蘇州樂器製作技藝

蘇州樂器製作技藝

蘇州的民族樂器製作技藝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技藝精湛、人才輩出,蜚聲中外。以其造型優美、簡練,結構合理、不繁瑣,做工精巧、一絲不苟,格調典雅、不落俗套,音色甜美、純淨,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獨特的地方風格而聞名全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州樂器製作技藝
  • 所屬地區:江蘇·蘇州
  • 遺產編號:Ⅶ-18
  •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基本信息,工藝概述,歷史價值,歷史溯源,工藝特點,傳承意義,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蘇州樂器製作技藝
所屬地區:江蘇·蘇州
遺產編號:Ⅶ-18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蘇州市
遺產級別:國家

工藝概述

蘇州民族樂器製作技藝是傳統手工製作的一種特種工藝,雖然現在在木材開料、配料等工序上已有部份機械替代,不同於古代。但在木工、雕刻、漆工等大部份工序上仍需要通過手工製作完成。一件樂器的完成需要開料、配料、木工、雕刻、漆工、鑲嵌、校音等、打擊樂器(響銅樂器)要經過選料、熔煉、製片、成型、拷音、車刮、定音等多道工序的配合。每道工序都有獨立的技藝
蘇州民族樂器製作技代表作品有二胡、阮、古箏、琵琶與恢復失傳的箜篌、編鐘,還有冠以“蘇”字的“蘇笛”、“蘇簫”“蘇鑼”、“蘇鼓”等。

歷史價值

蘇州民族樂器製作技藝的歷史文化價值在於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文明社會的發展,凝聚了歷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她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而且包涵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她融入了歷史、色彩、美學等各種文化和藝術元素,結合了造型、雕刻、彩繪、鑲嵌等多種工藝手法,形成了一門獨特、系統的手工製作技藝。

歷史溯源

蘇州民族樂器製作的淵源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當時吳國的青銅冶煉技術十分發達,為青銅樂器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1964年江蘇陸合程橋東周墓出土了“臧孫”編鐘九枚。正面有銘文,其中有“攻吾欠”兩字,據考證“攻吾欠”即“勾吳”。這組編鐘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吳地樂器。
從1991年在蘇州市吳縣長橋鎮長橋村的一處戰國墓葬中首次出土的一件在國內也極為罕見的木漆古琴(七弦琴)來看,早在兩千多年前生活在先秦時期的吳地先民,就有著自具特色的民族樂器。

工藝特點

蘇州的民族樂器造型優美、工藝精細、漆澤光亮、音色優美。
造型優美:民族樂器集工藝特色和演奏於一體,既考慮使用的方便實用,又考慮了每件樂器的秀美造型及裝飾的民族特色。
工藝精良:每件民族樂器的製作從選料、配料、木工製作、打磨、油漆、裝配、定音等每道工序均細緻周到,無懈可擊。
漆澤光亮:樂器的油漆工藝要通過幾十道工序的精工細作使其外觀盡善盡美,達到似漆非漆的效果,使演奏者手感光滑,順暢。
音色優美:樂器的優劣,不僅只表現在外觀上,最重要的一環是樂器的音質、音色。音質要深厚豐滿、穿透力強,音色要甜美、純淨、圓潤、明亮、平衡,還要適合演奏者的風格與審美。
蘇州民族樂器特色為:造型優美、簡練,結構合理、不繁瑣,做工精巧、一絲不苟,格調典雅、不落俗套,音色甜美、純淨,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充分表現了蘇州民族樂器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風格。而這種內涵和風格乃是中國民族樂器的精粹和靈魂。

傳承意義

蘇州民族樂器是中國民族樂器製作的典範,1984年虎丘牌《紅木專業二胡》榮獲中國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獎,同年又獲國家質量銀質獎(不設金獎,行業最高獎)。2002年對原失傳恢復的箜篌進行了改革,使其音域更寬廣,音色更甜美,轉調更完善。得到了專家的認可,填補了國內空白。2004年5月獲中國國際專利與名牌博覽會特別金獎,同年7月獲國家專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