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精氣而不瀉

藏精氣而不瀉是說如果精氣不足,不僅五臟本身將會虛弱,而且可影響到六腑以及與之相聯繫的組織器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精氣而不瀉
  • 來源:黃帝內經
  • 釋 義:具有“滿而不實”的特點
  • 精氣不足:五臟虛弱,影響到六腑
原 文,釋 義,說明,

原 文

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藏,或以腸胃為藏,或以為府。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岐伯對曰:腦、髓、骨、脈、、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夫、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釋 義

本段指出五臟總的功能是“藏精氣而不瀉”,具有“滿而不實”的特點;六腑總的功能是“傳化物而不藏”,具有“實而不滿”的特點;奇恆之腑雖不在五臟之列,但具有“藏而不瀉”的功能特點,也有別於六腑,故命名為“奇恆之腑”。有關奇恆之腑的理論在《內經》中僅此一見。按 語 本段指出五臟總的功能是“藏精氣而不瀉”,具有滿而不實的特點;六腑總的功能是“傳化物而不藏”,具有“實而不滿”的特點;奇恆之腑有異於一般的臟腑。這是藏象學說臟腑分類法的基本依據。 五臟所藏精氣,是全身營養及各種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說明

因此在治療六腑或其他組織器官疾病時,往往需要聯繫五臟。六腑傳化水谷,胃實腸虛,腸實胃虛,這是消化、排泄的活動規律,後世治則中“六腑以通為用”的論點,就是根據“瀉而不藏”的生理特點而制定的。近年來採用通里攻下法治療急腹症,就是套用了六腑“瀉而不藏”、“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以降為順”的理論為指導,而取得可喜的成果。但必須指出,臟腑藏瀉不同的理論,僅是就其生理功能的特點而言的。實際上五臟中也有濁氣,六腑中也有精氣,髒中的濁氣由腑輸瀉而出,腑中的精氣輸於而藏之。同樣,奇恆之腑的“藏而不瀉”也不是絕對的。如膽藏精汁,但又主疏泄;女子胞主胎孕,卻還能排出經血。 此外,“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指出了魄門的生理與五臟的密切關係。魄門的啟閉要依賴於心神的主宰,肝氣的條達,脾氣的升提,肺氣的宣降,腎氣的固攝,方能不失常度。而魄門功能正常,又對內臟的氣機升降有重要影響。所以魄門的功能常可反映內在臟腑的狀況。這對於臨床辨證、治療、預後等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