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2011年1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習近平,在紀念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8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在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中,在建立紅色政權、探索革命道路的實踐中,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鬥、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等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
有5千多年歷史文明的
中華民族精神源遠流長,豐富厚重。在近現代,表現黨領導民主革命歷程的,除
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外,還有蘇區精神。宣傳和弘揚蘇區精神是宣傳和弘揚以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內容。
蘇區精神的基本內涵
大革命失敗後,進入民主革命階段最長的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起義如火如荼,遍及全國12個省、約150個縣的廣大地區,建立了一個又一個革命根據地,即蘇區。至上個世紀30年代前期,影響甚大的蘇區達13個,其鼎盛時期的面積共約40餘萬平方公里、轄人口3000萬,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蘇區精神,就是黨在領導創建、發展和保衛蘇區革命實踐中培育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它是各個蘇區的廣大紅軍指戰員和人民民眾進行革命鬥爭的強大精神力量,是表現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歷程“精神”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歷史的文脈來說,它是井岡山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是長征精神的直接源泉。蘇區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五個方面。
第一,深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革命必然勝利的堅定信念。許多人對“精神”內涵的概括都首先強調理想信念,因為它是產生巨大精神力量的源泉。
毛澤東在開闢
中央蘇區時講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對理想信念的形象表述。那時,國內革命形勢處於低潮,毛澤東、
朱德率紅四軍上井岡山後整整一年,還沒建立起鞏固根據地,部隊中產生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毛澤東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展示了自己環視世界形勢和中國政局而對中國革命必然勝利的深刻認識。革命形勢的發展正如他指出的,經過一次次的反“圍剿”,中央蘇區建立起來,其他蘇區在發展壯大。這以後,中央蘇區和其他蘇區的發展出現了曲折、甚至嚴重挫折,但是,廣大紅軍將士和蘇區革命人民,抱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堅定信念,相信中國革命必然勝利,因而在革命的征途上無論有多么巨大的犧牲,都前仆後繼,義無反顧。
第二,反對“本本主義”,深入實際調查,“從鬥爭中創造新局面”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上個世紀20年代後期和30年代前期,黨內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將共產國際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傾向十分盛行。在紅軍中,集中表現為對“本本”和上級機關的迷信。為了同這種傾向作鬥爭,毛澤東深入蘇區農村作了大量調查研究,為制定正確政策提供依據。《
反對本本主義》尖銳地批評“本本主義”是“保守的思想路線”,“完全不是共產黨人從鬥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在他的倡導下,各級黨政幹部十分注重調查研究,求真務實,不斷開創新局面。對於軍事鬥爭,毛澤東更是強調深入調查研究,哪裡的敵人力量薄弱就向哪裡進軍,不斷進行大穿插、大迂迴,因而在以弱對強的不利形勢下取得反“圍剿”的勝利。中央蘇區的開闢和發展,是反對“本本主義”,深入實際調查,堅持從鬥爭中創造新局面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碩果。
第三,民主建政,“真心實意地為民眾謀利益”,開拓進取,創造“第一等的工作”的精神狀態。毛澤東在開闢和發展中央蘇區時提出,每個共產黨員要像和尚叨念“阿彌陀佛”一樣時刻叨念爭取民眾,“真心實意地為民眾謀利益”。他要求:對民眾的各種問題都應提到政府的議事日程,使廣大民眾認識到我們和他們是呼吸相通的。只有真心實意地解決民眾的生產和生活問題,“廣大民眾必定擁護我們,把革命當作他們的生命,把革命當作他們無上光榮的旗幟。”這實際上闡述了執政為民的思想。為了組織革命戰爭和改善民眾生活,毛澤東還向各級黨組織和政府提出要創造“第一等的工作”的要求。蘇區各地形成爭創一流、爭當先進的政治空氣,湧現一大批在各方面創造了第一等工作的先進模範,顯示出共產黨執政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
第四,艱苦奮鬥、廉潔奉公的優良作風。由於敵人殘酷的軍事“圍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蘇區的物資嚴重匱乏,廣大軍民的生活極其困難。所有幹部,從中央政府主席到鄉蘇工作人員一律沒有薪餉,每人每天只發不到1角錢菜金和大半斤糧食。幹部下鄉或開會,必須自帶乾糧。那首膾炙人口的“蘇區幹部好作風”山歌,是對幹部優良作風的形象概括。各級幹部與人民民眾艱苦與共、患難相依,以做人民的公僕為無上光榮,以廉政清明來嚴格自律。堅持這種好的作風,蘇區軍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創建起蘇區的經濟、財政、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事業,人民民眾的生活獲得初步保障。艱苦奮鬥、廉潔奉公的優良作風成為維繫黨和人民的“臍帶”。
