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南運河

蘇南運河,曾稱江南運河、蘇南運河,是國家水運主通道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長江下游的太湖水網平原,溝通長江與太湖水系,穿越流域腹地和太湖下游水系,起著水量調節與轉承作用,貫穿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四市,北起鎮江長江諫壁口門,南至江浙交界的鴨子壩,全長約212千米。運河蘇州段西起蘇錫兩市交界的新安沙墩港,南至江浙兩省交界處的鴨子壩,流經相城區、虎丘區、姑蘇區、吳中區和吳江區,穿濱湖、淀泖和浦南三區域,長81.8千米。運河蘇州段在太浦河以南段(吳江區平望鎮)又名瀾溪塘,故運河蘇州段西起新安沙墩港,南至太浦河,全長64.0千米,匯流面積2500平方千米。
俗稱蘇南運河為“官河”或“官塘”,蘇南運河的開鑿最早可追溯到三國孫吳時代,隋煬帝大業六年(610年)重新疏鑿和拓寬長江以南運河古道,形成今江南運河,基本形成現在的格局。建國以後對蘇南運河先後經歷四次整治,1955年至1986年,對嚴重礙航河段實施了初期整治,實現航道基本通暢;1986年蘇州段實施市區段改線工程,以橫塘鎮糧庫三汊河口為起點,經橫塘市河1.5千米處,折向東沿新郭鎮北側,過龍橋鎮南側,直插澹臺湖,至寶帶橋北堍與蘇南運河相接,全長8.8千米,按四級航道標準整治。按照國家發改委及交通部的要求,自1992年8月開工建設,歷經5年,按Ⅳ級航道標準整治完工。2003年按國家、省級相關水運規劃要求,開展了蘇南運河三級航道整治工程,目前除局部實施困難的河段外,蘇南運河蘇州段“四改三”航道提升整治已基本完成。現狀河道底寬不小於70米,口寬不小於90米。
蘇南運河蘇州段沿線圩區眾多,其中相城區主要有太湖聯圩,高新區主要有滸關老鎮區圩區、獅山小包圍、楓橋小包圍等,姑蘇區主要有城市中心區大包圍、金閶新城包圍,吳中區主要有紅旗聯圩、濱湖圩等,圩外地面高程5.5~6.0米左右,圩內地面高程在3.5~5.5米。吳江區主要有松陵城區包圍、運東區南北大包圍、平北聯圩、運東聯圩等,地面高程大多在3.5~4.8米。
蘇南運河蘇州段作為蘇州水系的大動脈,串聯起南北東西,上段西岸與眾多入太湖河道連線,東岸與沿長江水系溝通,下段與淀泖區河道相連通,主要支流有滸光運河、胥江、蘇東河、望虞河、元和塘、婁江、吳淞江、蘇申外港線、太浦河等,支河口總計167處,其中103處支河口建有防洪閘、排澇站或閘站等控制建築物,其餘64處支河口敞開。
沿線兩岸主堤岸(不含老運河段和港堤)總長139.5千米,沿河岸坡除特殊段外均建有駁岸防護,駁岸頂高4.8~5.0米左右,其中有16.6千米圩區段的護岸後填築有土質堤防(部分段為路堤結合),堤頂寬3米以上,堤頂高程在5.0~6.0之間。蘇南運河蘇州段沿線護岸雖經運河“四改三”工程實施了約70%左右,還有很大一部分護岸年久失修,呈現護岸坍塌、破損嚴重的現象;沿線堤防大部分堤頂高程、堤防寬度未達到城市中心區、城區等防洪保護的防洪標準。目前,蘇南運河蘇州段堤防加固工程作為江蘇省重點項目,正在開展項目前期工作。
蘇南運河蘇州段是京杭大運河“黃金水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太湖流域腹地和下游地區重要的洪澇調節和轉承河道,具有航運、防洪、排澇、灌溉、文化、景觀、旅遊等多種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