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林
歷史沿革
Lion Grove Garden
獅子林為
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距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江蘇省蘇州市城區東北角的園林路23號,占地1.1公頃,開放面積0.88公頃。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僧天如禪師為紀念其師中峰禪師建菩提正宗寺, 元末名僧天如禪師維則的弟子“相率出資,買地結屋,以居其師。”因園內“林有竹萬固,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又因中峰禪師曾倡道
天目山獅子岩,取佛書“獅子吼”之意,易名為獅子林。
明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73歲的大書畫家
倪瓚(號雲林)途經蘇
州,曾參與造園,並題詩作畫(繪有《獅子林圖》),使獅子林名聲大振,成為佛家講經說法和文人賦詩作畫之勝地。清
乾隆初,寺園變為私產,與寺殿隔絕,名涉園,又稱
五松園。1917年為顏料買辦商人
貝潤生購得,經9年修建、擴建,仍名獅子林(園東為貝氏家祠、族學和住宅)。由於林園幾經興衰變化,寺、園、宅分而又合,傳統造園手法與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
及近代貝氏家族把西洋造園手法和家祠引入園中,使其成為融禪宗之理、園林之樂於一體的
寺廟園林。
具體狀況
獅子林平面成東西稍寬的長方形,占地1.1公頃,開放面積0.88公頃。東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牆深宅,曲廊環抱。以中部水池為中心,疊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橋設亭,使得全園布局緊湊,富有“咫足山林”意境。獅子林既有
蘇州古典園林亭、台、樓、閣、廳、堂、軒、廊之人文景觀,更以
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於世,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獅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湖石玲瓏,洞壑宛轉,曲折盤旋,如入迷陣,有“桃源十八景”之稱。洞頂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獅子起舞之狀。有含暉、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
獅子峰為諸峰之首。園內建築以燕譽堂為主,堂後為小方廳,有立雪堂。向西可到指柏軒,為二層閣樓,四周有廡,
高爽玲瓏。指柏軒之西是古五松園。西南角為見山樓。由見山樓往西,可到荷花廳。廳西北傍
池建真趣亭,亭內藻飾精美,人物花卉栩栩如生。亭旁有兩層石舫。石舫備岸為暗香疏影樓,由此循走廊轉彎向南可達飛瀑亭,是為全園最高處。園西景物中心是問梅閣,閣前為雙仙香館。雙香仙館南行折東,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後辟有小院,清新雅致。
滄浪亭
歷史沿革
Canglang Pavilion
滄浪亭,世界文化遺產,位於蘇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蘇州現存諸園中歷史最為悠久。滄浪亭占地面積1.08公頃。 “滄浪亭”始為五代時
吳越國廣陵王錢元璙近戚中
吳軍節度使孫承祐的池館。宋代著名詩人
蘇舜欽以四萬貫錢買下廢園,進行修築,傍水造亭,因感於“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題名“滄浪亭”,自號滄浪翁,並作《
滄浪亭記》。
歐陽修應邀作《滄浪亭》長詩,詩中以“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題詠此事。自此,“滄浪亭”名聲大振。蘇氏之後,滄浪亭幾度荒廢,南宋初年(12世紀初)一度為抗金名將
韓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撫
宋犖重建此園,把傍水亭子移建於山之巔,形成今天滄浪亭的布局基礎,並以
文徵明隸書“滄浪亭”為匾額。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滄浪亭雖因歷代更迭有興廢,已非宋時初貌,但其古木蒼老郁森,還一直保持舊時的風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園林的風格。
具體狀況
滄浪亭主要景區以山林為核心,四周環列建築,亭及依山起伏的長廊又利用園外的水畫,通過復廊上的漏窗的滲透作用,溝通園內、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體。園中山上石徑盤旋,古樹蔥蘢,箬竹被覆,藤蘿蔓掛,野卉叢生,樸素自然,景色蒼潤如真山野林。
著名的滄浪亭即隱藏在山頂上,它高踞丘嶺,飛檐凌空。亭的結構古雅,與整個園林的氣氛相協調。亭四周環列有數百年樹齡的高大喬木五、六株。亭上石額“滄浪亭”為
俞樾所書。石柱上
石刻對聯: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 上聯選自歐陽修的《滄浪亭》詩中“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句,下聯出於蘇舜欽《過蘇州》詩中“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句。全園漏窗共108式,圖案花紋變化式端,無一雷同,構作精巧,環山就有59個,在蘇州古典水宅園中獨樹一幟。
拙政園
歷史沿革
拙政園位於蘇州城東北隅(東北街178號),截至2014年,仍是蘇州存在的最大的
