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藏族唐卡(勉薩畫派)的創始人為追古·曲英嘉措(亦稱藏巴·曲英嘉措)。追古·曲英嘉措的藝術創作主要活躍於明泰昌元年至清康熙四年(1620—1665),他系統繼承格魯派推崇的勉拉頓珠的繪畫傳統,吸收當時在技法上別開一面的噶赤和欽則畫風的優點,包前孕後,創立了“勉薩派”風格。
曲英嘉措所推行的勉薩派風格得到了格魯派的供養,獲得了政治、宗教和經濟上的支持,左右了畫師行會的發展,逐漸成為西藏較活躍、影響較大的畫派之一。
此後,勉薩派把《度量經》作為製作壁畫、唐卡的嚴格標準,逐步形成了佛教繪畫的標準樣式。
文化特徵
藝術特點
藏族唐卡(勉薩畫派)的藝術特點是:
一、在繪製佛像和人物時,其面部神態各有特色,不拘一格;
二、金粉描繪細膩,色彩明艷;
三、線條勾勒勻稱;
四、繪製火圖噴發四射,繪製風圖不用金粉勾勒,繪製花草鳥獸等逼真奪目,且繪製較為細緻,基本不留間隙。
藝術特色
藏族唐卡(勉薩畫派)源自勉唐派傳承的造像,度量嚴格,色彩明快,人物造型修長靈動,以“蘭葉描”勾勒衣飾線條;在其具有裝飾性的山、石、樹、雲中較獨特的是青綠山水,渲染技法層次豐富、細膩;富有欽則派特點的人物描寫,毛髮虛實變化,善於用灰色表現肌膚。
製作工序
製作工具
白描工具 木炭筆:原料是柳樹枝,當繪畫唐卡發生錯誤時,可以隨時用手擦掉,不會影響畫布的質量及接下來的繪畫。
畫板:由一張純棉布,用畫框繃緊,抹上熱牛膠水,曬乾,抹上白石顏料。再次曬乾,拿著鵝卵石,打磨,噴上清水,再曬乾,以此製作而成。
上色工具
顏料:以金、銀、珍珠、瑪瑙等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作為顏料。
上色筆:毛髮取于山羊腋下。
製作流程
藏族唐卡(勉薩畫派)由白描、上色、勾線、打金、點五官及細節處理等步驟完成。
題材作品
藏族唐卡(勉薩畫派)表現題材較為廣泛,包括上師像、佛、本尊像、菩薩像、護法神像、人物傳記、歷史、醫學、民俗等。代表作品有《川藏公路》《草原新象》《團結抱緊》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藏族唐卡(勉薩畫派)對研究西藏歷史、文化、美術、宗教等具有較高的價值。
傳承狀況
由於社會的變革,老畫師的相繼離世,以及外來文化的衝擊等,藏族傳統繪畫勉薩派藝術受到了較大的衝擊,傳統藝術面臨消亡的危險。
傳承人物
羅布斯達,男,1967年7月8日出生,藏族,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藏族唐卡(勉薩畫派)。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西藏唐卡畫院獲得“藏族唐卡(勉薩畫派)”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藏族唐卡(勉薩畫派)”項目保護單位西藏唐卡畫院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6年5月3日,“指尖神韻”勉薩畫派唐卡作品展在拉薩開展,藏族唐卡(勉薩畫派)作品參與展示。
2017年4月26日,中國西藏唐卡及攝影作品展在尼泊爾帕坦博物館開展,藏族唐卡(勉薩畫派)作品參與展示。
2018年7月28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族唐卡‘勉薩畫派’當代百幅代表性作品西藏區內巡展之阿里展” 於在西藏阿里地區群藝館開幕,藏族唐卡(勉薩畫派)作品參與展示。
2019年10月25日,“中國唐卡藝術精品展國內巡展(拉薩展)”在拉薩老城區夏扎大院拉開帷幕,藏族唐卡(勉薩畫派)作品參與展示。
榮譽表彰
2015年,藏族唐卡(勉薩畫派)作品《瑪爾巴》在第八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華工藝精品獎”評比中獲“金獎”。
2016年,藏族唐卡(勉薩畫派)作品《兜率天宮》獲2016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
2016年,藏族唐卡(勉薩畫派)作品《瑪爾巴師徒三尊》獲2016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莆田)作品評比“金獎”。
社會活動
2018年4月11日,由西藏自治區文化廳舉辦的“藏族唐卡(勉薩畫派)傳承人對話重點文化企業負責人”活動在西藏唐卡畫院內舉行。
2018年9月30日,“探究勉薩畫派創始人追古·曲英嘉措出生地與生卒年代,如何開創勉薩畫派及該畫派流傳區域與藝術特徵之論述”的公益性講座在西藏群藝館舉行。
2021年6月13日,“濃濃愛國情、悠悠非遺韻”——我們的節日·端午非遺文化展覽活動在格薩爾廣場舉行,藏族唐卡(勉薩畫派)項目與參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