第五,無私奉獻、不怕犧牲、一往無前、勇於捐軀的徹底革命精神。蘇區存在的那段時間和隨後的游擊戰爭,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廣大紅軍指戰員和人民民眾無私奉獻、不怕犧牲、一往無前、勇於捐軀的徹底革命精神不斷弘揚的過程。僅贛南,13個蘇區縣總人口約240萬,青壯年有50萬,先後參加紅軍的有33萬餘人,支前的有60多萬。在犧牲的20餘萬人中,有名有姓的烈士為10.8萬餘人,占全國革命烈士總數的1/16。
興國、
瑞金、
於都、
寧都等縣的烈士都在1.6萬人以上。原屬湘鄂贛蘇區的湖北
陽新一縣,就有10萬人在
土地革命時期獻出生命。
時代價值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長河中,蘇區歷史是這長河中渦流險灘最多因而時顯驚濤駭浪的那一段。譜寫這段歷史的蘇區精神也因之驚天地、泣鬼神。蘇區鬥爭已成為歷史。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改革開放的發展,中國共產黨的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不僅由革命黨變成
執政黨,而且是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執政黨。蘇區精神儘管是70多年前鑄就的,但它歷久而彌新,仍具多維的時代價值。
(一)蘇區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先進性的集中體現,可以成為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動力。中國共產黨自誕生後就領導廣大民眾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最高理想而奮鬥。蘇區精神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的這一理想信念。土地革命風暴那段歷史能夠發生,那么多蘇區得以存在,無數革命志士為之拋頭顱灑熱血,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有這種精神力量。湖北陽新首任縣委書記
羅偉在被押赴刑場時,高唱就義歌:“我犧牲,為的是無產階級大多數;我犧牲,為的是貧苦工農。這樣死,有價值也有氣度;這樣死,無憂又無愁。”“枯骨填成平等路,一腔熱血洗環球。殺盡殘酷諸猛獸,紅
日照遍五大洲。”這正義之聲令反動派膽顫心驚。中國革命道路,就是無數羅偉這樣的烈士以自己的生命鋪就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樣捐軀就義的情況不可能再像革命戰爭年代那樣發生,但偉大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境界、開拓的精神風貌、無私的奉獻追求,則是不可或缺的。
(二)蘇區精神凝聚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初始經驗,對於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執政為民、執政興國,不斷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是蘇區時期成立的。對這段歷史,應當辯證分析。儘管這時成立的歷史條件不成熟,它也犯有“左”的錯誤,但它畢竟是黨領導的第一個具有國家形態雛形的中央
紅色政權。它的成立標誌著在這塊土地上空前地建立了民主制度,社會最底層的人民破天荒地享受了基本的民主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黨領導和管理國家政權的首次預演。前述的蘇區精神表明,我們黨在努力民主建政,鍛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執政能力。在短短几年的執政實踐中,如毛澤東說,“黨開闢了人民政權的道路”,“學會了治國安民的藝術”。即鍛鍊了執政為民的能力、積累了治國理政,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設的歷史經驗。這對於黨現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特別是對於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構建和諧社會,更具現實意義。
(三)蘇區精神蘊含著黨的建設豐富經驗,為當前以改革創新精神
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提供了歷史之鏡。全國各蘇區在那樣嚴酷的歷史條件下,特別重視黨的自身建設,在政治思想建設、組織紀律建設、幹部素質建設、領導制度建設等方面都有具體要求,為造就出一大批治國安邦的
黨政軍優秀領導幹部奠定了基礎。就培養幹部言,一是強調樹立艱苦奮鬥、廉潔奉公的優良作風。除上述外,老百姓還讚譽蘇區幹部:吃的金絲湯(紅薯絲),睡的金絲床(稻草),穿的金絲鞋(草鞋),打的勝利仗;誇獎他們是聯繫民眾、沒有官架子的“提包政府”。毛澤東高度評價道:艱苦奮鬥體現了“我們的政治本色”。二是嚴格法紀,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凡貪污腐化行為一旦發現必受嚴厲懲治。在1932年4月至1934年3月兩年間,
蘇維埃中央政府和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處決了8名腐敗分子。在紅軍離開中央蘇區轉移前,蘇維埃中央審計委員會發表的審計報告說:“我們可以誇耀:只有蘇維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潔政府。”蘇區歷史儘管成為過去,但這種既強調作風建設,又注重製度建設,使廣大幹部自覺地努力清正廉潔、克己奉公,成為廣大民眾所擁戴的好乾部,這仍然是當前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所需要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優良的黨風是凝聚黨心民心的強大力量,各級組織要把反腐倡廉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樣,弘揚蘇區精神的時代價值就更加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