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新劑型與新技術(第2版)

藥物新劑型與新技術(第2版)

《藥物新劑型與新技術(第2版)》是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1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藥物新劑型與新技術(第2版)
  • 作者:陸 彬 
  •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1-1
基本信息,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ISBN:711706745
定價:99
版次: 1
開本:27cm
包裝:精裝

簡介

藥物新劑型與新技術第二版的修訂工作,從處在21世紀初,編者力圖在理論上、劑型上、技術上和工藝上都體現出藥劑學科的最新成就。
全書共16章,內容為:固體分散體製備技術,包合物製備技術,膠束、納米乳、亞微乳與復乳製備技術,脂質體製備技術,微囊與微球製備技術、亞微粒與納米粒製備技術,骨架型製劑製備技術,緩釋包衣與小丸製備技術,脈衝與式自調式釋藥技術,經皮給藥新劑型,眼部給藥新劑型,口腔、鼻腔、肺部與直腸給藥新劑型,子宮、陰道與植入給藥新劑型,動脈栓塞、磁性導向與主動靶向給藥新劑型,生物技術藥物新劑型,治療基因導入技術與給藥新劑型。
本書主要為藥學院系的研究生、本科生和在教學、科研、生產、醫院等單位工作的廣大藥學工作者,也可為臨床醫學等有關學科工作者參考。

