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歷史
留園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為太僕寺少卿
徐泰時的私家園林,時人稱東園,其時東園“宏麗軒舉,前樓後廳,皆可醉客”。瑞雲峰“妍巧甲於江南”,由疊山大師周時臣所堆之石屏,玲瓏峭削“如一幅山水橫披畫”。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黃石疊石,似為當年遺物。
泰時去世後,“東園”漸廢,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園為吳縣東山劉恕所得,在“東園”故址改建,經修建於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園內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莊”, 俗稱“劉園”劉恕喜好書法名畫,他將自己撰寫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園中廊壁。後代園主多承襲此風,逐漸形成今日留園多“書條石”的特色。劉恕愛石,治園時,他搜尋了十二名峰移入園內,並撰文多篇,記尋石經過,抒仰石之情。嘉慶七年(1802),著名畫家王學浩繪《寒碧莊十二峰圖》。
鹹豐十年(1860),蘇州閶門外均遭兵燹,街衢巷陌,毀圮殆盡,惟寒碧莊倖存下來。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園為常州盛康(旭人)購得,繕修加築,於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其時園內“嘉樹榮而佳卉茁,奇石顯而清流通,涼台燠館,風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邐相屬”(俞樾作《留園記》)。比昔盛時更增雄麗,因前園主姓劉而俗稱劉園,盛康乃仿隨園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園。盛康歿後,園歸其子盛宣懷,在他的經營下,留園聲名愈振,成為吳中著名園林,
俞樾稱其為
“吳下名園之冠”。30年代以後,留園漸見荒蕪。1953年蘇州市人民政府決定修復留園,並廷請了一批學識淵博的園林專家和技藝高超的古建工人。經過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園重現光彩。90年代安,又修復了盛家祠堂和部分住宅,使原來宅、園相連的風貌進一步趨向完整。
園內布局
留園的面積約2公頃(23300平方米),分西區、中區、東區3部分。西區以山景為主,中區山水兼長,東區是建築區。中區的東南地帶開鑿水池,西北地帶堆築假山,建築錯落於水池東南,是典型的南廳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東區的遊廊與留園西側的爬山廊成為貫穿全園的外圍廊道,曲折、迂迴而富於變化。留園以水池為中心,池北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聞木樨香軒,則為俯視全園景色最佳處,並有長廊與各處相通。建築物將園劃分為幾部分,各建築物設有多種門窗,每扇窗戶各不相同,可溝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內觀看室外景物時,能將以山水花木構成的各種畫面一覽無餘,視野空間大為拓寬。
