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中抗戰史料館

蘇中抗戰史料館

蘇中抗戰史料館,位於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三星鎮金鎖村,是全國唯一一家收藏、研究和展示崇明海門啟東乃至整個蘇中地區軍民參加抗日戰爭史料的紅色專題史料館。該館創辦人為季真,2019年9月18日,在紀念“九一八事變”88周年之際,正式開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中抗戰史料館
  • 創辦人:季真
  • 開館時間:2019年9月18日
  • 地址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三星鎮金鎖村
歷史背景,立館緣由,

歷史背景

蘇中行政公署轄區為東台、興化、寶應以南,黃海以西,長江以北,運河以東。1940年初,新四軍北上。在經歷了郭村戰鬥、營溪戰鬥、姜堰戰鬥及黃橋戰鬥後,1941年3月,在蘇中根據地的基礎上設立蘇中軍區,劉炎、粟裕、葉飛先後任政委。
蘇中地區的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偉大抗日戰爭的一部分,是抗日反“清鄉”鬥爭的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立館緣由

蘇中抗戰史料館所在的金鎖村是海門遠近聞名的烈士村,烈士吳金貴和茅聯鎖的殉難處分別在史料館的西北和西南角;史料館的東北方向不遠處是全國民兵英雄顧國民的故居;史料館北邊直線距離15米左右處,是當年抗日戰爭時期的東南行署(東南縣)和東南警衛團情報聯絡站。
蘇中抗戰史料館
懸掛著向守志上將親題牌匾的館門
季真的大伯是海門地區有名的革命烈士——季瑞祥。抗日戰爭時期季瑞祥擔任游擊隊隊長,曾帶領游擊隊,多次攻打駐海(門)的侵華日寇,參與伏擊日偽軍的戰鬥。
1947年,季瑞祥在參加解放戰爭時不幸英勇犧牲。為紀念烈士季瑞祥,1948年,海門縣委縣政府將季瑞祥所在的鄉鎮命名為瑞祥鄉(公社、鎮)。
生長在烈士村,又受到大伯的影響,季真對通海歷史,尤其是抗戰歷史十分感興趣,從1979年參加工作開始,就注重這方面史料的收藏。2011年,季真創辦了全國第一家縣市級的革命烈士研究會——海門市人民革命烈士研究會,致力於對南通地區抗日革命烈士的研究,這也為蘇中抗戰史料館提供了很多原始資料。
到了金鎖村,看到一塊6米高、5米寬的“春澤園”石牌坊,就到了蘇中抗戰史料館。春澤園內的主體建築為“春澤堂”,這便是蘇中抗戰史料館了。在主樓東側的場地上,是一塊8米長的石碑,刻著“蘇中抗戰史料館”7個燙金大字。極目遠眺,整個春澤園,莊嚴而肅穆。
得知季真要建館的訊息,許多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紅軍、共和國名將們密切關注著蘇中抗戰史料館的創建情況,有的實地考察指導,有的留下墨寶:“春澤園”三字,由有文武雙全的“將軍詩人”之稱的原南京軍區政治委員、現年85歲的上將方祖岐題寫;“春澤堂”則由四過草地的抗日老紅軍、毛主席的愛將向守志上將親題;解放軍原南京軍區司令員朱文泉上將更是題寫了一幅6.5米長的“蘇中抗戰史料館”,廣場上的石碑便是根據這一作品1:1定製的;頂樓“春澤齋”則由《人民日報》社原社長、中將邵華澤題寫。
走進蘇中抗戰史料館一樓的第一展廳,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描繪了軍民誓拼熱血固神州的巨幅海報,大廳兩側的玻璃展櫃裡,陳列著通海崇啟游擊隊黨代表王進等抗日戰爭期間犧牲的所有蘇中地區烈士的照片和文字資料,大廳中間整齊排列著兩排、共22個介紹抗戰史料的玻璃展板。二樓和三樓的第二、第三展廳,是第一展廳內容的延續,展示了蘇中地區出版的紅色史料書籍,劉少奇、粟裕等參與過蘇中地區抗日戰鬥的六十多位具有影響力的將領簡介,其中包括多位共和國的開國將軍。
在這裡,觀眾可以超越地域限制,全面了解蘇中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史:海門成陸史、蘇中地區的地理位置情況、紅軍建立的經過、通海抗戰資料、劉少奇化名胡服在海安指揮抗戰……日軍飯冢部隊在南通登入、日本人在海門縣政府門前的合照、日軍在海門大生紡織廠中、五個日本士兵騎著腳踏車在海門三廠以東的通啟公路上巡邏……季真花了大量時間,在南通、海門、海安等8個烈士陵園以及全國各地的史料書籍中,收集整理了大量寶貴的圖片和文史資料,走在蘇中抗戰史料館內,這些最真實、最直接的記錄,讓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和烽火連天的戰鬥歷程再一次展現於大眾眼前……
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是蘇中抗戰史料館的鎮館之寶。《論持久戰》,季真收藏了1947年和1952年兩個版本;《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是二十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季真輾轉花兩千多元拍賣得來。兩本書都屬於國家一類文物。
在蘇中抗戰史料館的展櫃裡,有兩位烈士的介紹尤為詳細。1937年“八·一三”滬戰爆發後不久,中共地下黨派王進到崇明,與瞿犢一起,把崇明抗日武裝組織起來,成立崇總和崇明行政公署,開創崇明抗日鬥爭新局面。在新四軍東進之前,王進得到情報,日本要經過啟東的石陀港,1938年4月9日,瞿犢率部提前埋伏在附近,伏擊了日軍的兩艘滿載給養的彈藥船及其他物資,震動了蘇北以及上海孤島,以民間組織打破了“日軍不能碰”的神話。1939年1月10日,瞿犢與王進在營救戰友過程中遭遇伏擊,雙雙犧牲。
站在蘇中抗戰史料館前,望著眼前廣袤農田,仿佛看到當年抗日先輩們英勇的鬥志,而如今,已是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的美好景象。
除了史料館,春澤堂的閣樓里還“藏”著一個“春澤齋”,這裡有不少“寶藏”。因為愛好看書、喜歡藏書,季真發現,有不少海門籍作家,因此萌生了在這裡設立“海門人著作收藏館”的念頭,以此激發青少年的家鄉自豪感,激勵他們的寫作熱情。
截至開館,季真的“海門人著作收藏館”里已經收藏了張謇卞之琳陸侃如陸天明等兩百多位海門籍作家出版的各類圖書、報紙雜誌6萬餘冊(份)。其中,張謇藏唐拓《懷素自敘帖》殘卷和張謇親撰親書的《補記》《卷後》及陸鳳彬將軍的手書“懷素小草《千字文》長卷”是收藏館的鎮館之寶。
在“春澤齋”內,貼著季真很喜歡的魯迅的一句名言:“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樑。”季真,正以他的方式,詮釋著這句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