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論寫意
四 心與形合,象與筆合
第三節 似與不似
一 似與不似
二 似與不似的原因
三 似與不似的關係方式
第四節 造形與筆墨
一 書寫性筆墨的性質
二 筆墨與造形“混搭”所產生的問題
三 在畫道中解決造形與筆墨的矛盾
第九章 論八種對立範疇
第一節 有形與無形
第二節 黒形與白形
第三節 立象與表意
一 立象
二 表意
第四節 “詩畫”與“舞畫”
一 詩畫
二 舞畫
三 “空間中展開的生命之流”
第五節 實對與虛對
一 實對
二 虛對
第六節 象形與符形
一 象形與符形的性質
二 象形與符形的評價
第七節 塑造與書寫
一 凹凸與三面
二 塑造與書寫
第八節 骨法與書法
一 謝赫時代的“骨法”
二 張彥遠對“六法”理論的重構
三 元以後的書法用筆和骨法與書法的關係
餘論
後記
作者簡介
畢建勛,中國水墨人物畫畫家,兼攻畫道研究、中國畫基礎理論、中國畫造形學研究,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62年生,1978年考入瀋陽
魯迅美術學院附中,1981年畢業於瀋陽魯迅美術學院附中,1985年畢業於瀋陽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學士學位;1991年畢業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碩士學位; 2007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在職博士,2013年畢業,獲博士學位。現任
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兼任
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
中國畫學會副秘書長、《國畫家》雜誌主編,
北京市文史館館員。作品頻繁參加諸如《百年中國畫展》、《全國美展》、《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等重要展覽,並多次獲獎。代表作品有《子非魚》、《打人》、《黃河》、《東方紅》、《永遠和你在一起》、《不會離開你》、《以身許國圖》、《以身許國圖全圖》、《面對面》、《中國,一路平安》、《改革之年》、《一望無際》、《英俊的曼日瑪青年》、《驚蟄》、《青山永在》、《雲棲之鄉》、《魂兮歸來》等;代表理論著作有繪畫哲學研究專著《畫道》(中華書局)、《左右書》(《左書——藝之為道》、《右書——畫以載道》,
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畫學原理》(河北美術出版社)、《造形本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萬象之根——中國畫基本原理及方法》(河北美術出版社)、論文集《畢建勛論中國人物畫創作》(遼寧美術出版社)等。
評價
2014年出版的《畫道》是百年來第一本以哲學高度進行理論建構的畫學力作。前賢指出,西畫重視科學,中國畫重視哲學,而古代尚有哲學意味的畫論《苦瓜和尚畫語錄》,近現代以來卻長期沒有這一類中國繪畫理論著作。畢建勛此書以哲學的高度和國際的視野,吸收新時期以來中國哲學大家的新成果,以中國傳統哲學的思想與方法為資源,在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藝”之間,以來自傳統並經現代轉化的系列理論範疇,根據繪畫的特性、持續發展的潛在可能性和
已有研究成果,通過“知行合一”、“體用合一”特別是“道藝合一”、“天人合一”或“道心合一”,建構起來的高屋建瓴又富於哲思的“文以載道”的畫學理論體系。思考深入,邏輯嚴密,見解獨到,既有思辨性、又有實踐性,既是從畫學角度對道的闡釋,也是實踐經驗的形而上思考。雖然文字尚可精簡,論述尚可通俗,但無疑是近年美術學理論創新的突出成果。無論對於批駁西方的繪畫終結論,還是提高中國畫哲學高度的世界話語權,抑或是重新梳理闡發傳統中國畫論的精華,都具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2014年獲得第二屆國家美術獎理論獎的二等獎。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薛永年《畫道》是一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我相信它也會成為當代很重要的學術著作。從中國繪畫的哲學思想、哲學背景,到畫學的藝術思想的形成、沿革及變化,再從藝術的功能乃至藝術審美,這本書洋洋灑灑的對中國畫的畫學做了全面的系統性闡述,這是近代以來沒有任何其他人能企及的。它是部頭最大、內容最詳實、資料最完備的中國畫畫學的理論著作,可以說是集大成者。
中國畫發展到今天,畫論沿革至今日,我們當下的時代一直處於中國畫向現代轉型的過渡之中。《畫道》的出現,從學理性的高度出發做了一種高屋建瓴的理論建構,其對於中國畫發展研究的意義不言自明。在現有的同類書籍中,做到《畫道》這樣推論詳實、研究精細的著作是比較少的,它的學術價值、歷史價值以及現代價值是有目共睹的。
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主任、國家畫院原院長
龍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