留園全園分為四個部分,在一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西區以水池為中心,西北為山,東南為建築,有涵碧山房、明瑟樓、綠蔭軒、曲溪樓、濠濮亭、清風池館諸構。假山為土石山,用石以黃石為主,雄奇古拙,系16世紀周秉忠疊山遺蹟。東區是以五峰仙館為主體的建築庭院組合,在鶴所、石林小院至還我讀書處一帶,多個小空間交匯組合,門戶重重,景觀變化豐富,是園林建築空間組合藝術的精華。東部的林泉耆碩之館、冠雲樓、冠雲台、待雲庵等一組建築群圍成庭院,院中有水池,池北為冠雲峰。冠雲峰系北宋(12世紀)宮廷徵集遺物,高6.5米,為蘇州各園湖石峰中最高者,左右立瑞雲、岫雲二峰。園內還保存有劉氏寒碧莊時所集印月、青芝、雞冠、奎宿、一雲、拂袖、玉女、獼猴、仙掌、累黍、箬帽、乾霄等十二奇石。在東方文化中,山、石是人文性格的物化表現。留園的山石玲瓏多姿,既表現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中國自古以來特有的愛石、藏石、品石、詠石、畫石的石文化現象。北部辟盆景園,陳列盆景名品500餘盆。西部為土阜曲溪,沿岸植桃柳,土阜綴黃石,漫山楓林,是蘇州園林土山佳作。
建築特色
留園以其獨創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築藝術而享有盛名。層層相屬的建築群組,變化無窮的建築空間,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虛實相間,曠奧自如,令人嘆為觀止。占地30餘畝的留園,建築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全園分成主題不同、景觀各異的東、中、西、北四個景區,景區之間以牆相隔,以廊貫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門使兩邊景色相互滲透,隔而不絕。園內有蜿蜒高下的長廊670餘米,漏窗200餘孔。 一進大門,留園的建築藝術處理就不同凡響:狹窄的入口內,兩道高牆之間是長達50餘米的曲折走道,造園家充分運用了空間大小、方向、明暗的變化,將這條單調的通道處理得意趣無窮。過道盡頭是迷離掩映的漏窗、洞門,中部景區的湖光山色若隱若現。繞過門窗,眼前景色才一覽無餘,達到了欲揚先抑的藝術效果。 留園內的通道,通過環環相扣的空間造成層層加深的氣氛,遊人看到的是迴廊復折、小院深深是接連不斷錯落變化的建築組合。園內精美宏麗的廳堂,則與安靜閒適的書齋、豐富多樣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涼台燠館、迤邐相屬的風亭月榭巧妙地組成有韻律的整體。
留園建築藝術的另一重要特點,是它內外空間關係格外密切,並根據不同意境採取多種結合手法。建築面對山池時,欲得湖山真意,則取消面湖的整片牆面;建築各方面對著不同的露天空間時,就以室內窗框為畫框,室外空間作為立體畫幅引入室內。室內外空間的關係既可以建築圍成庭院,也可以庭園包圍建築;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裝飾效果,也可以室內外空間融為一體。千姿百態、賞心悅目的園林景觀,呈現出詩情畫意的無窮境界。
主要景點
綠蔭
明
高啟葵花詩:“艷發朱光里,叢依綠蔭邊。”建筑西側原有一株古楓,小軒籠罩在樹蔭下,故名。建築似軒,硬山造,臨水而築,劉氏寒碧莊時已有。軒南庭院牆上有石匾嵌於其上,錢大昕書“花步小築”。
恰杭
明瑟樓下方室稱“恰杭”,杭:《
唐韻》與航同,《
說文》方舟也,此建築及其西涵碧山房在可亭處看來有如一艘航船,取杜甫“野航恰受兩三人”之句。故名恰杭。此名盛氏時已有。
可亭
亭,《
釋名》:“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可亭,取白香山可以容膝,可以息肩,當其可斯可耳之意,指此處有景可以停留觀賞。亭為六角,飛檐攢尖,結頂為一花瓶倒扣(為 1953 年整修時應急之作)。劉氏時稱“箇中亭”,盛氏時稱“可亭”。解放後整修,亭頂比昔時略尖一些。
西樓
位置在五峰仙館之西,劉氏時曾名西爽,今俗稱西樓。建築為單檐歇山造,和曲溪樓相通。
花房
此為培植花木暖房,前有生產場地約三畝。盛氏時就有。在南花房北,解放後一直租給原園林職工居住。 1999 年留園為整治周邊環境,動遷原北花房及周邊民居,改造並擴建了北花房,改造後的北花房建在半邊街一線上,沿街一排房舍為職工休息及存放農藥、工具場所,房前朝南為花卉生產場地,原北花房位置則為盆景工作場地。
冠雲峰
留園內的冠雲峰乃
太湖石中絕品,齊集太湖石“瘦、皺、漏、透”四奇於一身,相傳這塊奇石還是宋末年花石綱中的遺物。 北宋末年,雖然北面戰事吃緊,金兵壓境,但宋徽宗卻在東京城內大興土木,建造“延福宮”、“萬壽山”。他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徵集奇花異石,誇口要搜羅天下珍品於宮廷之中。 徽宗祟寧四年特地在蘇州設立了蘇杭應奉局,專門負責搜羅名花奇石。冠雲峰就是未來得及運的花石綱的遺物。
