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中軍區

蘇中軍區

1941年在江蘇如皋縣建立,新四軍第一師兼蘇中軍區,粟裕、葉飛先後任司令員,劉炎、粟裕(兼)、葉飛(兼)先後任政委。蘇中軍區先後下轄第一、二、三、四、五、六軍分區和聯抗司令部,蘇中各地相繼建立10餘個縣獨立團或警衛團,分屬各軍分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中軍區
  • 建立時間:1941年
  • 建立地點:江蘇省如皋縣
  • 司令員:粟裕
軍區介紹,政黨委員會,軍區主力團,一等主力團,二等主力團,三等主力團,

軍區介紹

司令員粟裕,政治委員劉炎(後粟裕兼),參謀長劉先勝,政治部主任鐘期光。先後轄第1、第2、第3、第4、第5、第6軍分區,教導旅和直屬教導團、海防團。轄區在江蘇省揚州、淮安、大中集(今大豐縣城關)、啟東之間,後擴大到上海、蘇州、鎮江一線以北地區。第1師兼蘇中軍區後,實行主力部隊地方化,陸續組建了12個警衛團和3個海防團。1942年3月31日,中共中央華中局決定由新四軍第l師第1、第2、第3、第18旅分別兼蘇中軍區第3、第2、第4、第1軍分區。6月,日偽軍對蘇中地區頻繁進行“掃蕩”和“清鄉”,蘇中軍民在中共蘇中區委領導和第1師兼蘇中軍區指揮下,經過艱苦的軍事鬥爭,取得了勝利。到1944年3月,蘇中軍區組織自衛隊33.5萬人,民兵10.3萬人。同年11月,第2軍分區撤銷。1945年4月,因第1師主力已分兩批渡江南下,重新組建蘇中軍區,司令員管文蔚,政治委員陳丕顯,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張藩,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吉洛(姬鵬飛)。8月,所轄第5、第6軍分區劃歸蘇浙軍區建制。同月,蘇中軍區為適應大反攻需要,組建了17個步兵團,編為第1、第2、第3旅。抗日戰爭勝利後,蘇中軍區隸屬華中軍區。1947年11月,與蘇北軍區合編為華中指揮部。

政黨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在新四軍第1師活動區域設立的一元化集體領導機構。1941年3月經中共中央華中局批准,由劉炎、粟裕、鐘期光、周林、管文蔚、陳丕顯、蔡良7人組成,劉炎任書記。1942年12月蘇中區軍政黨委員會撤銷。
蘇中軍區 - 軍區歷史
1942年3月,江(都)高(郵)地區開闢後,成立第1軍分區,溫玉成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江都高寶、邗東獨立團。3月31日,中共華中局指示,新四軍第1師各旅分別兼蘇中軍區各軍分區。4月15日,蘇中軍區所轄第1、第2、第3、第4軍分區,依次由新四軍第1師第18、第2、第1、第3旅機關兼。5月,抗大第9分校成立,歸新四軍第1師兼蘇中軍區建制。7月,泰東警衛團編入第2軍分區。11月,組建蘇中軍區海防團。12月,第2旅主力南下溧水、溧陽地區,第2旅與第2軍分區分開,另成立軍分區機關,梅嘉生任司令員。陳時夫任政治委員。是年,蘇中軍區先後參加了反日偽軍“掃蕩”、反“清剿”作戰和反“蠶食”鬥爭。
1943年1月,第1師第2旅與第16旅會合後合編為第16旅屬第1師建制,王必成任旅長,江渭清任政治委員。2月,海防第2團組成。3月,蘇中軍區決定,蘇中行政委員會警衛團改稱蘇中軍區教導團。4月,參加反“清鄉”鬥爭。5月,海防第3團組建。9月,新四軍第1師兼蘇中軍區決定,將各海防團合編為海防縱隊,仍歸蘇中軍區建制。1944年2月,蘇中軍區教導團改稱蘇中軍區特務第1團(2月,編入第1師第3旅)。6月1日,抗大第9分校改稱蘇中公學。9月,新四軍決定,撤消第18旅,另成立第1軍分區機關。10月10日,蘇中軍區決定,聯抗司令部撤銷,所轄部隊歸第1旅兼第3軍分區建制。11月,中共蘇中區黨委決定,第2軍分區與第4軍分區合併,原第2軍分區番號撤銷。勇士,成立第5、第6軍分區,歸蘇中軍區建制。12月,新四軍第3旅免兼第4軍分區機關。1944年3月,蘇中部隊開始反攻,至11月,先後進行了車橋戰役和討伐(泰運)戰役。
1945年3月28日,新四軍第1師率第1旅(又稱教導旅)等部隊南下蘇浙邊區後,中共華中局批准,第1師和第1旅免兼蘇中軍區和第3軍分區,另組建蘇中軍區和第3軍分區機關。至此,蘇中軍區由管文蔚任司令員,陳丕顯任政治委員,張藩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姬鵬飛人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下轄:第1軍分區,黃逸峰任司令員,陳時夫任政治委員;第3軍分區,陳玉生任司令員,許家屯任政治委員;第4軍分區,張震東任司令員,盧勝任政治委員;第5軍分區,韋永義任司令員,金柯任政治委員;第6軍分區,包厚昌任司令員,錢敏任政治委員;海防縱隊,陸舟舫任副司令員;直屬第52團,張友宜任團長;特務3團,童炎生任政治委員。7月,中共華中局命令,以蘇中軍區第52團、江都獨立團等為基礎,組建蘇中軍區教導第1旅(又稱新教導旅),劉飛任旅長。1945年上半年,蘇中軍區部隊先後參加了春季攻勢和夏季攻勢作戰。同年8月,參加戰略反攻。為適應反攻的需要,在日軍投降前夕,蘇中軍區又新建了3個旅,其中,新建第1旅,陳玉生任旅長,李乾輝任政治委員;新建第2旅,胡炳雲任旅長,陳時夫任政治委員;新建第3旅,張震東任旅長,盧勝任政治委員。8月22日,,中共華中局決定,蘇中軍區第5、第6軍分區劃歸蘇浙軍區建制。解放戰爭時期,該軍區的沿革見中國人民解放軍蘇中軍區。

