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之為道

藝之為道

《藝之為道》旨在詩情畫意之中,表述對藝術的理解和感悟。藝術、美術是一個民族文化底蘊和生活價值觀的基礎。《藝之為道》基於此觀念,作者闡釋了對事物審美的評價與追求。《藝之為道》分三篇,第一篇心境·意境·畫境,闡述了心境、意境、主題、形式、意蘊、氣韻、典型、格調、欣賞等主題;第二篇傳統·精神·超越,評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等思想對現代藝術、美術的影響;第三篇陶瓷·文化·境界,主要介紹了中國民窯的代表——福建德化陶瓷的藝術品質、藝術風格及文化魅力。《藝之為道》可供從事美術教學、藝術教育工作者和廣大美術愛好者閱讀。

基本介紹

  • 書名:藝之為道
  • 出版社:冶金工業出版社
  • 頁數:369頁
  • 開本:16
  • 品牌:冶金工業出版社
  • 作者:徐俊東
  •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244744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藝之為道》充分反映了作者涉及藝術領域的廣度與深度。全書以心境·意境·畫境為基礎,以傳統·精神·超越為支撐,以陶瓷·文化·境界為視野,著力探求藝術理論與文化精神的特點和內涵。詮釋了作者獨特的審美訴求和藝術追求。

作者簡介

徐俊東,副教授,1983年7月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系油畫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94~1995年在烏克蘭學習和考查歐洲油畫藝術;2003年結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首屆美術學油畫研究生課程班,現任職於福建德化陶瓷職業技術學院。系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油畫藝術研究會會員,福建省德化縣第八屆政協委員。從事藝術教育工作25年以來一直擔任藝術專業。的基礎和理論教學。油畫作品曾多次參加黑龍江省畫展並獲獎,在國家級核心刊物《中國油畫》、《裝飾》、《中國陶瓷》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

圖書目錄

第一篇 心境·意境·畫境
第一章 心境——自然的漫步
第一節 繪畫首先要有心境,才可能有畫境
第二節 要注重自然與生活,才有精神意義的張揚
第三節 有寧靜致遠的心境,才有不朽的藝術

第二章 意境——精神的寄託
第一節 意境——中國美學理念圭臬
第二節 意境——若有若無的朦朧美
第三節 意境——有限無限的超越美
第四節 意境——不設不施的自然美

第三章 主題——藝術的靈魂
第一節 主題——藝術的基礎社會生活
第二節 主題——訴說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三節 主題一一藝術作品的不同內涵
第四節 主題——為作者世界觀所統轄

第四章 形式——繪畫的品質
第一節 形式——藝術作品的基本要素
第二節 形式——藝術作品的表現本質
第三節 語言——藝術作品的表述手段
第四節 語言——藝術作品的獨立審美
第五節 語言——本身不同的藝術類型

第五章 意蘊——人文的內涵
第一節 意蘊——文化涵義和人文精神
第二節 意蘊——人生哲理與思想理念
第三節 意蘊——領悟體味的藝術境界
第六章 氣韻——藝術的生命
第一節 氣韻——貫通和諧的藝術整體
第二節 氣韻——超越重構的心中山水
第三節 氣韻——兩極和諧統一的境界
第四節 氣韻——人格藝術的生命精髓

第七章 典型——藝術的魅力
第一節 典型——藝術作品的藝術魅力
第二節 典型——藝術普遍性與特殊性
第三節 典型——藝術個性體現出共性

第八章 格調——藝術的追求
第一節 格調——思想情操與美學品質
第二節 格調——藝術作品雅與俗尺度
第三節 格調——藝術批評的重要標準
第四節 格調——藝術中的格調與品位

第九章 欣賞——審美的意義
第一節 鑑賞——完成藝術活動的重要環節
第二節 鑑賞——藝術再創造回歸生活之路
第三節 鑑賞——需要大量的藝術實踐活動
第四節 鑑賞——需要歷史文化和生活閱歷

第二篇 傳統·精神·超越
第一章 試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 儒家“美與善”的統一
第二節 道家“心與物”的統一
第三節 佛家人與心”的和諧

第二章 關於《林泉高致集》中“三遠”的文化思索
第一節 《林泉高致集》是我國古代山水畫創作論中卓有見解的專著
第二節 “三遠”為我國獨有的美學理念和精神品質

第三章 試談佛教對我國傳統美術的影響及作用
第四章 芻議宗炳《畫山水序》中的美學思想
第五章 關於《古畫品錄》中“氣韻生動”的文化思索
第一節 中國畫以“養氣”為根基
第二節 中國畫以“和氣”為感悟
第三節 中國畫以“氣韻”為品質

第六章 芻議清石濤《畫語錄》中“一畫論”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 “一畫論”是精練而富有哲理和辯證關係的美學思想
第二節 “一畫論”開創了我國近現代山水畫的新風,並對後世畫家產生了巨大影響