濟仙亭
此亭為廊亭,盛氏時此亭無名,後因亭北青楓樹邊有一石形如濟顛,而俗稱濟仙亭。
明瑟樓
水經註:“目對魚鳥,水木明瑟。”此處環境雅潔清新,有水木明瑟之感,故藉以為名。樓為二層半間,卷棚單面歇山造,樓上三面置有明瓦和合窗,樓梯在外,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梯邊一峰屹立,上鐫“一梯雲”三字。樓梯面東牆上,有董其昌書“飽雲”二字磚匾一塊。此樓劉氏時已有。
小蓬萊
《
史記》:“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此處在水池當中,故藉以為名。二面曲橋相連,上面架以亭式紫藤棚架。此處有黃石,刻有“小蓬萊”三字,系解放後新題。盛氏時園中亦有小蓬萊者,據考證系指今西部土山。
濠濮亭
《世說》:“晉簡文帝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濠,即濠上,濮,水名,古人觀魚之地。此處藉以為名。亭為方形四角,單檐歇山造,其北挑出水面而築。劉氏時稱此亭為“掬月亭”。亭側池畔立有一石,倒影池中如圓月,名印月。盛氏時名“濠濮想亭”。今易名濠濮亭。
亦不二
不二:《維摩經》曰:“文殊問維摩詰,何等是不二法門。維摩詰默然不應。文殊曰:善哉善哉,乃無有文字語言,是真人不二法門。”意為直接入道,不需文字語言。建築為半亭形式,後倚走廊,亭後廊牆上開有圓洞門,貫通東園一角。小亭正北,面對待雲庵。
待雲庵
盛康,別號待雲庵主,此處是盛氏家庵,是園主參禪禮佛的一方淨土,故名待雲庵。建築為單檐歇山造。“待雲”二字原為朝西磚細門宕上的磚匾。據楊一村講, 1953 年整修時,他是工地負責人,其時磚匾已破碎,只剩下面半段,當時缺乏有關資料,疑為佇雲(見留園 1982 年前所有說明書)。後經園林有關專家考證,認為應作貯,孟郊詩“開亭擬貯雲,鑿石先得泉”。庭院中有峰有泉,故名( 1988 年南京工學院出版的蘇州旅遊叢書《留園》,即稱貯雲庵)。今已根據史料,恢復原名。
冠雲樓
冠雲,峰名,此樓為觀冠雲峰而設,盛氏時樓曾名“雲滿峰頭月滿天樓”。樓下名“仙苑停雲”。建築為三開間五架屋,東西兩面又各接一間四架屋。樓下正中壁上嵌有古代魚化石一方。
冠雲亭
冠雲,峰名,為觀峰而設。亭為六角攢尖,頂部飾有如意桔子。
冠雲台
冠雲,峰名,此台實質系亭,為觀峰而設,建築呈正方形,單檐歇山造。
揖峰軒
宋朱熹《游百丈山記》“前揖廬山,一峰獨秀”。此建筑西有一湖石名“獨秀峰”,軒前庭院稱“石林小院”,庭院內有晚翠、迎暉、段錦、競爽等太湖石峰,園主痴石,借用米芾拜石典故,稱其軒為揖峰軒。建築為硬山造,外觀二間半,實質只有一間半,劉氏時就有此名,沿用此今。
靜中觀
唐
劉禹錫詩“眾音徒起滅,心在靜中觀”。語意超塵出世。建築為亭,由於二面借廊,只有一角,頗為罕見。此名劉氏時就有。
又一村
陸游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亭為正方形,單檐歇山造,解放後新建。“又一村”三字盛氏時即有,開始系指東面一片,即“花好月圓人壽軒”,“少風波處便為家”,“亦吾廬”這一範圍,後開闢西部,通常指西面一帶。因廣植梅林,並有綠楊、桃杏、菜畦、豆架,富有田園風味,故名。
小桃塢
此處多桃杏,故名。建築五開間,其前附有二個耳室,解放後修建留園時增設,原為草頂,後改瓦。現為外賓接待室。
至樂亭
《陰符經》“至樂性餘,至靜則廉”。昔王右軍生平篤嗜種果,謂此中有至樂存焉。盛氏時亭外皆植果樹,園主取名“至樂”,即襲此意,主人能兼永叔右軍之樂,主人之樂至矣。今果樹雖無,但此處景物疏朗,使人胸懷寬暢,心情快樂。亭為六合舍頂,系仿天平山范祠御碑亭略變形而成,解放後重建。
舒嘯亭
陶潛《
歸去來辭》“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亭為圓形攢尖式。建築在西部土山上,下臨清流,藉以為名。盛氏時此處為“月榭星台”,解放後重建,改名“舒嘯”。
八角亭
此亭原在城內修仙巷,為宋氏園內之物,解放初修建留園時從宋宅內移入留園。因此亭為八柱八角,沒有新的題名,故通常稱為八角亭。地址在東園一角內。