目錄

第一章 固體分散體製備技術
第一節 概述
一、固體高度分散技術在藥學上的套用
二、固體高度分散技術的基本方法
(一)製備固體分散體
(二)製備固體表面分散體
第二節 固體分散體的特點與分類
一、 固體分散體的特點
二、固體分散體的分類
(一)按分散狀態分類
(二)按釋藥特性分類
第三節 固體分散體的常用載體材料
一、 固體分散體常用載體材料的分類
(一)水溶性載體材料
(二)水不溶性載體材料
(三)腸溶性載體材料
二、載體選用原則及其對形成固體分散體的影響
第四節 固體分散體的製備
一、固體分散體成型原理
(一)水溶性載體材料
(二)水不溶性載體材料
(三)腸溶性載體材料
二、固體分散體的製備工藝
(一)熔融法
(二)溶劑法
(三)溶劑-熔融法
第五節 固體分散體的增溶速釋機制及其影響因素
一、藥物分散狀態與藥物速釋的關係
(一)增加藥物分散度
(二)藥物形成高能狀態
二、載體材料的作用
(一)阻延藥物析晶
(二)增加藥物的可濕性
三、製備方法與工藝的影響
四、其它因素的影響
(一)晶型和粒徑
(二)藥物和載體形成分子複合物
第六節 固體分散體的緩釋作用及實例
一、水不溶性載體材料的固體分散體
(一)纖維素衍生物
(二)殼聚糖水溶脹聚合物
二、水溶脹聚合物的固體分散體
三、水溶性載體材料加阻滯劑的固體分散體
四、腸溶性載體材料的固體分散體
第七節 固體分散體的質量評定
一、固體分散體的鑑別
(一)熱分析法
(二)X射線衍射法
(三)紅外光譜法
(四)溶出速率法
二、固體分散體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包合物製備技術
第一節
概 述
一、包合材料
(一)環糊精的發展
(二)環糊精的結構與性質
(三)環糊精的衍生物
二、包合物的結構與釋放原理
(一)包合物的結構
(二)包合物中藥物的釋放原理
三、包合物的進展
第二節 環糊精包合物的製備與套用
一、預備工作
(一)資料調查
(二)選擇包合材料
(三)包合方法的選擇
二、包合物的製備方法
(一)共沉澱法
(二)捏合法
(三)超音波法
(四)冷凍乾燥法
(五)噴霧乾燥法
三、影響包合率的因素
(一)投料比例
(二)包合方法
(三)其它因素
四、環糊精包合物的套用
(一)增加藥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二)液體藥物粉末化與防揮發
(三) 降低藥物刺激性和掩蓋不良臭味
(四)提高藥物穩定性
第三節 環糊精包合物的驗證與質量檢查
一、包合物的驗證
(一)相溶解度法
(二)掃描電子顯微鏡法
(三)熱分析法
(四)圓二色譜法
(五)紅外分光光度法
(六)X射線衍射法
(七)核磁共振法
二、包合物的質量檢查
(一)包合率
(二)包合物驗證
(三)含量測定
參考文獻
第三章 膠束、納米乳、亞微乳與復乳的製備技術
第一節 常用乳化劑、助乳化劑與乳化設備
一、常用乳化劑
(一)天然乳化劑
(二)合成乳化劑
(三)混合乳化劑
二、常用助乳化劑
三、乳化設備
(一)電動攪拌器
(二)膠體磨
(三)超音波乳化器
(四)高速攪拌器
(五)高壓乳勻機
第二節 膠束
一、概述
(一)膠束的定義
(二)臨界膠束濃度
(三)影響臨界膠束濃度的因素
二、膠束的形成
(一)膠束形成的理論
(二)膠束的大小、形狀與穩定性
(三)臨界膠束濃度測定法
三、膠束的增溶作用
(一)膠束增溶的意義
(二)影響增溶量的因素
四、膠束的一般製備法
(一)物理包裹法
(二)化學結合法
五、作為藥物載體的聚合物膠束
(一)概述
(二)材料
(三)嵌段共聚物膠束的套用
第三節 納米乳與亞微乳的製備技術
一、概述
(一)納米乳形成的機制及特性
(二)套用進展
二、納米乳的製備
(一)納米乳形成的條件與製備
(二)自動乳化
(三)修飾納米乳
三、靜脈注射用亞微乳的製備
(一)設計
(二)製備及其影響因素
(三)製備舉例
四、藥物的分配、釋放與吸收
(一)藥物的分配
(二)藥物的釋放
(三)藥物的吸收
五、質量評價
(一)乳滴粒徑及其分布
(二)藥物的含量
(三)穩定性
第四節 復乳
一、概述
(一)定義
(二)套用進展
二、復乳的形成及類型
三、復乳的製備技術
(一)製備條件和方法
(二)影響成乳的因素
(三)復乳產率的測定
四、復乳的物理性質
(一)流變性
(二)液晶相與複合凝聚膜
(三)乳滴表面的電學性質
(四)穩定性
(五)肝靶向性
五、藥物的釋放
(一)藥物釋放的理論
(二)影響釋放的因素
六、質量評價
(一)乳滴粒徑及其分布
(二)藥物含量
(三)穩定性
第五節 其它
一、乳劑型透明凝膠
二、濃乳
參考文獻
第四章 脂質體製備技術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脂質體的作用特點?
一、脂質體劑型的特點
二、脂質體的靶向性?
(一) 被動靶向性?
(二) 物理化學靶向性
(三) 主動靶向性?
三、脂質體的長效作用?
四、脂質體降低藥物毒性
五、脂質體能保護被包封的藥物
六、脂質體的細胞親和性與組織相容性
第三節 脂質體的組成、類型和理化性質
一、脂質體的組成和結構
二、脂質體的類型?
(一) 按脂質體的結構和粒徑分類?
(二) 按脂質體性能分類 ?
(三) 按脂質體荷電性分類?
(四) 按用途和給藥途徑分類?
三、脂質體的理化性質?
(一) 相變溫度?
(二) 脂質體荷電性?
(三) 脂質體粒徑和粒度分布測量?
第四節 脂質體的製備方法?
一、薄膜法
二、逆相蒸發法?
三、復乳法?
四、熔融法?
五、注入法? 六、冷凍乾燥法?
七、pH-梯度法
八、表面活性劑處理法?
九、離心法?
十、前體脂質體法?
十一、鈣融合法?
十二、加壓擠出法?
十三、製備脂質體氣霧劑?
十四、脂質體的分離技術?
(一) 透析法?
(二) 離心法?
(三) 凝膠過濾法?
第五節 脂質體的穩定性研究和質量控制?
一、脂質體的穩定性研究?
(一) 脂質體化學穩定性研究?
(二) 脂質體物理穩定性研究?
(三) 脂質體在血漿中的穩定性?
二、脂質體的質量評價?
(一) 脂質體形態觀察、粒徑和粒徑分布測定?
(二) 主藥含量測定?
(三) 體外釋放度測定?
(四) 藥物在脂質體內包封率的測定?
(五) 滲漏率測定
(六)實例
第六節 脂質體作為藥物載體的套用?
一、抗腫瘤藥物的載體?
二、抗寄生蟲藥物載體?
三、抗菌藥物載體?
四、激素類藥物載體?
五、酶的載體?
六、作為解毒劑的載體?
七、作為免疫激活劑、抗腫瘤轉移?
八、抗結核藥物的載體?
九、在遺傳工程中套用?
十、作為基因治療藥物的載體
十一、其它方面
第七節 脂質體的作用機制和給藥途徑?
一、脂質體與細胞的相互作用?
二、脂質體的給藥途徑?
(一) 靜脈注射?
(二) 肌內注射和皮下注射?
(三) 口服給藥?
(四) 眼內給藥?
(五) 肺部給藥?
(六) 外用包括皮膚給藥?
第八節 脂質體的體內分布和提高靶向性的途徑?
一、體內分布試驗?
二、改變藥物的動力學性質和組織分布?
三、提高脂質體靶向性途徑
(一) 脂質體膜表面上結合特異性成分?
(二) 熱敏脂質體
(三) pH敏感脂質體?
第九節 脂質體研究的新動向?
一、十幾個脂質體產品已投入臨床和上市?
(一) 阿黴素脂質體的藥理臨床研究結果?
(二) 進行臨床的其它脂質體製劑?
二、脂質體作為基因工程載體的研究?
(一) 運載核酸至動物細胞?
(二) 運載核酸至植物細胞中?
(三) 脂質體及其類似物在基因治療中的套用
三、脂質體作為生物技術醫藥產品新劑型研究?
四、血紅蛋白脂質體作為人造血液代用品的研究?
五、脂質體在心血管疾病診斷和治療中的套用?
六、脂質體作為眼科給藥載體的研究
(一) 脂質體作為眼用藥物載體的特點?
(二) 脂質體在眼內的代謝研究
七、脂質體用於經皮吸收治療系統
(一) 脂質體用於經皮吸收實驗研究
(二) 脂質體用於透皮吸收新進展
八、脂質體作為肺內控釋給藥系統的研究?
九、包封天然藥物有效成份的脂質體研究?
十、改造脂質體研製新型脂質體?
(一)溫度敏感脂質體
(二) pH敏感脂質體
(三) S-脂質體與PEGs脂質體?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