第七章 淺議中國文人畫”的當代意義
第一節 文人畫產生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 文人畫的精神和理念
第八章 試議道家理念中的美學思想
第九章 我國當代油畫藝術與傳統文化精神的文化思索
第十章 聊以心中之情——“閩南風情”系列油畫山水創作談
第一節 心境的覺悟
第二節 傳統的浸潤
第三節 畫境的萌發
第四節 精神的境界

第十一章 關於“後現代主義”文化觀念的思索
第一節 對人“主體性”的態度是後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的一個重要分水嶺
第二節 對“理性主義”的批判是後現代主義的一種觀念表達的重要形式
第三節 消解和打破“界限”是後現代主義觀念的重要特徵

第三篇 陶瓷·文化·境界
第一章 試議德化陶瓷藝術的精神品質
第二章 一代宗師何朝宗瓷塑藝術的文化解讀
第三章 試析何朝宗瓷塑藝術中的“莊禪”思想
第一節 著稱於世的瓷塑大師何朝宗
第二節 何氏的瓷塑藝術與“莊禪”思想

第四章 試論德化青花瓷器的藝術風格
第五章 淺談德化的彩飾瓷器
第六章 芻議陶瓷文化與德化經濟
第七章 走近瓷都德化情結陶瓷文化
第一節 陶瓷藝術的誕生與魅力
第二節 陶瓷藝術的文脈與史話
第三節 德化的瓷業與陶瓷文化
參考文獻

文摘

第二章 意境——精神的寄託
心境、畫境、意境應為遞進的關係,是一個從心——情——意的主體精神內涵的升華過程。繪畫首先要有心境,才可能有畫境。畫境為“觸景生情”,即主體受到眼前景物(自然)的觸動和感受後,內心的感悟引起聯想,產生某種激情或情感。即為境由心生,畫由境造。畫境的這個感悟和情感進入了“高潮”,即情景交融,稱謂之“意境”。
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繪畫藝術、文藝創作與藝術批評方面的一個重要的美學範疇,屬於審美意識或美感的領域,它是客觀存在的審美對象,對藝術家的思想、情感所喚起的能動反映。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倡導一切表現自然美的藝術都需要努力營造意境,詩、詞、文、賦、曲如此,書法、音樂、建築、戲劇也是如此,山水畫更應是如此,有意境方為“妙品”、“神品”、“逸品”。意境也是中華民族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審美理想的境界,意境在我國古代許多文論和畫論中都有充分地論述,可以說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靈魂。中國自古以來都以意境來品評繪畫藝術作品,作品的意境體現了畫作深邃的精神內涵,意境是中國繪畫的重要特徵之一。追求意境和營造意境,是我國畫家畢生都要追求的藝術境界。
意境就是藝術中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藝術作品中主、客觀因素的有機統一。意境可為有意有境(主客觀統一),或意中之境(主觀中之境像),或指含意之境(客觀化之境像),場合不同所指亦不盡相同。意境中既有來自藝術家主觀的“情”,又有來自客觀自然升華的“境”,“情”與“境”是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意境為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相熔鑄的產物,它側重於抒發作者主體的胸襟和感悟,它是情與景、意與境的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寫山則情滿于山,畫水則意溢於水”的感人至深的意境,使人觸景生情,情不自禁,情意連綿。

序言

《藝之為道》是我一位老同學徐俊東多年思索、感悟藝術的心血結晶。我的大學同學徐俊東是一位“摯者”,他20餘年來長期從事藝術教育和美術教學工作,並致力於油畫藝術創作與美術教育理論的探索和研究。特別是2()03年他從中國藝術研究院首屆美術學油畫研究生課程班學成後,更是深深地浸潤於我國傳統文化和藝術教育理論的探究之中……。孔子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多學習、多讀書、多思考,才能育出廣沃的藝術綠洲。
在《藝之為道》一書中,我們感受到了一位藝術教育工作者,對藝術理念與人文精神思索的真情實感,並領悟了一種執著、專注和潛心研究的審美情結。“畫乃心印”,繪畫為“心的藝術”。徐俊東老師多年來執著於美術教育的教學工作及油畫藝術的創作實踐,他將繪畫藝術視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並努力追尋著一種心境、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2004年徐俊東老師去了我國三大古瓷都之一,閩地的德化,他愛上了陶瓷,留下了耕耘的腳印,並深深地衷情和穎悟在陶瓷文化之中……。
《藝之為道》一書充分反映了徐俊東老師涉及藝術領域的廣度與深度。該書以心境·意境·畫境為基礎,以傳統·精神·超越為支撐,以陶瓷·文化·境界為視野,著力探求藝術理論與文化精神的特點和內涵。《藝之為道》詮釋了徐俊東老師獨特的審美訴求和藝術追求,可謂是厚積薄發,可喜可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