曲溪樓
《
爾雅》:“山瀆無所通者曰溪,又注川曰溪。”曲溪,亦即曲水,此處為借用。建築臨水,二層,單檐歇山造,樓只有前半爿,下為過道,狹長,進深僅 三米 左右,南北長十餘米。其下劉氏曾名“攸寧堂”,樓名曲溪,曲溪之名沿用至今。
清風池館
《
詩經》:“吉甫作頌,穆如清風。”又宋蘇東坡《赤壁賦》中“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水榭向西敞開,平臨近水,環境舒適,藉以為名。建築為水軒形式,單檐歇山造。劉氏時稱垂楊池館,盛氏時改名為清風池館,昔署匾曰“清風起兮池館涼”。
自在處
宋
陸游詩“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此處景色與詩意相同,藉以為名。前側一峰名“朵雲”,對面置有青石牡丹花台,雕刻精美,為明代園林遺物。
遠翠閣
方乾詩:“前山含遠翠,羅列在窗中。”詩與景符,藉以為名。其下即自在處,劉氏時曾名“空翠”,後改名含青樓,盛氏時名“遠翠閣”。閣實質為樓,其上三面都置有明瓦和合窗,二層,單檐歇山造。
五峰仙館
此館為園內最大的廳堂,五開間,九架屋,硬山造。由於樑柱均為楠木,故又稱楠木廳。此處舊為徐氏“後樂堂”,劉氏時擴建為“傳經堂”。盛氏時因得文徵明停雲館藏石,屬吳大澄書 其額,更名“五峰仙館”。
涵碧山房
宋朱熹詩“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建築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二字不僅指池水,同時也指周圍山巒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藉以為名。建築三間,卷棚硬山造,東面緊靠明瑟樓,劉氏時稱“卷石山房”,盛氏時名“涵碧山房”,因建築前臨荷池,故通常又稱荷花廳,俞樾《留園記》中“涼台燠館”即是指此。
君子所履
君子,為德者之稱;履,《
說文》,足所依也。指此處為有德的君子涉足場所。建築為盛氏時所建,後毀。 2000 年在原址上重建。建築為方亭,單檐歇山造,亭西一片草地即“射圃”。
洞天一碧
建築為小屋一間,因三面置有空窗,亦可稱亭。因此地在石林小院內,有如洞天福地中的一塊碧玉,故名。劉氏時此建築就有,盛氏時稱“洞天一碧”,解放後曾稱“石林小屋”,今已恢復原名。
活潑潑地
殷邁自勵詩“窗外鳶魚活潑,床頭經典交加”。此處鳶飛魚躍,天機活潑,藉以為名。建築為水閣形式,或稱水榭。單檐歇山造,四面環有走廊。盛氏時即有。
盛家祠堂
盛康在得留園後,於
光緒十八年(公元 1892 年)建立義莊,額為“龍溪盛氏義莊”,祠堂為義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坐落在留園大門西側。祠堂共分四進,前二進今闢為賣品部,後二進為樓,樓兩側建有烽火牆,樓下大廳今闢為留園展示館,展示介紹留園歷史和文化藝術。
還讀我書齋
晉陶潛《讀山海經》詩:“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此處從前是書齋,建築為樓,二重,硬山造,劉氏時稱“還讀館”,盛氏時稱“還讀我書齋”,解放後曾稱“還我讀書處”,現已恢復原名。
聞木樨香軒
木樨,即岩桂。軒為方形,後倚雲牆,單檐歇山造,徐氏時稱“桂馨閣“,劉氏時曾名“餐秀軒”,盛氏時改為今名。
汲古得修綆
唐
韓愈詩:“汲古得修綆。”《說苑》:“管仲曰短綆不可以汲深井”。綆 ,井索也。修綆,即長索。意思是,鑽研古人學說,必須有恆心,下功夫找到一根線索,才能學到手,和汲深井水必須用長繩一樣。這裡從前是書房。盛氏時稱汲古得修綆。建築在五峰仙館西,硬山卷棚造。
雨過天晴圖
留園的五峰仙館內保存有一件號稱“留園三寶”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畫“雨過天晴圖”。只見一面大理石立屏立於牆邊,石表面中間部分隱隱約約群山環抱,懸壁重疊,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飛懸,上部流雲婀娜,正中上方,一輪白白的圓斑,就像一輪太陽或者一輪明月,這是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畫,這塊直徑一米左右的大理石出產於雲南點蒼山山中,厚度也僅有15毫米,這塊大理石是從相距千里之外的雲南運到這個江南蘇州的。
