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蘇代為奉陽君說燕於趙以伐齊》出自《戰國策》之《燕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代為奉陽君說燕於趙以伐齊
- 出自:《戰國策》
- 類別:文言文
- 結果:趙國燕國聯合進攻齊國,大敗齊國
原文,白話文,
原文
蘇代為奉陽君說燕於趙以伐齊,奉陽君不聽。乃入齊惡趙,令齊絕於趙。齊已絕於趙,因之燕,謂昭王曰:“韓為謂臣曰:‘人告奉陽君曰:使齊不信趙者,蘇子也;今齊王召蜀子使不伐宋,蘇子也;與齊王謀道取秦以謀趙者,蘇子也;令齊守趙之質子以甲者,又蘇子也。請告子以請齊,果以守趙之質子以甲,吾必守子以甲。’其言惡矣。雖然,王勿患也。臣故知入齊之有趙累也。出為之出成所欲,臣死而齊大惡於趙,臣猶生也令齊、趙絕,可大紛已。持臣非張孟談也,使臣也如張孟談也齊、趙必有為智伯者矣。
“奉陽君告朱讙與趙足曰:‘齊王使共王曰令說曰,必不反韓珉,今召之矣。必不任蘇子以事,今封而相之。令不合燕,今以燕為上交。吾所恃者順也,今其言變有甚於其父,順始與蘇子為讎。見之知無厲,今賢之兩之,已矣,吾無齊矣!’
“奉陽君之怒甚矣。如齊王王之不信趙,而小人奉陽君也,因是而倍之。不以今時大紛之,解而複合,則後不可奈何也。故齊、趙之合苟可循也,死不足以為臣患;逃不足以為臣恥;為諸侯不足以為臣榮;被發自漆為厲,不足以為臣辱。然而臣有患也,臣死而齊、趙不循,惡交分於臣也,而後相效,是臣之患也。若臣死而必相攻也,臣必勉之而求夕焉。堯、舜’賢而死,禹、湯之知而死,孟賁之勇而死,烏獲之力而死,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在必然之物以成所欲,王何疑焉?
“臣以為不若逃而去之。臣以韓、魏循自齊,而為之取秦,深結趙蟀勁之。如是則近於相攻。臣雖為之累燕,奉陽君告朱讙曰:‘蘇子怒於燕王之不以吾故,弗予相,又不予卿也,殆無燕矣。’其疑至於此,故臣雖為之不累燕,又不欲王。伊尹再逃湯而之桀,再逃桀而之湯,果與鳴條之戰,而以湯為天子。伍子胥逃楚而之吳,果與伯舉之戰,而報其父之讎。今臣逃而紛齊、趙,始可著於春秋。且舉大事者,孰不逃?桓公之難,管仲逃於魯;陽虎之難,孔子逃於衛;張儀逃於楚,白珪逃於秦;望諸相中山也使趙,趙劫之求地,望諸攻關而出逃;外孫之難,薛公釋戴逃出於關,三晉稱以為士。故舉大事,逃不足以為辱矣。”
白話文
蘇秦為燕國遊說趙國的奉陽君李兌,去聯合進攻齊國,奉陽君不同意。於是蘇秦到齊國去誣衊趙國,讓齊國與趙國絕交。齊國與趙國已經絕交,他就回到燕國去,對燕昭王說:“韓徐為對我說:‘有人告訴奉陽君說:“讓齊國不信任趙國的,是蘇秦;讓齊王召回觸子叫他不要進攻宋國的,是蘇秦;和齊王共謀說要爭取秦國、圖謀趙國的,是蘇秦,讓齊國用武裝監視趙國人質的,還是蘇秦。”請讓我告訴您實情,齊國真的要以武裝監視趙國的人質,我韓徐為一定用武裝監視您。’這話可真不吉利。即使這樣,大王不必為我擔憂。雖然有趙國的破壞,我自己有危險,可是我仍然去齊國,為的是實現大王想要達到的目的,我死了,如果齊國和趙國關係惡化。我就等於還活著一樣。現趙國和齊國斷交,將會大亂。但我不是趙國從前足智多謀的賢相張孟談,如果我也象張孟談,齊、趙兩國中必定會有一個要象智伯那樣滅亡的。
“奉陽君告訴朱 和趙足說:‘齊王派公玉丹命令我,說:“您一定不要召回韓珉。”可現在召回了韓珉;說“一定不要任用蘇秦”;可是現在任用他為相國;“說一定不要和燕國聯合”,可現在與燕國結為極好的盟邦。我所依靠的是齊公子順子,可他現在說話又變了,比他父親還善變;順子當初與蘇秦力敵,誰見到他們就知道他們總是不和,可現在他尊敬蘇秦,並給他以乘車的待遇。完了,我要失去齊國了。”
“奉陽君很生氣,是因為齊王威勇而不信任趙國,又小看奉陽君,他因此背叛齊國。齊、趙兩國現正紛亂不和,應當在這時伐齊;齊、趙兩國如果解給而複合,那末,伐齊的良機失掉,後悔就來不及了。所以齊國和趙國如果恢復聯合,即使身死,我也不會以此為禍患;即使逃亡,我也不會以此為羞愧;成為諸侯,我也不會以此為光榮;即使披散頭髮裝瘋賣傻,用漆塗身生癩變形,我也不會以此為恥辱。然而,我有所擔憂:當我死後,如果齊、趙兩國修好,那末,使齊、趙絕交的罪過就會一齊落在我頭上;燕國也會仿效齊、趙,加罪於我,而與齊、趙恢復邦交。;這才是我擔憂的啊。如果我死後,齊、趙兩國互相攻打,我心甘情願去求死。堯、舜是天下的賢君,終究要死;禹,湯是天下的明君,終究要死。孟賁是天下的勇士,終究要死;烏獲是天下的力士,也終究要死。一切生物難道有不死的嗎?死是必然的事。我用死來完成有利於燕國的計謀,大王還有什麼疑慮的嗎?
“我認為,不如假裝獲罪逃離燕國。我率韓、魏兩國來順從齊國並助其成功,聯合秦國結交趙國來加強韓、魏。這樣,就差不多形成了趙、魏、韓三國與齊國互相攻擊的形勢。我雖然這樣安排了,又擔心牽累燕國。奉陽君對朱 說:‘蘇秦因為燕王用我而生氣,若不任蘇秦力相,又不任蘇秦為卿,則差不多要失去燕國了。’奉陽君如此疑心,所以我這樣安排,不牽累燕國,又不玷辱大王。伊尹多次逃離成湯,投奔夏桀,又多次逃離夏桀,投奔成湯,最後與夏桀戰於嗚條之野,擁立成湯為天子;伍子胥逃離楚國,投奔吳國,最後幫助吳王闔廬與楚昭王戰於柏舉,攻入楚都,為其父報仇。現在我逃離燕國,打亂齊、趙邦交,將可載入史冊。進行偉大事業的人,哪一個沒有逃跑過?齊桓公遭難之時,管仲逃到魯國;陽虎遭難之時,孔子逃到衛國;張儀逃到楚國;白珪逃到秦國;望諸君任中山相時,出使趙國,趙國挾持他,要求割地,望諸君突破關卡逃出;外孫之難時,薛公拋下車子,逃出關卡,趙、魏、韓三國稱他為辨是非、通古今的人。所以,凡是開創大事業的人,逃亡不能被認為是恥辱。”
蘇秦終於使齊國趙國絕並,趙國和燕國聯合進攻齊國,大敗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