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技藝簡介
申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疏附縣、新和縣
公布: 907 Ⅷ-124
維吾爾族樂器製作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起源於漢代的古龜茲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在選材料和製作方面要求嚴格。
維吾爾族樂器製作技藝的歷史已有150多年。2007年,村子改擴建為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發展為集“職業技能培訓、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技能培訓基地。
疏附縣托萬克吾庫薩克村也叫民族樂器村,生產“都它爾”、“熱瓦甫”、“手鼓”、“胡西塔爾”等50餘個品種的樂器,其民族樂器製作技藝(維吾爾族樂器製作技藝)作為傳統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製作技藝淵源
南疆,有兩個國家級的維吾爾族民間樂器製作村,一個是阿克蘇新和縣依其艾日克鄉加依村,一個是喀什疏附縣吾庫薩克鄉托萬克吾庫薩克村。
“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胡旋女》中的詩句,在唐朝,龜茲樂舞就已經傳入中原,盛名遐邇。翻開地圖,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加依村與托萬克吾庫薩克村這兩個村莊所處的地理位置,一個是古龜茲國中心,一個是古疏勒國中心,龜茲古國與疏勒古國當時毗鄰而居,如今兩個樂器村的存在,是否與古國有歷史淵源呢? 深入這兩個樂器村, 村上最著名的兩位樂器製作的傳承人,了解樂器村與龜茲古樂的關聯。
古代龜茲樂舞曾舉世聞名,如今維吾爾族音樂名揚天下。
無論是喀什的樂器村還是阿克蘇的樂器村,維吾爾族樂器與龜茲樂舞的傳承關係是顯而易見的。
《新和縣誌》,上面有這樣一段記載: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二月二十日,林則徐考察水利途中,在“托克蘇托瑪回莊借宿”。此行,林則徐寫了一首詩《回疆竹枝詞三十首》,其中有這樣一首詩:“城角高台廣樂張,律諧夷則少宮商。葦笳八孔
胡琴四,節拍都隨擊鼓鏜。”在這首詩里,我們了解到當年
林則徐領道光皇帝旨意赴
南疆七城考察
水利期間,曾在某地欣賞過
維吾爾族音樂,感覺與漢地音樂大不一樣,少有漢地音樂的“宮商”音階。樂器提到了巴勒曼(篳篥)八孔,艾捷克四弦;還提到有鼓,並提到其器樂演奏都隨著鏜鏜擊打的鼓點,變幻輕緩,掌控節拍。
音樂瑰寶
新疆“維吾爾族樂器製作技藝”,在選材料和製作方面要求嚴格,特別擅選上等桑木,音響效果特殊。維吾爾族樂器製作精美,音色獨特,多用於家庭宴樂,是維吾爾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要樂器有獨它爾、熱瓦甫、艾捷克、達甫、胡西塔爾、薩塔爾、卡龍等。在形制結構、音序排列、音域音色等方面經過長期改善已基本定型。 共50多個品種。
維吾爾族人民能歌善舞,其居住在天山南北各地,素以“歌舞之鄉”著稱。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作並積累了豐富多彩的民歌和歌舞音樂,維吾爾族民間樂器種類繁多,製作精良並具有較高的演奏技藝和藝術水平。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祖國音樂文化中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