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認同的美學與政治——文化帝國主義與文化民族主義關係研究》“藝術與美學文庫?學術系列”之一。本書描述了現代西方文化帝國主義與文化民族主義這一當今世界文化政治的熱點問題,重點探討文化帝國主義與文化民族主義之間的複雜關係,具體辨析了現代性與文化帝國主義、文化民族主義與反現代性思想(主要是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思想)、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東方主義與“東方人的東方主義”等之間的複雜關係。本書通過對思想史的梳理,結合具體的文化現象展開思考,可以為我們思考和處理當代的民族文化衝突、文化認同、中國文化的主體性重建等問題提供理論和思想史借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藝術與美學文庫•學術系列:文化認同的美學與政治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383頁
- 開本:16
- 定價:50.00
- 作者:張興成
-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10102610, 7010102619
- 品牌: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文化認同的美學與政治:文化帝國主義與文化民族主義關係研究》主要從文化帝國主義與文化民族主義之間的關係入手來理解現代文化政治和美學的主要特徵和問題,討論的中心是現代文化政治衝突的思想基礎,具體辨析了現代性與文化帝國主義、文化民族主義與反現代性思想(主要是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思想)、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東方主義與“東方人的東方主義”等之間的複雜關係。希望通過釐清這些關係為我們思考和處理當代的民族文化衝突、文化認同、中國文化的主體性重建等問題提供理論和思想史基礎
作者簡介
張興成,男,1972年生,四川人,西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圖書目錄
導論現代文化政治衝突中的民族性與現代性
第一章現代性與文化帝國主義
一、技術統治與媒介帝國主義
二、現代性與文化認同危機
三、全球資本主義與帝國
四、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
第二章文化民族主義與反現代性思想
一、“民族主義:往昔的被忽視與今日的威力”
二、康德、啟蒙與民族“自決”觀念
三、赫爾德、反啟蒙思想與文化多元論
四、費希特、海德格爾與“原生性”民族神話
五、尼采、“歐洲虛無主義”與德國的文化使命
六、現代文化政治中的“主體性重建”問題
第三章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
一、“自由的民族主義”是否可能?
二、社群主義、文化多元主義與“自由的民族主義”
三、“民族解放”與“人的解放”
四、民族國家、民主國家與文明國家——梁啓超與現代中國的民族主義
第四章東方主義與“東方人的東方主義”
一、從“知識一權力”到異文化表述
二、“東方人的東方主義”
三、“第三世界批評”中的東方主義問題
四、東方主義的全球擴散與西方主義問題
五、民族性幻覺與中國人的自畫像
六、無限衍生的東方主義話語
參考文獻
第一章現代性與文化帝國主義
一、技術統治與媒介帝國主義
二、現代性與文化認同危機
三、全球資本主義與帝國
四、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
第二章文化民族主義與反現代性思想
一、“民族主義:往昔的被忽視與今日的威力”
二、康德、啟蒙與民族“自決”觀念
三、赫爾德、反啟蒙思想與文化多元論
四、費希特、海德格爾與“原生性”民族神話
五、尼采、“歐洲虛無主義”與德國的文化使命
六、現代文化政治中的“主體性重建”問題
第三章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
一、“自由的民族主義”是否可能?