林泉耆碩之館
林泉者,指山林泉石,遊憩之地;耆,指高年;碩,有名望的人。這裡是指老人和名流的遊憩之所。館為一屋兩翻軒,南北裝修不同。北為方梁,有雕花;南為圓梁,無雕花。窗及地坪方磚也有所不同,故又稱鴛鴦廳。廳為四面廳形式,單檐歇山造,其北兩角飛檐上塑有鳳穿牡丹圖案。建築三開間九架屋,並環有走廊。館為盛氏時所建。館內有兩匾,南“奇石壽太古”,北“林泉耆碩之館”。“冠雲峰贊序”屏門對著冠雲峰。
佳晴喜雨快雪之亭
佳晴,宋范成大詩“佳晴有新課”。喜雨,春秋穀梁傳,“喜雨者有志於民者也。”快雪,王羲之帖“快雪時睛”。都是指對農田有利之意。這裡指四時景物,不論晴雨都好。亭為單檐歇山造,解放後在原盛氏亦吾廬的基礎上改建而成。原來“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在五峰仙館後院西北方向(今為一排花牆)。劉氏時即有,盛氏時稱此名。
私宅
留園內私宅共有三處,一為留園路 400 號(原 86 號,今園林檔案館位置),盛康得園後購得,是老宅,光緒十三年(公元 1887 年)宅中主廳翻修,結構一新,取名“永善堂”(參見香禪日記)。其地解放後為民居,宅地低於門前馬路 2 — 3 尺,曾見宅中井台邊半塊殘碑,已為居民用作洗衣之板,字跡模糊,內容為誥封某氏為一品夫人。二為東宅,即劉恕住宅(筆者曾在其遺址見到一個明代鼓磴,黃石中空,疑此片住宅前身有可能是徐泰時舊居),同治十三年(公元 1874 年)售於程氏,旋改建為二程夫子祠,清末為盛氏所有(參見姚承祖《營造法原》),抗戰時期,日寇強拆朱家莊一帶民居,擴充兵營,導致大批難民湧入,至解放初,建築已破壞殆盡,而宅中備弄變成通道,後稱之為五福弄。 2000 年,留園整治周邊環境,動遷所有民居,今售票處、停車場、辦公大樓,就是在其遺址上所建。三為正宅,盛家祠堂西側有南北二座樓,即是其正宅,按香禪日記,其宅與祠堂都是在光緒十四年(公元 1888 年)八月起造,盛氏在留園的三處住宅,如今獨剩這處。
旅遊信息
票價
票價:淡季45元;旺季55元
旺季時間:每年4、5、7、8、9和10月
淡季時間:每年1、2、3、6、11和12月
自駕游
(1)從上海到蘇州留園,或從南京到蘇州留園的自駕車路線:滬寧高速-“蘇州新區”出口下-蘇州市區方向-“西環高架”-“金門路出口下”-左轉到“金門路”-左轉到“桐涇北路”-右轉“留園路”
(2)從杭州到蘇州留園的自駕車路線:蘇嘉杭高速-“蘇州城區南出口”下,-轉“南環高架”-轉“西環高架”-“干將路、金門路口”下,轉“干將路或金門口” 往東,至“桐北路”,向北至“留園路”
(3)從虎丘風景區(南門)到蘇州留園的自駕車路線:虎丘路往南,至桐經北路,轉入留園路。
(4)從虎丘風景區(北門)到蘇州留園的自駕車路線: 312國道向東右轉虎阜路,至虎丘路,往南,至桐經北路,轉入留園路留園停車場4000平方米,大小車位約100個。
公共運輸
游1路虎丘路~火車站 停留園路、停中醫院步行至藝圃
游3路 火車站~煤氣廠 停西園永津橋步行至留園
游5路 歐尚超市~歐尚超市 經汽車北站火車站,停西園步行至留園
7 路 相城區醫院~復興橋 經汽車北站火車站,停留園路
33路 火車站~新豐路 停中醫院步行至藝圃
44路 龍景花園~汽車北站 經火車站,停留園路
70路 好得家商城~好得家商城 經汽車北站火車站,停留園路
85路 汽車北站~望亭 經火車站,停留園路
88路 汽車北站~大華調劑市場 經火車站,停中醫院兒童醫院步行至藝圃
91路 火車站~石公山風景區 停中醫院步行至藝圃
933路 東方大道首末站~新莊立交換乘樞紐站 停留園路
101路 嘉寶花園~華東電器城 經汽車南站,觀前街站轉乘游1路
103路 吳中汽車南站~火車站 經汽車南站,觀前街站轉乘游1路
317路 火車站~金山路 停西園站步行至留園
捷運1號線 鐘南街~木瀆,至廣濟南路站轉乘捷運2號線到留園。
捷運2號線 高鐵蘇州北站~寶帶橋南,停石路站,出一號捷運口,過廣濟橋到留園路,向西600米步行至留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