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叉浮雕像

藥叉浮雕像

公元前237(或236)年,古印度阿育王逝世,孔雀王朝開始出現分崩離析的局面。於是,南方的安達羅王國開始擴大其領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藥叉浮雕像
  • 類別雕像石刻
  • 原屬印度
  • 年代:公元前150年
基本信息,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藥叉浮雕像
【類別】雕像石刻
【年代】公元前150年
【原屬】印度

簡介

與此同時,北方的統治直至公元前185年又被其手下將領補沙彌多羅消滅,建立了巽伽王朝。至公元前2世紀時,阿育王所開始的藝術繁榮進入了一個巽伽與安達羅王朝並存的時代。此時的佛教藝術發達地區有巴雅(Bhaja)、貝德薩(Bedsa)、巴盧特(Bharhut)、迦爾梨(Karli)和桑奇等地。
印度佛教建築雕刻這時大致有三種主要形式:堵波(Stupa即)、毗訶羅(Vihara,即寺廟)與支提(Chaitya即窟殿)。
這裡要欣賞的一件浮雕,即是在一座佛塔(?堵波)周圍一定距離處一種石灰圍欄的欄上的雕刻。 這座塔即是巴喀爾康德(Baghelkand)地方著名的巴盧特大塔。這一尊浮雕叫做藥叉女。據印度考古學者推斷,它的製作年代應在公元前2世紀中葉(在欄?東門的一根側柱上,刻著一段文字,提到了巽伽王朝,其日期正是舊有的木門被更換為石質的陀蘭那--一種牌樓的時候)。 這尊藥叉女浮雕像呈直立姿態。從藝術風格上看,帶有一種古風趣味。就雕刻技術上看,也非上乘,有一定程式化。藥叉女雙手交疊在胸前,兩腳朝外,腳跟相抵,完全呈對稱樣式。她戴著傳統的頭巾。欄?的四面浮雕都是相同的,顯然這種浮雕只是一種裝飾,無特殊表現力。它體現的是一種婆羅門教習慣的平雕風格。此像為紅砂石鑿成。現藏加爾各答印度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