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吟誦(唐調)

蘇州吟誦(唐調),蘇州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音樂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州吟誦(唐調)
  • 類別:傳統音樂
歷史發展,傳承保護,

歷史發展

吟誦,是我國傳統的讀書方法,而且是從孔子和弟子一起吟唱《詩經》時就流傳下來的讀書方法,當時,詩經三百篇皆“弦歌之”;是古人寫詩時推敲平仄的一種手段,唐人“新詩改罷自長吟”、“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可證。毛澤東說他的詩是在馬背上“哼”成的,“哼”就是吟;吟誦也是一種吟誦音樂,它具有音樂美,因此課堂上讀起書來才會“書聲琅琅”。吟誦的地方色彩十分明顯,任何一種吟誦都是植根於當地的方言、民間音樂和地方曲藝。
蘇州是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吟誦的歷史源遠流長,而且豐富多彩,悅耳動聽。它源自於吳方言和吳地音樂。從大的方面說,吳地有文化就有吟誦,有民間音樂就有吟誦。原始社會六首歌謠之一的《斫竹歌》(原始歌謠叫《彈歌》)至今在張家港傳唱,蘇州吟誦大致和這種聲調相類似。言子遊學於孔子,也必定帶回孔子的吟誦方法或聲腔。因此,吟誦實際上是蘇州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學的重要內容。

傳承保護

滄浪詩社和蘇州廣電總台音樂頻率用了近兩年時間,對蘇州吟誦進行了採錄,共採錄了51人。其中,“吳方言吟誦”和“唐門師生吟誦”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吳方言吟誦主要是蘇州話吟誦(含蘇州市區方言吟誦、吳江方言吟誦、太倉方言吟誦、常熟方言吟誦、張家港方言吟誦);“唐門師生吟誦”傳承的是太倉人唐文治的吟誦調,即“唐調”。“唐調”目前是全國性的研究和傳承課題,但是在蘇州卻重視程度不夠。這次我們除收集到唐文治的錄音外,還有他的蘇州籍弟子錢仲聯、季位東、陸振岳、范敬宜、戴逸、溫淵、黃岳洲等人的錄音;也有他的再傳弟子陳少松、魏嘉瓚的錄音。這些錄音是極為珍貴的吟誦傳承。51位吟誦者絕大多數都是70歲以上,80歲以上者占百分之八十,90歲以上者8人,年齡最大者98歲。這些老人有的行動不便、有的住在養老院,有的住在縣(市),有的住在上海,採錄到他們的吟誦極為不易。但現在已經採錄完畢,已經製作光碟,編輯成書,準備正式出版。
隨著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吟誦也逐漸式微,至今已近乎失傳。這次採錄,搶救來了蘇州吟誦。這對蘇州的教育、文化和音樂的傳承和發展,都應該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