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落葉
灌木,高1-1.5米;枝斜生,小枝灰褐色或灰紫色,平滑,皮不裂或稍縱裂,嫩枝灰棕色至灰黃色,無柔毛,有時散生短腺毛,無刺;芽長卵圓形或長圓形,長5-7毫米,寬2-3.5毫米,先端急尖或微鈍,具數枚紫褐色鱗片,外被短柔毛。
葉近圓形,長3-7厘米,寬4-9厘米,基部心臟形,稀近截形,上面深綠色,下面色較淺,兩面無毛,稀於下面稍具短柔毛或下面僅沿葉脈微具腺毛,掌狀3-5淺裂,裂片卵狀寬三角形,先端稍鈍或急尖,頂生裂片與側生裂片近等長,邊緣具粗銳鋸齒;
葉柄長3-6厘米,無毛或微具短柔毛,基部常有腺毛,淺紅褐色。
花兩性,開花時直徑6-8毫米;
總狀花序長2-6厘米,初期直立,後下垂,具花5-15朵;花序軸和花梗常無柔毛,疏生短腺毛;花梗長3-5毫米;
苞片小,寬卵圓形,稀近圓形,長1-2毫米,寬稍大於長,先端微尖或圓鈍,無毛;花萼淺綠色或淺綠褐色,無毛;萼筒盆形,長1-1.5毫米,寬2.5-3.5毫米;萼片匙狀圓形,常具紅色或褐色條紋長2-2.5毫米,寬幾與長相似,先端圓鈍,直立,邊緣無睫毛;花瓣小,近匙形或近扇形,長約0.5-1毫米,寬短於長,先端平截或圓鈍,淺紫紅色,下部無突出體;雄蕊長於花瓣,花葯卵狀圓形;子房光滑無毛;花柱先端2裂,長於或幾與雄蕊等長。果實圓形,稀橢圓形,直徑8-11毫米,紅色,無毛,味酸。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產地生境
原產歐洲和亞洲北部,中國東北黑龍江等地區長期栽培。耐寒植物。喜肥、喜光、喜濕。芽萌動後8-12℃氣溫下開始展葉,花期適宜氣溫14-17℃,生長期溫度超過30℃生長發育受阻。果實成熟期適宜溫度20-22℃,低於18℃時成熟期延遲。對水分要求較嚴,不耐旱。適宜生長在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pH值為5.5-7的黑壤土、沙壤土中。
栽培技術
整地
整地做床:畝施腐熟有機肥3000千克深翻耙細,作床高10厘米,寬100-110厘米,長25-30厘米,步道寬50厘米。要求打碎床內土塊,摟、揀出草根等雜物,同時做好殺蟲殺菌工作。
土壤要求: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具較多腐殖質的弱酸性壤土。
栽植
栽植前的苗木要假植好。造林前要用根系保濕劑浸根,然後再造林。按密度要求布點,穴的規格為直徑40厘米×40厘米、穴深40厘米。春季4月下旬或秋季10月中旬栽植。
撫育
整形修枝:具體包括疏枝、縮剪、短截和老梗更新。植株地上部是由不同年齡的枝條組成,每年從株叢基部發出許多基生枝。當定植的苗木株高≥1米時,修剪後以2-3年生壯枝為主。
中耕除草:6月上中旬進行一次鎬扶擴穴覆土,6月下旬和7月中旬各進行一次全面鋤草鬆土。
施肥:施基肥,在春季或秋季進行。追肥,5月中旬,在株叢旁挖溝施肥,以氮、鉀肥為主,每株叢80-100克;6月中下旬,以磷、鉀為主,每株叢80-100克;施肥後最好灌水。
灌水:鬚根主要分布在10-40厘米土層,及時灌水十分重要。
病蟲防治
防止
白粉病,可噴灑20%粉銹寧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
主要價值
紅茶藨子是寒冷地區優良的綠化觀賞植物。其果實鮮紅亮麗,營養豐富,甜而微酸,風味獨特,富含維生素C、多種胺基酸、黃固類化合物,種子中含多種不飽和脂肪酸。除少量用於鮮食外,主要用於加工果汁、飲料、果酒、果醬、果糖、果凍、蜜餓等,也有較高的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