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巷

蘇州巷

清代,景山是重要的宮廷崑曲管理機構和教育機構的名稱和所在地。自康熙時起,宮廷崑曲日盛。據董含《尊鄉贅筆》

景山不僅是當時的戲曲管理機構所在地,當時一部分學戲伶人即居於景山內。《寰垣識略》:“景山內垣西北隅,有連房百餘間,為蘇州梨園供奉所居,俗稱蘇州巷。”此蘇州巷約在今山右里門內北側。

道光元年(1821年)六月,道光帝頒諭旨,“其景山大小班著歸併在南府,永遠不許提景山之名。再大戲有一百二十餘人之戲,可矣減去一百名,上二十名皆可。”自康熙時成立的景山衙署自此消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蘇州巷
  • 外文名稱:Lane of Suzhou
  • 地理位置:江蘇蘇州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 開放時間:全年
  • 職能:宮廷崑曲管理機構和教育機構
  • 時間:康熙二十二年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帝)以海宇蕩平,宜與臣民共為宴樂,特發帑金一千兩,在後宰門駕高台,命梨園演《目連》傳奇,用活虎、活象、真馬。”南府和景山是當時宮中管理戲曲演出的兩個衙署。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七月關於宮廷用項開支銀兩的滿文檔案中,出現很多有關“景山授藝教習”的內容,如:“十九日,本月給景山授藝教習王國川、王時元、金有成、張文燦、唐國俊五人錢糧銀各四兩。”“當日,在景山教學藝諸太監之教習包虎、初國珍、龐國瑞三人,每日各以一錢五分計。”“給景山九間房學藝太監宋金朝等二十八人牛尾纓藤涼帽二十八。”
乾隆年間,宮廷的戲曲管理日益完善。敕編並成書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的《國朝宮史》記錄了景山和南府的編制及奉銀數額。當時規定:景山、南府各設總管一名,官級七品執守侍,錢糧相同,均為月銀五兩,米五斛,公費銀一兩;首領南府多於景山二名為四名,俱八品侍監,且月銀比景山三兩多一兩,米多一斛為四斛,公費銀卻同為七錢三分三厘;兩處委署首領均無定額和品級,月銀同為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厘;另外兩處太監均無定額,錢糧費用待遇均相同。嘉慶十一年(1806年)成書的《國朝宮史續編》記載,上述規定中僅錢糧和公費發生了一些變化,如景山首領月銀和米變為與南府等同,公費發放的銀兩改為制錢,此外一切如故。
乾隆二十年(1755年)熱河出行,南府、景山各學均參加。其編制為:南府:南府總管、內頭學、內二學、內三學、外頭學、外二學、外三學、弦索學、錢糧處、中和樂;景山:景山總管、教習學生、新國小、小內學、宮戲學、十番學、錢糧處。這些編制直至乾隆朝終,基本無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