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資源與天然藥物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藥用資源與天然藥物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於2003年12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建設以來,致力於開展藥用資源與天然藥物化學領域的基礎和套用基礎研究,重點以西北地區、尤其是以秦巴山區黃土高原名優、道地、大宗和珍稀瀕危藥用植物資源為研究對象,在藥用植物資源、中藥材GAP及其相關技術和天然藥物化學與分子藥理學等三個方面開展重點突出、相互聯繫的研究工作,為保證我國人民民眾用藥安全和中藥產業的可持續利用與發展搭建研究與技術平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實驗室緊緊圍繞人民用藥安全和國家發展中藥產業的戰略需求,依託秦巴山區、黃土高原和西北地區豐富的藥用資源,利用我校生物學、生態學和化學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生物學、生態學、化學和中藥學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組建的人才團隊和學科優勢,以及產學研結合優勢,堅持“立足西部,服務地方,凝聚人才,求是創新”的發展思路,開展中藥資源領域的共性關鍵問題研究,在大宗、道地藥材規範化栽培及良種選育,珍稀、瀕危藥用植物資源快速繁育及推廣套用、盾葉薯蕷產業綜合技術示範及基地建設、藥用植物功能糖與類黃酮的化學與分子藥理研究、丹參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的分子調控機理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同時與國內外多個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合作與交流關係,與多家企業和藥農緊密結合,積極推廣技術成果,促進了科研成果產出與轉化,已經成為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藥用資源研究、人才培養、技術成果孵化和產業技術推廣基地。
實驗室現有6000m科研用房,總價值3500餘萬元儀器設備,其中原值大於5萬元的儀器設備共70餘台(套),大型儀器全部共享,平均使用率達91%。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49人,其中,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青年千人2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省部級人才計畫5人。各研究方向的主要學術骨幹14人;教授27人,副教授19人,高級職稱者占94%;具有博士學位人數42人,占總數的85.7%以上,73.5%的教師具有海外留學經歷。實驗室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結合、學科分布合理的學術團隊,進一步增強了參與並承擔重大科研項目和聯合攻關的能力。另外,實驗室還有兼職教授11人、國外特聘教授1人、進站博士後4人,流動人員11人。同時,實驗室還有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2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陝西省師德標兵1人,“香江學者”1人。
近五年來實驗室先後承擔並完成了包括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畫、科技部科技惠民計畫、國家“973”計畫、國家星火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及橫向科研課題共186項,累計到賬科研經費6120.76萬元;收集名優、道地、大宗和珍稀瀕危藥用植物種質資源10000餘份,新制定30餘種中藥材種質資源描述規範、數據標準及數據質量控制規範;建立了白及、秦艽、鐵皮石斛、重樓、華中五味子和太白貝母等30餘種珍稀、瀕危藥材組織培養、植株再生和優良種苗快速繁育技術體系;新制定30餘種大宗、道地中藥材SOP標準操作規程和質量標準,規範化種植或野生撫育推廣面積78萬畝;培育山茱萸、絞股藍、盾葉薯蕷等優良新品種4個,推廣面積40多萬畝,年均新增經濟效益3.4億元;申請專利92項,其中授權74項;出版專著與教材16部,發表相關學術論文284篇,其中SCI收錄152篇;獲得省部級科技與教學獎11項;培訓藥農與技術人員2萬餘人次;培養博士與碩士研究生370名,博碩士累計獲得國家及學校各種獎學金與獎勵達百餘人次,1人獲陝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已畢業的博士生大部分進入全國各地的科研單位及高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其中相當一部分已成為用人單位的學術帶頭人或技術骨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