二、社群主義、文化多元主義與“自由的民族主義”
三、“民族解放”與“人的解放”
四、民族國家、民主國家與文明國家——梁啓超與現代中國的民族主義
第四章東方主義與“東方人的東方主義”
一、從“知識一權力”到異文化表述
二、“東方人的東方主義”
三、“第三世界批評”中的東方主義問題
四、東方主義的全球擴散與西方主義問題
五、民族性幻覺與中國人的自畫像
六、無限衍生的東方主義話語
參考文獻
文摘
著作權頁:
16世紀末至18世紀是東方學醞釀階段,19世紀是東方學的確立階段,大約在1850年至1945年間形成為規範化知識領域,進入大學,建立學會,形成系統化、制度化的研究學科。20世紀東方國家的學者也加入到東方學的研究隊伍,東方學成為國際性的研究領域,主要有中國學(漢學)、西夏學、敦煌學、藏學、埃及學、西臺學、亞述學、伊朗學、阿拉伯學、日本學、印度學、朝鮮學等分支,涉及歷史、語言、藝術、文學、宗教、哲學、經濟、社會政治等諸多領域,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科群體。
正如薩義德所指出,東方學的詞尾用的是“—ism”,不像一般學科以希臘文的“logus”(學問、哲理)或英文的“(o)logu”為後綴,“—ism”在英語中主要是指一種主義,很顯然,東方學這詞一開始使用就隱含著明確的意識形態性。薩義德也不是在一般學科意義上來使用東方學的,他的論述主要集中在伊斯蘭學和埃及學、印度學領域。同時,他主要是從福柯意義上強調了東方學作為知識與殖民意識形態、文化霸權之間的互動,“東方學是一種關於東方的知識。這一知識將東方的事物放在課堂、法庭、監獄或教科書中,以供人們仔細觀察、研究、判斷、約束或管制。”他認為,“將東方學理解為一套具有限制或控制作用的觀念比將其簡單地理解為一種確實的學說要好。”
第二層,Orientalism指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建立在“the Orient”(東方)和“the Occident”(西方)二元對立基礎之上有關東方的思維方式,並以此作為“建構與東方、東方的人民、習俗、‘心性’(mind)和命運等有關的理論、詩歌、小說、社會分析和政治論說的出發點”。
從這個意義上說,Orientalism就不僅局限於學科意義上了,它是西方人對東方進行文化研究和社會實踐的基本思維方式和出發點,包含了更為廣闊的含義,涉及久遠的歷史和廣泛的文本陳述。薩義德追溯到了荷馬史詩和古希臘戲劇,面及多種文字表述而不僅僅是學術研究。
16世紀末至18世紀是東方學醞釀階段,19世紀是東方學的確立階段,大約在1850年至1945年間形成為規範化知識領域,進入大學,建立學會,形成系統化、制度化的研究學科。20世紀東方國家的學者也加入到東方學的研究隊伍,東方學成為國際性的研究領域,主要有中國學(漢學)、西夏學、敦煌學、藏學、埃及學、西臺學、亞述學、伊朗學、阿拉伯學、日本學、印度學、朝鮮學等分支,涉及歷史、語言、藝術、文學、宗教、哲學、經濟、社會政治等諸多領域,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科群體。
正如薩義德所指出,東方學的詞尾用的是“—ism”,不像一般學科以希臘文的“logus”(學問、哲理)或英文的“(o)logu”為後綴,“—ism”在英語中主要是指一種主義,很顯然,東方學這詞一開始使用就隱含著明確的意識形態性。薩義德也不是在一般學科意義上來使用東方學的,他的論述主要集中在伊斯蘭學和埃及學、印度學領域。同時,他主要是從福柯意義上強調了東方學作為知識與殖民意識形態、文化霸權之間的互動,“東方學是一種關於東方的知識。這一知識將東方的事物放在課堂、法庭、監獄或教科書中,以供人們仔細觀察、研究、判斷、約束或管制。”他認為,“將東方學理解為一套具有限制或控制作用的觀念比將其簡單地理解為一種確實的學說要好。”
第二層,Orientalism指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建立在“the Orient”(東方)和“the Occident”(西方)二元對立基礎之上有關東方的思維方式,並以此作為“建構與東方、東方的人民、習俗、‘心性’(mind)和命運等有關的理論、詩歌、小說、社會分析和政治論說的出發點”。
從這個意義上說,Orientalism就不僅局限於學科意義上了,它是西方人對東方進行文化研究和社會實踐的基本思維方式和出發點,包含了更為廣闊的含義,涉及久遠的歷史和廣泛的文本陳述。薩義德追溯到了荷馬史詩和古希臘戲劇,面及多種文字表述而不僅僅是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