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研究9》是藝術史研究的第九卷,分論文和書評兩部分,收錄了:《盛世文化表象——盛唐時期“子女畫”之出現及其美術史意義之解讀》、《"隔世繁華":清初"四王"繪畫與晚清北京古書畫市場》、《唐代中期的毗沙門天信仰與造像活動——以長安的事例為中心》等文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藝術史研究9
- 書名:藝術史研究9
- 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
- 頁數:538頁
- 開本:16
- 定價:109.00
- 作者:中山大學藝術史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6030184
- 品牌:中山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藝術史研究9》由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一、中心簡介
中山大學藝術史研究中心創辦於1997年,其創立的宗旨在於參照和借鑑國際藝術史研究及學科發展的歷史動態和趨向,促進與推動藝術史進入中國綜合性大學的學術序列,逐步實現藝術史與綜合性大學固有的人文傳統及相關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繫與整合,從而使中國未來的藝術史研究能夠在一個符合國際學術規範的學術平台上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中心”創辦至今,在香港愛國人士梁潔華女士的資助下,已連續編輯出版了《藝術史研究》(年刊)1—9輯,該雜誌以其嚴謹專業的學術風格及其對國際學術規範的恪守贏得了中外學界的廣泛讚譽及好評。並於2005年首批入選“CSSCI來源輯刊”,2007年再度入選。此外,“中心”與國內外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學術聯繫,多次邀情國內藝術史領域的優秀學者進行短期講學與學術交流,並先後主辦由美國露思基金、富布賴特基金資助的藝術史教育項目。
“中心”目前已形成了以著名學者姜伯勤教授為首的、包括校內外多名中青年學者所組成的兼職研究隊伍。近年來在敦煌藝術史、祆教美術史、佛教美術、道教藝術及中國古代墓葬藝術等領域取得了令人關注的進展與成果,發表了一批相關論著,如姜伯勤教授的《中國祆教美術史》、李清泉教授的《遼代宣化墓壁畫研究》等。
二、宗旨
自德國哥廷根大學在1813年首設藝術史教授職位,從而使藝術的歷史進入學術界的研究事業里,在當今世界幾乎所有重要的綜合性大學裡,藝術史均是為學術贏得盛名的顯要專業之一,顯而易見,藝術史的人文價值及其與人文學科的密切關係是形成這一學術傳統的決定性因素。而在我國,由於歷史的原因與觀念上的滯後,長期以來,藝術史一直淪為單科類藝術院校的輔助學科,遠未能進入綜合性大學的學術序列,這種先天的局限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藝術史疏離於主流學術的邊緣。
有鑒於此,本中心的成立旨在探索和嘗試使藝術史重新回歸人文傳統與學術主流的途徑,提倡藝術史研究進入綜合性大學的學術視野及與當代人文科學的相互滲透與整合,並在跨學科的基礎上一嚴格的現代學術規範進行藝術史的前沿研究,本中心已於今年分別主編出版專業性的學術雜誌《藝術史研究》第一、二輯,引起海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所主辦的有關藝術史學術講座已獲得校內外各方人士的好評。
三、研究方向
目前研究方向集中於中國美術史、佛教藝術考古等幾個重要的專題領域。
四、本系的成員
姜伯勤教授、向群副教授