軍區主力團

一等主力團

1團
1團是新四軍1師1旅1團,其前身是34年9月由閩東紅軍地方武裝組建的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37年11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福建抗日游擊第2支隊,38年1月底改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第6團,39年5月改編為江南抗日義勇軍第2路,同年10月編入新四軍挺進縱隊為第1團,40年7月改編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1縱隊1團,41年2月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1旅1團,同年4月改稱第1師第1旅兼蘇中軍區第3軍分區1團。該團是老紅軍團隊,野戰攻防能力超強,後發展為20軍58師172團,是20軍第一主力團。
7團
7團是新四軍1師3旅7團,其前身是27年底由方誌敏領導的弋陽、橫峰起義的農民武裝組建的贛東北農民革命團,29年4月該團擴編為江西紅軍獨立第1團,30年6月擴編為紅軍獨立師,7月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10軍,33年1月改編為紅11軍,同年7月改編為紅7軍團,34年7月改編為北上抗日先遣隊,同年10月與新紅10軍合編為紅10軍團繼續北上抗日,35年2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38年1月與閩南紅3團、中央紅軍第24師第71團的部分部隊合編為新四軍第2支隊第4團,39年10月改編為蘇皖支隊,40年7月編入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為第3縱隊第3團,40年11月在縱隊編成內改編為第7團, 41年1月25日隨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第3旅第7團,42年10月20日獲“老虎團”光榮稱號,該團也是老紅軍團隊,在蘇中軍區以攻堅能力最強,後發展為23軍69師205團,是23軍第一主力團。

二等主力團

52團
52團是新四軍1師18旅52團,其前身是40年11月6日由江南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第1、第5支隊合編的江南抗日救國軍第1縱隊,41年2月4日改稱新四軍第3支隊(新3支隊)第1縱隊,同月18日改編為新四軍第6師18旅52團,同年11月改稱新四軍第1師18旅52團,42年3月改稱第1師18旅兼蘇中軍區第1軍分區52團,該團是沙家浜團,號稱“江陰老虎”,後發展為20軍59師175團,是20軍主力團。
特3團
特3團是新四軍蘇中軍區特務第3團。其前身是以新四軍第1師第1旅第1團2營為基礎組建的泰州獨立團,1944年3月補入泰興、如西兩縣獨立團(內有主力地方化的4個紅軍連隊)各一部組建蘇中軍區第3軍分區特務團;12月,上升為蘇中軍區特務第3團。粟司令認為該團戰鬥力在52團之上,後發展為29軍85師253團,是29軍第一主力團。
特4團
特4團是新四軍蘇中軍區特務第4團。其前身是上海地方黨組建的崇明自衛總隊,40年10月改編為崇啟海常備旅同年11月改稱蘇北第4區游擊第3旅,41年2月編入新四軍第1師第3旅為第9團,同年7月中旬與南通獨立團合編為南通警衛團,44年2月下旬整編為蘇中軍區特務第4團。粟司令認為該團戰鬥力在52團之上,後發展為23軍69師206團,是23軍主力團。

三等主力團

特1團
特1團是新四軍蘇中軍區特務第1團。其前身是陳玉生起義部隊改編的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獨立支隊,40年8月編入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3縱隊為7團,後調歸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保全司令部為警衛團,41年4月改稱行委會警衛團,42年7月與1師特務營等部隊合編為1師兼蘇中軍區教導團(由師特務營為第1營、保全隊兩個連及師政衛連遍為第2營、行委會警衛團為第3營),44年2月改稱1師兼蘇中軍區特務第1團。後發展為23軍67師201團,是23軍主力團。
特2團
特2團是新四軍蘇中軍區特務第2團。其前身是蘇中2分區特務營,44年2月以該營為基礎組建的蘇中軍區特務第2團。後發展為20軍58師173團,是20軍主力團。
特5團
特5團是新四軍蘇中軍區特務第5團。其前身是是40年10月由新四軍和蘇北地方實力派李明揚、陳泰運各派一個連組建的聯抗第1團,44年10月編入新四軍蘇中軍區為特務第5團。後發展為24軍72師214團,是24軍主力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