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

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於2006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規劃總面積為5.28平方公里,分為東、西兩個圍網區,東區面積3.88平方公里,西區面積1.4平方公里,是在原園區陸路口岸通關點、出口加工區和保稅物流中心(B型)的基礎上整合發展而成,2007年8月28日通過海關總署等國家九部委的聯合驗收並封關運作,是國內首個綜合保稅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
  • 性質:工業園區
  • 成立時間:2006年12月17
  • 管理機構:海關
  • 地理位置:蘇州
發展歷程,當前發展狀況,

發展歷程

1997年8月,蘇州工業園區唯亭海關監管點成立,成為全國首批三家直通式陸路口岸之一。2000年4月,園區成立了出口加工區A區。2002年,蘇州工業園區試行“SZV快速通關模式”,將上海的國際機場延伸到了蘇州,大大縮短了物流時間,使園區擁有了“虛擬空港”。2007年蘇州工業園區開始實行SZV返程,以“空陸聯程”和“陸空聯運”兩種模式為企業服務。蘇州工業園區還與太倉港、洋山港進行區港聯動,形成了“虛擬海港”。“虛擬空港”和“虛擬海港”的創新徹底解決了園區沒有實體海空港的問題。
2004年,海關總署先後批准在園區設立出口加工區B區和進行全國首家“海關保稅物流中心(B型)”試點,海關保稅物流中心(B型)的監管模式解決了加工貿易產業鏈上下游全國間的產品流轉問題,結束了相鄰企業產品必須“香港一日游”的局面。同時,也為園區物流業開展VMI(供應商管理庫存模式)和DC(進出口分銷模式)提供了可能。目前,園區保稅物流的業務輻射全國23個省市,服務於區內外2000多家生產企業。
2006年12月17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同意在蘇州工業園區設立“綜合保稅區”,開展具有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功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試點。
2007年8月28日,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通過了海關總署等國家九部委的聯合驗收並封關運作。根據國務院批覆,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有關稅收、外匯政策將按照《國務院關於設立洋山保稅港區的批覆》的有關規定執行。海關比照保稅港區的監管辦法對其實施監管”。這意味著綜合保稅區除享受“國外貨物入區保稅、國內貨物入區退稅、區內交易免稅”的政策外,還適用各項保稅港區的優惠政策,可以充分發揮區位和政策優勢,拓展相關功能。目前,綜合保稅區內可以從事的業務包括:存儲進出口貨物和其他未辦結海關手續的貨物;對外貿易,包括國際轉口貿易;國際採購、分銷和配送;國際中轉;檢測和售後服務維修;商品展示;研發、加工、製造;港口作業;經海關批准的其他業務。

當前發展狀況

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初步形成了以汽車飛機零部件為主的精密機械、筆記本電腦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保稅加工體系,並已成為國內最重要的精密機械製造基地和電子產品集散中心之一。區內UPS、KWE(日本近鐵)、中外運、大田等知名物流企業為全國除西藏、澳門以外所有省、直轄市、自治區的近5000家生產企業提供保稅物流服務。
2011年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累計實現監管貨值達1002億美元,同比增長24%,進出境貨值達194億美元,同比增長13%,進出區貨值達808億美元,同比增長27%;累計監管貨運量360萬噸,同比增長20%;受理報關單證87.9萬份,同比增長32%;入庫稅額44.9億元,同比增長35%。累計註冊企業217家,其中生產型企業109家,物流企業42家,貿易企業63家,其他類型企業2家。目前,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連同整個物流園以占園區2.84%的土地,創造了近10%的工業總產值和國、地稅入庫稅額。
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經過五年多的發展,各類基礎設施及基建投入已超過60億元,建成保稅倉庫40萬平方米,廠房100萬平方米,區外周邊建成普通倉庫80萬平方米,商業辦公設施50萬平方米,已經初步形成設施先進、配套完善、交通便利,集保稅加工、保稅物流和進出口貿易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功能區域,
今後,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還將繼續發揮“先行先試,不特有特”的政策優勢,在綜保區的建設發展上繼續保持前進的勢頭,為園區和蘇州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新的增長點,甚至在全國形成示範效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