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雄性藪羚體型比雌性大,體重40-80千克,肩高70-100厘米;雌性體重約25-60公斤,肩高65-85厘米。只有雄性有角,角長25-55厘米,幾乎是直的,通常只螺旋一次,相互平行。皮毛的顏色從深褐色、栗色到淡褐色。雌性的皮毛通常比雄性淺。兩性都有白斑和條紋。上有多達7種白色條紋和斑點的不同圖案,這取決於分布地理不同的
亞種。臉頰有1-2個白色斑點,眼角處有白色條紋,還有一個白色的口吻。 濃密的尾巴底面是白色的。
棲息環境
藪羚生活在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區,開闊的
熱帶稀樹草原和山地森林,叢林和茂密的林區。只要有足夠的植被掩蔽,幾乎不管海拔高度或乾旱程度如何,該物種都可以廣泛分布和生存。生活在森林邊緣或與河流和溪流相連的開滿鮮花的草地上。
生活習性
藪羚是非洲羚羊社交性最低的動物。經常單獨出現,雖然有時會發現一小群雌性和它們的幼羚。藪羚不是領地性的物種,除了在發情期對雌性的爭奪交配權之外,彼此之間沒有攻擊性,所以在牧草豐富的棲息地,可能會聚集25隻左右的小群共同進食。因此,傳統上將它們定義為“獨居”是有點誤導。
獨居,清晨和夜間覓食。這些羚羊主要是夜行性的,儘管它們也可能在黃昏或黎明時活躍。白天隱藏是為了躲避密集的掠食者(其中幾乎包括所有的
食肉動物),夜晚回到族群生活灌木叢,在更加開放的地方進食。通常活動在河流附近灌木類型叢生和有高草樹木覆蓋的地方。晚上出來到更開闊的地方覓食,但絕不會冒險遠離某種類型的地區。藪羚的跳躍能力很強,可以輕鬆的跨躍2米高的柵欄,游泳能力也非常強。
藪羚是植食性物種。吃草類和大量植物的葉子、樹枝和花朵。飢餓時會吃各種各樣的植物物種,但在可能的情況下,會有一定的選擇性,喜歡鬆軟的爬藤類植物和
香腸樹。偶爾也會吃新鮮的草。
分布範圍
原產地:安哥拉、貝寧、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赤道幾內亞、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肯亞、賴比瑞亞、馬拉威、馬里、茅利塔尼亞、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盧安達、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烏干達、尚比亞和辛巴威。
繁殖方式
藪羚一年四季都可以交配和繁殖,小羚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時候出生,但在乾旱地區,雨季出生率出現高峰。 妊娠期僅需180天,雌羚每年可產一隻以上的小羚。小羚出生時體重約4千克 。在4個月大以前沒有跟隨它的母親進入覓食草場。此時,它仍然隱藏在濃密的叢林中,其母親會定期回來對它護理。一年後性成熟,但雄性的犄角要在3歲時才達到成羚的長度。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與年代 |
---|
1 | 藪羚尼羅河亞種 | Tragelaphus scriptus bor | Heuglin, 1877 |
---|
2 | 藪羚阿比西尼亞亞種 | Tragelaphus scriptus decula | Rüppell, 1835 |
---|
3 | 藪羚德拉米爾亞種 | Tragelaphus scriptus delamerei | Pocock, 1900 |
---|
4 | 藪羚東部沿海亞種 | Tragelaphus scriptus fasciatus | Pocock, 1900 |
---|
5 | 藪羚喀麥隆亞種 | Tragelaphus scriptus knutsoni | Lönnberg, 1905 |
---|
6 | 藪羚梅尼利克亞種 | Tragelaphus scriptus meneliki | Neumann, 1902 |
---|
7 | 藪羚波札那亞種 | Tragelaphus scriptus ornatus | Pocock, 1900 |
---|
8 | 藪羚林波波河亞種 | Tragelaphus scriptus roualeyni | Gordon-Cumming, 1850 |
---|
9 | 藪羚指名亞種 | Tragelaphus scriptus scriptus | Pallas, 1766 |
---|
10 | 藪羚南部亞種 | Tragelaphus scriptus sylvaticus | Sparrman, 1780 |
---|
種群現狀
藪羚的生存涉及許多問題。 也許最嚴重的是,它們的數量在人類養殖牛場的附近的地區受到控制。由於藪羚居住在與河流相近的樹林和灌木叢中,它們經常被舌蠅叮咬,這些昆蟲可能會導致納加納(昏睡病)並感染牛群。在松樹林地區通過啃幼樹的頂部造成損害,導致杜松樹過度分枝。另外,藪羚經常光顧在城鎮郊區人類社區,在這些地區它們會損壞人們的花園。
這個物種沒有特殊的保護措施。 它們能夠比其他許多物種更容易地與人類共存,並且在某些地區它們被認為是有害生物,人們對它們的數量進行控制。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