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笙音樂(苗族芒筒蘆笙)

蘆笙音樂(苗族芒筒蘆笙)

蘆笙音樂(苗族芒筒蘆笙),貴州省丹寨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苗族芒筒蘆笙樂舞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民間藝術,主要流傳於貴州省丹寨縣境內所有苗族村寨和鄰近的雷山、榕江、三都縣及都勻市的部分地區。

200年6月7日,蘆笙音樂(苗族芒筒蘆笙)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12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蘆笙音樂(苗族芒筒蘆笙)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貴州省丹寨縣
  • 遺產編號:Ⅱ-129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苗族樂器蘆笙具有悠久的歷史,其源頭可以追溯到遠古樂器“笙”和“匏”。在長期戰爭和遷徙的過程中,芒筒蘆笙一直是苗族人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具。定居于丹寨的苗族民眾世代謹守著傳統風習,使芒筒蘆笙樂舞一直保持著原初的宗教功能。

基本特徵

蘆笙是苗族傳統音樂文化中的核心樂器之一,在苗族音樂實踐的歷史長河中,蘊積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其文化功能已不限於普通的樂器,他承載了社會文化功能的多樣性,形成獨特的蘆笙音樂。蘆笙大小不一,管的數目也不盡相同,從單管、雙管,以至5管、6管、8管、10管都有,但較常用的是6管蘆笙。6管蘆笙的構造,是用6根長短不一的竹管,分成二排插入木製的笙斗;每管的根部各裝一個銅質簧片;管的下端各開一個小孔,吹奏時手指按孔發音。有的蘆笙,在竹管上端套上竹篦折成的三角形喇叭,或套上稍大的竹筒,起共鳴作用。各管音高的次序,隨著地域和民族不同而異。吹奏時,以單音奏旋律,同時發出兩個以上的和音作伴奏。
蘆笙多用於獨奏、合奏和舞蹈伴奏。貴州苗族地區,有大小不同的四種蘆笙組成的樂隊,並且有一整套傳統的蘆笙曲。經過多次改革,現在有15管、20管、36管、36管的蘆笙出現。有的將木製笙斗改為金屬斗,有的加上音鍵,擴大了音域,能吹奏12個半音,解決了轉調問題,能演奏較複雜的樂曲。蘆笙的改革給蘆笙的演奏帶來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它可以演奏抒情的、傷感的、敘述的等許多曲調,也可以演奏其他民族的曲子。
苗族芒筒蘆笙樂舞每隊16人,共有蘆笙3支、芒筒13支。吹奏時,蘆笙領於前,芒筒隨於後,且吹且舞,沿順逆時針方向圍成圓圈,緩緩向前。眾人以腳蹬地,發出整齊的舞步聲,與樂音相應和,苗族稱之為“齊心集鼓社,齊步踩笙堂”。作為苗族古老的樂器之一,芒筒蘆笙的主要功能是娛神,它多用於大型慶典、祭祖、喪葬等活動,而以喪葬場合使用最多。參大型慶典時,芒筒蘆笙往往在迎送祖鼓、鬥牛場激牛、競技場助威等活動中伴奏。

代表作品

芒筒蘆笙曲目眾多,其中用於祭祀的曲調有【懷祖曲】【邀約曲】【離別曲】等,用於喪葬的曲調有【過路曲】【進門曲】【悲傷曲】【送別曲】【安慰曲】【離別曲】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苗族芒筒蘆笙樂舞演奏方式獨特,曲調悲壯肅穆,具有鮮明的民族音樂風格和地域特徵,在苗族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丹寨苗族文化的重要內容,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民俗研究價值。作為一種典型的民族民間藝術,芒筒蘆笙樂舞長期在苗族民眾中有序傳承。

傳承狀況

近半個世紀以來,現代文明的普及沖淡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基於這種狀況,苗族芒筒蘆笙舞的前景不容樂觀,急需加強搶救保護措施。

傳承人物

楊國堂,苗族,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蘆笙音樂(苗族芒筒蘆笙)。

保護措施

隨著國家對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不斷關注以及交通信息、旅遊業的發展,芒筒蘆笙樂器逐漸走進了學校、景區以及越來越多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蘆笙手工藝人們也迎來了事業的春天。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蘆笙音樂(苗族芒筒蘆笙)項目保護單位丹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8年,為慶祝北京奧運會開幕,苗族蘆笙師傅梁炳光特製了一把高達10餘米,重達240餘公斤的蘆笙。
2023年11月16日,貴州省蘆笙研究學會副會長、蘆笙樂舞傳承人,黔東南州歌舞團國家二級演員,蘆笙演奏家楊正剛為2023年貴州省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苗族蘆笙製作技藝、苗族蘆笙樂研修班授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