中山大學藝術史研究中心創辦於1997年,其創立的宗旨在於參照和借鑑國際藝術史研究及學科發展的歷史動態和趨向,促進與推動藝術史進入中國綜合性大學的學術序列,逐步實現藝術史與綜合性大學固有的人文傳統及相關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繫與整合,從而使中國未來的藝術史研究能夠在一個符合國際學術規範的學術平台上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中心”創辦至今,在香港愛國人士梁潔華女士的資助下,已連續編輯出版了《藝術史研究》(年刊)1—9輯,該雜誌以其嚴謹專業的學術風格及其對國際學術規範的恪守贏得了中外學界的廣泛讚譽及好評。並於2005年首批入選“CSSCI來源輯刊”,2007年再度入選。此外,“中心”與國內外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學術聯繫,多次邀情國內藝術史領域的優秀學者進行短期講學與學術交流,並先後主辦由美國露思基金、富布賴特基金資助的藝術史教育項目。
“中心”目前已形成了以著名學者姜伯勤教授為首的、包括校內外多名中青年學者所組成的兼職研究隊伍。近年來在敦煌藝術史、祆教美術史、佛教美術、道教藝術及中國古代墓葬藝術等領域取得了令人關注的進展與成果,發表了一批相關論著,如姜伯勤教授的《中國祆教美術史》、李清泉教授的《遼代宣化墓壁畫研究》等。
二、宗旨
自德國哥廷根大學在1813年首設藝術史教授職位,從而使藝術的歷史進入學術界的研究事業里,在當今世界幾乎所有重要的綜合性大學裡,藝術史均是為學術贏得盛名的顯要專業之一,顯而易見,藝術史的人文價值及其與人文學科的密切關係是形成這一學術傳統的決定性因素。而在我國,由於歷史的原因與觀念上的滯後,長期以來,藝術史一直淪為單科類藝術院校的輔助學科,遠未能進入綜合性大學的學術序列,這種先天的局限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藝術史疏離於主流學術的邊緣。
有鑒於此,本中心的成立旨在探索和嘗試使藝術史重新回歸人文傳統與學術主流的途徑,提倡藝術史研究進入綜合性大學的學術視野及與當代人文科學的相互滲透與整合,並在跨學科的基礎上一嚴格的現代學術規範進行藝術史的前沿研究,本中心已於今年分別主編出版專業性的學術雜誌《藝術史研究》第一、二輯,引起海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所主辦的有關藝術史學術講座已獲得校內外各方人士的好評。
三、研究方向
目前研究方向集中於中國美術史、佛教藝術考古等幾個重要的專題領域。
四、本系的成員
姜伯勤教授、向群副教授
圖書目錄
論文
盛世文化表象——盛唐時期“子女畫”之出現及其美術史意義之解讀
《清明上河圖》再研究;
明代宮廷畫家謝環的業餘生活與仿米氏雲山繪畫——中國繪畫史知識生成系列研究之一
鄭簠交遊活動考述——兼論集中於鄭籃的“八分書歌”現象
“隔世繁華”:清初“四王”繪畫與晚清北京古書畫市場
晚清圖畫觀念與傳統繪畫
漢墓畫像石題材間的有機聯繫——以《橋上交戰圖》為中心
北魏正光元年“雍光里邑子造像碑”初探
青海出土吐蕃木棺板畫人物服飾的初步研究
唐代中期的毗沙門天信仰與造像活動——以長安的事例為中心
論敦煌藝術中的古琴圖像
山西浮山縣老君洞道教圖像的調查與初步研究
多倫多朝元圖中的丘長春像
歷史與空間——瓦薩里藝術史模式之來源與中世紀晚期至文藝復興教堂的一種空間布局
Architecture,Site,and Visual Message in Republican Shanghai
紀念馬爾沙克——兼談他對粟特研究的貢獻
阿旃陀和巴格石窟壁畫中的中亞裝飾藝術因素研究述評
近年來魏晉南北朝墓葬佛道遺存的發現與研究
書評
桑山正進《迦畢試一犍陀羅史研究》
M.B.AIirlaTOB:《古代俄羅斯聖像畫》
盛世文化表象——盛唐時期“子女畫”之出現及其美術史意義之解讀
《清明上河圖》再研究;
明代宮廷畫家謝環的業餘生活與仿米氏雲山繪畫——中國繪畫史知識生成系列研究之一
鄭簠交遊活動考述——兼論集中於鄭籃的“八分書歌”現象
“隔世繁華”:清初“四王”繪畫與晚清北京古書畫市場
晚清圖畫觀念與傳統繪畫
漢墓畫像石題材間的有機聯繫——以《橋上交戰圖》為中心
北魏正光元年“雍光里邑子造像碑”初探
青海出土吐蕃木棺板畫人物服飾的初步研究
唐代中期的毗沙門天信仰與造像活動——以長安的事例為中心
論敦煌藝術中的古琴圖像
山西浮山縣老君洞道教圖像的調查與初步研究
多倫多朝元圖中的丘長春像
歷史與空間——瓦薩里藝術史模式之來源與中世紀晚期至文藝復興教堂的一種空間布局
Architecture,Site,and Visual Message in Republican Shanghai
