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縣民族文工隊成立於1989年6月,23年來多次參加對外交流演出活動,參加央視、貴州衛視等電視台節目演出,並多次在比賽及文藝匯演中獲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丹寨縣民族文工隊
- 外文名:ethic art union
- 成立時間:1989年6月
- 所屬縣市:丹寨縣
- 重要獎項:“全國農民工文藝匯演”銀獎等
演出活動,經典保留節目,
演出活動
參加的重大對外交流、文藝演出活動:
1990年“第11屆亞運會”文藝演出;
1994年 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文藝演出;
2005年 “第七屆亞洲藝術節暨文化部長論壇”文藝演出;
2006年 受文化部委派參加中印(尼)文化交流演出;
2008年 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文藝演出;
2006年 受文化部委派參加中西(班牙)文化交流演出;
2007年 受貴州省人民政府委派參加中泰文化交流演出;
2008年 北京奧運期間文藝演出;
2010年 “上海市世界音樂節”文藝演出;
2010年 上海世博會“貴州活動周”文藝演出;
榮獲的重要獎項:
1999年—2004年 凱里國際蘆笙節一等獎五個,二等獎三個,三等獎兩個;
2005年 黔東南州第十屆文藝匯演”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
2005年 “全省少數民族匯演”一等獎;
2007年 “多彩貴州舞蹈大賽”金黔獎
2009年 “多彩貴州舞蹈大賽”金黔獎
2009年 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太陽神鳥”銀獎
2009年 全國苗族、土家族歌舞展演“最佳風采獎”
2010年“全國農民工文藝匯演”銀獎;
經典保留節目
原生態舞蹈 苗族芒筒蘆笙祭祀樂舞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蘆笙是苗家人的根,芒筒是苗家人的魂。《苗族芒筒蘆笙祭祀樂舞》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的發源和發祥地就在我們丹寨,是苗族鳥圖騰族群中“八寨苗”亞族群所特有的蘆笙種類。它在苗族眾多的蘆笙大家族中唯一保持著蘆笙最原初的儀式和祭祀功能,被限定於在部族或區域聯盟性的重大祭祀慶典以及喪葬中使用。2009年榮獲第二屆“多彩貴州舞蹈大賽”原生態類別金黔獎。
原生態錦雞舞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很久很久以前,苗族祖先為避戰亂,遷徒到了苗嶺深處。他們帶來了:水牛、谷種和蘆笙。定居後,帶來的谷種沒田種,他們一邊開田,一邊打獵,摘野果,撈魚蝦充飢渡日。有位老人套到了一隻錦雞,在清理時將錦雞囊包丟在草棚前的灰堆旁,誰知便長出小米,他又把小米作種子燒荒播撒,長出了滿坡小米,小米救了苗族祖先的命。為了感恩,苗族姑娘們便仿照錦雞美麗的頭飾裝扮自己,在蘆笙舞蹈中,模仿錦雞的姿態、神情跳舞。那銀光閃閃的銀花,就是錦雞的冠宇,七彩的花帶就是錦雞的羽毛。她們穿上美麗的盛裝,款款而行,一步一回頭,如錦雞覓食,戲水,吟唱,歡歌,眉目含情,顧盼生輝。2007年,錦雞舞榮獲首屆“多彩貴州舞蹈大賽”原生態類別金黔獎,從此,錦雞舞名聲鵲起,成為多彩貴州一張美麗的名片。今天,讓我們再一次來領略她那獨具原生態魅力的美。
原生態舞蹈古瓢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瓢琴,被譽為小提琴之父,用泡桐木雕刻而成,狀似家用水瓢,名叫“給哈”,俗稱“古瓢”。“給哈舞”是一種古老的漁獵生活真實遺留下來的舞蹈形式,有古瓢琴伴唱,當地苗族同胞逢年過節和勞作之餘都要盛裝起舞。人們在楓樹下,跟著悠遠的古瓢琴聲翩翩起舞,把我們帶到苗家的生活場景當中。
原生態歌曲家鄉好地方(2010 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銅獎)
丹寨,原名八寨。在丹寨有七個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5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苗家人崇尚大自然,熱愛我們腳下這片土地。山唱歌,水來合,風唱歌,雲來合。我們的八寨山歌從田間地頭,一直唱到央視的舞台上,獲得了青歌賽銅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