古典園林,占地78畝(約合5.2公頃)。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
江南水鄉特色。花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築精美,各具特色。園南為住宅區,體現典型江南地區傳統民居多進的格局。園南還建有
蘇州園林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園林專題博物館。
此地初為唐代詩人
陸龜蒙的住宅,元朝時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進士、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仕途失意歸隱蘇州後將其買下,聘著名畫家、
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參與設計藍圖,歷時16年建成,借用西晉文人
潘岳《閒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音:yù,<書>賣)蔬,以供朝夕之膳(饋)……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取園名。暗喻自己把澆園種菜作為自己(拙者)的“政”事。園建成不久,王獻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賭中,把整個園子輸給徐氏。
清嘉慶十四年(1809),刑部郎中海寧查世倓購得此園。其時園中池堙石頹,查氏修繕經年,煥然一新,仍名復園。但為時不久,至嘉慶末年又歸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平湖吳璥,其子觀察晉德也曾居此,故蘇人呼為吳園。
400多年來,
拙政園屢換園主,曾一分為三,園名各異,或為私園,或為官府,或散為民居,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復初名“拙政園”。
具體狀況
拙政園全園占地78畝(約52000平方米),分為東、中、西和住宅四個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
拙政園中現有的建築,大多是清
鹹豐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園成為
太平天國忠王府花園時重建,至清末形成東、中、西三個相對獨立的小園。中部是拙政園的主景區,為精華所在。面積約18.5畝。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台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
江南水鄉的特色。池水面積占全園面積的3/5(另一資料:1/3)。主要景點有遠香堂、枇杷園、梧竹幽居、小飛虹、見山樓、海棠春塢、聽松風處、香洲、荷風四面亭、繡綺亭、雪香雲蔚亭等;西部原為“補園”,面積約12.5畝,其水面迂迴,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因是清代末年所改建,有一定的晚清風貌,主要景點有卅六鴛鴦館、宜兩亭、倒影樓、留聽閣、與誰同坐軒、笠亭、浮翠閣、塔影亭、貼水長廊等;東部原稱“歸田園居”,是因為明
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園東部歸侍郎
王心一而得名。約31畝,因歸園早已荒蕪,全部為新建,布局以平岡遠山、
松林草坪、竹塢
曲水為主。配以山
池亭榭,仍保持疏朗秀美的風格,主要建築有
秫香館、
蘭雪堂、
芙蓉榭、
天泉亭、綴雲峰等,均為移建。
留園
歷史沿革
Lingering Garden
坐落在蘇州市閶(音:chāng)門外,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另一資料:
留園修建於明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原為明代徐時泰的
東園,清代歸劉蓉峰所有,改稱寒碧山莊,俗稱“
劉園”。清光緒二年又為盛旭人所據,始稱留園。留園占地約30畝(另兩資料:2頃、約30000平方米),留園內建築的數量在蘇州諸園中居冠,廳堂、走廊、粉牆、洞門等建築與假山、水池、花木等組合成數十個大小不等的庭園小品。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卓越智慧和江南園林建築的藝術風格和特色。
具體狀況
留園全園分為四個部分,在一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見長,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部以曲院迴廊的建築取勝,園的東部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魚之廳、
林泉耆砍之館、還我讀書處、冠雲台、冠雲樓等十數處齋、軒,院內池後立有三座
石峰,居中者為名石冠
雲峰,兩旁為瑞雲,岫雲兩峰;北部具農村風光,並有新辟
盆景園;西區則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池南涵
碧山房與明瑟樓為留園的主要觀景建築。
留園以水池為中心,池北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聞木樨香軒,則為俯視全園景色最佳處,並有長廊與各處相通。
留園三絕有:
留園內的冠雲峰乃
太湖石中絕品,齊集太湖石“
瘦、皺、漏、透”四奇於一身
楠木殿
楠木殿是對“五峰仙館”的俗稱。五峰仙館的建築用材非常奢華,
樑柱全部採用楠木,中間也全部採用紅木銀杏紗隔屏風。使用如此貴重的木材可見五峰仙館在留園中的地位非比尋常。但是在抗戰時,楠木殿成了馬棚,飢餓的行軍馬,把上好的楠木柱子啃得不成樣子。後來抗戰勝利後修葺園子時,不得不用水泥把楠木柱糊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