紀念馬爾沙克——兼談他對粟特研究的貢獻
阿旃陀和巴格石窟壁畫中的中亞裝飾藝術因素研究述評
近年來魏晉南北朝墓葬佛道遺存的發現與研究
書評
桑山正進《迦畢試一犍陀羅史研究》
M.B.AIirlaTOB:《古代俄羅斯聖像畫》
文摘
四、由“列女圖”到“子女晝”——政治歷史圖解與畫史意義的轉變:
8世紀以來,逐漸躍上大唐歷史舞台的“士女畫”、“子女畫”或以婦女作為獨立表現主題的各類美術工藝品,一如《弈棋仕女屏風》般,一方面忠實呈現出盛唐時期唐中央的文化景況、社會現實風貌,並為當時最為時興的人物藝術表現形式提供了實際的視覺左證資料;另一方面,透過初唐以來與日本、高昌、康國、大秦等遠近諸國的文化互動及文化傳輸,使“士女畫”、“子女畫”的表現內更為容豐富並呈現複雜多元的國際性格,下論是在婦女形象、製作功能亦或是社會文化意義上,皆與古來“列女圖”傳統回然不同。然而,不可諱言的,“士女畫”、“子女畫”作為美術史研究的一項課題,或作為理解盛唐時期人物畫形式變遷的重要議題,在唐代社會生活舞台、歷史文化發展或東西交流史頁上應如何定位?或者,在盛唐出現的背景因素為何?都是必需面對且積極尋求解答的問題。
更進一步地說,盛唐時期以婦女、孩童日常生活遊樂作為描繪對象而成立的“子女畫”,作為一種新興人物畫而言,若已失去古來“列女圖”作為鑑戒表現對象以及政治教化表象之功用,將以何種目的為前提而被創造出來?表現了何種現實社會特徵及文化氛圍?同時,又傳達了何種特殊社會文化意涵及畫史意義?這些問題,是我們思考唐代新型士女畫出現之重要線索,亦是本研究最重要的探討軸心。雖然,目前傳世8世紀“士女畫”或“子女畫”作品並下多見,然誠如筆者截至目前為止所作的討論般,配合出土品來看,兩者間具有風格類似或題材相互借用的特徵、畫家及表現內容上亦有頗多重迭之處,並同時在盛唐時期出現及流行,其意義頗耐人尋味。本章中,筆者將在先前的討論基礎上,針對上述問題意識,特別就“子女”圖像作為盛唐政治、歷史、文化表象角色之定位進行美術史意義的演繹。
一如筆者在先前的論證中已指出的,“子女畫”在盛唐時期流行的情況,在《歷代名畫記》等文獻著錄的記載以及考古出土品中皆已得到證實。至於“子女畫”與唐代社會、統治階層間的關係、製作目的亦或是在上層社會中的傳播使用情形等問題,則需另求其它線索始能說明。
8世紀以來,逐漸躍上大唐歷史舞台的“士女畫”、“子女畫”或以婦女作為獨立表現主題的各類美術工藝品,一如《弈棋仕女屏風》般,一方面忠實呈現出盛唐時期唐中央的文化景況、社會現實風貌,並為當時最為時興的人物藝術表現形式提供了實際的視覺左證資料;另一方面,透過初唐以來與日本、高昌、康國、大秦等遠近諸國的文化互動及文化傳輸,使“士女畫”、“子女畫”的表現內更為容豐富並呈現複雜多元的國際性格,下論是在婦女形象、製作功能亦或是社會文化意義上,皆與古來“列女圖”傳統回然不同。然而,不可諱言的,“士女畫”、“子女畫”作為美術史研究的一項課題,或作為理解盛唐時期人物畫形式變遷的重要議題,在唐代社會生活舞台、歷史文化發展或東西交流史頁上應如何定位?或者,在盛唐出現的背景因素為何?都是必需面對且積極尋求解答的問題。
更進一步地說,盛唐時期以婦女、孩童日常生活遊樂作為描繪對象而成立的“子女畫”,作為一種新興人物畫而言,若已失去古來“列女圖”作為鑑戒表現對象以及政治教化表象之功用,將以何種目的為前提而被創造出來?表現了何種現實社會特徵及文化氛圍?同時,又傳達了何種特殊社會文化意涵及畫史意義?這些問題,是我們思考唐代新型士女畫出現之重要線索,亦是本研究最重要的探討軸心。雖然,目前傳世8世紀“士女畫”或“子女畫”作品並下多見,然誠如筆者截至目前為止所作的討論般,配合出土品來看,兩者間具有風格類似或題材相互借用的特徵、畫家及表現內容上亦有頗多重迭之處,並同時在盛唐時期出現及流行,其意義頗耐人尋味。本章中,筆者將在先前的討論基礎上,針對上述問題意識,特別就“子女”圖像作為盛唐政治、歷史、文化表象角色之定位進行美術史意義的演繹。
一如筆者在先前的論證中已指出的,“子女畫”在盛唐時期流行的情況,在《歷代名畫記》等文獻著錄的記載以及考古出土品中皆已得到證實。至於“子女畫”與唐代社會、統治階層間的關係、製作目的亦或是在上層社會中的傳播使用情形等問題,則需另求其它線索始能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