藨

藨,古漢字,古通“穮”,除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藨
  • 拼音:biāo
  • 筆順編號:122413522115354444
  • 解釋:藨草,莖可用來編席或織草鞋
基本信息,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藨 拼音:biāo
部首:艹,部外筆畫:15,總筆畫:18 ; 繁體部首:艸,部外筆畫:15,總筆畫:21
五筆86:AYNO 五筆98:AOXO 倉頡:TIPF
筆順編號:122413522115354444 四角號碼:44231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5E8
基本字義
--------------------------------------------------------------------------------
● 藨
biāoㄅㄧㄠˉ
◎ 藨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呈三棱形,葉子條形,花褐色,果實倒卵形。莖可織席、編草鞋,也可用來造紙。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平表切,音殍。《說文》草名。鹿藿也。
又《玉篇》蒯屬,可為席。《增韻》可為屨。《儀禮·喪服傳疏》屨者,藨蒯之菲也。《張衡·南都賦》其草則藨薴薠莞。
又《集韻》蒲嬌切,音瀌。《爾雅·釋草》藨麃。《注》卽莓也。江東人呼為藨莓。《爾雅·釋木》葥,山莓。《注》今之木莓,實似藨莓而大。
又《韻會》悲嬌切,音鑣。猋藨,苕別名。《柳宗元詩》寧惟迫魑魅,所懼齊蔒藨。《注》《禮記》蔒蒿悽愴。藨與蒿同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