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門橋(蘇州吳門橋)

吳門橋

蘇州吳門橋一般指本詞條

吳門橋,位於蘇州古城西南盤門外,為北宋初建清代重修的單孔石橋。橋以蘇州金山花崗岩構築,雜有少量宋代舊橋所遺的武康石。橋身全長66.3米,中寬4.8米,拱券淨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長系石11根,縱聯並列砌置。自水盤石面至橋欄頂通高11米。跨古運河(護城河),為陸路出入盤門的必經通道,為江蘇省現存最高的單孔古石拱橋。

2002年吳門橋被列為江蘇文物保護單位。現作為“大運河”附屬文物點之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門橋
  • 別名:新橋、三條橋
  • 地址:江蘇省蘇州市古城盤門外護城河上
  • 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始建年代:1084年(宋元豐七年)
  • 文物單位類別古建築
建築特點,歷史沿革,相關資料,

建築特點

該橋為北宋初建清代重修的單孔石橋。橋以蘇州金山花崗岩構築,雜有少量宋代舊橋所遺的武康石。橋身全長66.3米,中寬4.8米,拱券淨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長系石11根,縱聯並列砌置。自水盤石面至橋欄頂通高11米。南北坡各有步階50級,全以整塊條石鋪設。 該橋欄鑿成凹凸狀,猶如通長靠背椅子。橋額陰刻楷書橋名,橋門正中冠有「吳門橋」三字,間壁明柱一面刻"蘇省水利工程總局重修",一面刻"同治十一年壬申夏四月"。南北兩坡各鋪設條石踏步50級。北端金剛牆左右兩翼均砌有寬約0.6米的纖道,為縴夫穿越橋洞的便民設施。

歷史沿革

據《吳縣誌》記載,吳門橋始建於南宋。北宋年間,宋元豐七年(1084年)郡人石氏為結束盤門擺渡的歷史,出資興建,修建了“新橋”,“新橋”是由北岸兩座相接的木橋加南岸的石橋組成,當時又稱“三橋”,這就是吳門橋的前身。於北宋末年毀於戰火。南宋年間,將“三橋”改建成三孔石孔橋,紹定中重建,改今名。明正統間蘇州知府況鐘再建,1498年(弘治十一年)水利郎中傅潮修,1646年(清順治三年)、1734年(雍正十二年)重修為單孔石橋,1872年(同治十一年)江蘇省水利工程總局重建。保存至今,1989年,部分拱券石被船隻撞落,修補時發現各拱券石之間用定勝形榫卯拼接,以增加牢度,避免移位。

相關資料

吳門橋江蘇蘇州市的一座古橋,也是江蘇省現存最高的一座單孔石拱橋。橫跨在蘇州城南的護城河上,是出入盤門的主要航道。是江蘇省最大的一座單孔石橋。吳門橋是中國江蘇省蘇州市的一座古橋,也是蘇州市區現存最高的一座古橋。橫跨在蘇州城南的京杭大運河上,是出入盤門的主要信道。宋《平江圖》所載為三橋相接,下設三洞。清乾隆《盛世滋生圖》所載為三孔石拱橋。是蘇州城西南重要的文物古蹟遊覽區。鄰近的盤門城樓、瑞光塔組成蘇州城南的一組風景。
吳門橋吳門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