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傳統體育

藏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藏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態。它的延續與發展,與藏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繫在一起。既是藏族民眾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族傳統體育
藏族概況,藏族歷史,藏族傳統體育,代表性體育項目,射碧秀,騎馬點火槍,“大象”拔河,朵加(抱石頭),吉 韌,

藏族概況

藏族主要分布於青藏高原,聚居在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藏族人口為5416021人。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中藏語分為衛藏、康、安多三大方言區。藏族使用的文字屬拼音文字,有楷體和草體之分,藏文的使用規則全藏區基本一致。

藏族歷史

藏族是以漢族為主的其他兄弟民族對藏族的稱呼,西方語言中則稱藏族和藏區為Tibet。據研究,Tibet一詞可能來源於古突厥語或者是蒙古語。根據文獻記載,公元六世紀時,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部落首領成為當地部落聯盟的領袖,並與漢族有直接的往來。公元641年,贊普(王)松贊乾布與唐朝文成公主聯姻,並受封於唐,與中原關係日漸密切,對藏族社會以後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元朝把藏族地區置於中央王朝統一治理之下,正式設官建制。明朝及明朝以前的漢文史籍中,把藏區和藏族統稱為“吐蕃”,同時明朝也稱其為“烏斯藏”,明朝也在這裡設定了行都指揮使司等地方行政機構。到了清朝,稱其為“圖伯特”,並正式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設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廈”,並任命駐藏大臣,清康熙時始有“西藏”之稱呼。
20世紀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經過民主改革,廢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雪域高原真正實現了陽光普照。藏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用勤勞與智慧建設著真正屬於自己的家園,開啟了社會主義新西藏燦爛的一頁。

藏族傳統體育

藏族傳統體育是藏族文化的典型代表,長期落後的經濟水平和封閉的自然環境,使藏民族傳承下來的體育項目表現出原始的粗獷和質樸。其中射箭、射碧秀、騎馬點火槍、達久(賽馬)、馬術、賽氂牛、加哲(角力)、“大象”拔河、朵加(抱石頭)、俄爾多、鍋莊、吉韌、密芒(藏棋)和吉布傑曾等體育活動都是藏民族世代相傳的代表性項目。

代表性體育項目

射碧秀

“碧秀”為藏語,“響箭”之意。射碧秀活動流行於西藏自治區,相傳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射碧秀比賽每逢望果節舉行。比賽用的碧秀,一般長80厘米,箭桿竹製,尾部插天鵝羽毛,頭部有木製橢圓形裝置,四側有小孔。射出後,因空氣進入小孔而發出聲響。比賽時的射程為30米,靶場空中懸吊20厘米見方的靶子,靶心是活的,可以脫落。比賽中,參加比賽的選手每人射兩箭,中一箭獻哈達一條,中兩箭獻哈達兩條,兩箭都失利者,罰喝酒一杯。

騎馬點火槍

騎馬點火槍,為藏族民間傳統的體育活動形式,多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或重要節日舉行。
騎馬點火槍形式傳說始於明朝,當地,藏族聚居區的部落糾紛時有發生,為了取勝,各部落都訓練驍勇善戰的飛馬火槍手。後來部落糾紛平息了,騎馬點火槍這一形式也就演變為一項民間喜聞樂見的活動。
傳統的藏族騎馬點火槍比賽舉行時,先由一騎手騎馬在前引導,火槍手騎馬隨後。他們頭上圍插著一排冒著煙的火繩,口中銜著兩排裝火藥的紙筒。由於槍手要左手持槍,右手裝藥、點火,所以必須脫韁乘騎。在策馬飛奔的同時,槍手取下一個紙筒,將火藥從槍口裝入槍內。然後從頭上拔下一根火繩,點燃槍內火藥。只見槍口處火光一閃,一聲巨響,裝火藥的紙筒也隨之飛上天空。騎手們的動作集持槍、裝火藥、點火藥和放槍為一體,一氣呵成。在千米跑道上,表現優異的選手可完成二十次左右。比賽中馬跑的快,放槍次數多的為優勝者。

“大象”拔河

大象拔河,是藏族民間一項傳統的較力型競技活動。藏族習俗崇尚大象力大無窮,故稱其為“大象”拔河。
關於大象拔河的起源,相傳已有千年歷史。據說格薩爾王在攻打達惹、羅宗國後返回途中,發現了上千頭氂牛,便採取拔河方法來分配。於是這一活動就逐漸流傳了下來。因其在藏族普及很廣,在不同的地區,這一項目還有不同的稱謂。如藏語所稱的“格吞”“押架”“朗毒殺響”等,都是對這一項目的不同叫法。
大象拔河比賽前,先在地上劃兩道平行線做為何界,比賽通常由兩人進行競技。在一條長約4米的繩子或布帶的兩頭打結,雙方各自從襠間穿過,經過腹部套在脖子上,兩人以背相對,各站在河界一邊。發令後,雙方模仿大象姿勢,兩手與膝部著地,以腳、腿、腰、肩、勁力拖動繩子奮力向前爬,以將系在繩子中間的紅布標誌拉過河界者為勝。
除了兩人競技,大象拔河也有兩人、三人各為一方的競技形式。

朵加(抱石頭)

朵加,為藏語,意即“抱石頭”,是藏族勞動人民在生產活動中發展起來的一項練力活動。這項活動由來已久,據藏文《賢者喜宴》記載,吐蕃贊普赤都松時,就有一位大力士曾將一頭氂牛舉起。《格薩爾王》也有“手抓鐵石練臂力,把大力野牛做對手”之句。
藏族民間“朵加”比賽用的石頭,需經過嚴格的挑選。一般為為橢圓形,石頭用酥油塗抹,以增加比賽難度,重量為300斤左右。
“朵加”這一活動有比賽和表演兩種。比賽時,參加者彎腰將大石頭舉起挺身向上用力托舉,將大石頭扛到肩上,然後以手臂用力擲出。最後以參賽者投擲遠近確定名次;表演時,參加者將石抱至腹前,然後將石頭從腰側放至背上走圓圈。名次評定時,主要是根據表演者走圈的大小、動作難度及完成規定動作的質量決定。抱石頭比賽的優勝者,被稱讚為“大力士”。比賽中如果選手不慎失利,圍觀者往往會善意取笑一番。

吉 韌

吉韌,為藏語,意即彈康樂球,是藏族民間一項傳統的球類活動形式。
吉韌活動在西藏已久為流傳,目前城鎮開展尤為普遍,是一項民間傳承廣泛的體育娛樂活動,並有著統一的競賽規則。
吉韌球比賽的台面,為木製四方形,大小在西藏各地不盡相同,但都是類似於康樂球球檯。其四角設有3~3.5厘米大小的洞。有黑白兩色扁圓形球9個,另有1個紅色球。比賽時紅色球置於球檯中心,黑白球子交叉排列周圍。1個白色母球供雙方彈擊時使用。比賽分兩人單打或四人雙打,採用三局兩勝,每一局以擊入洞內的球最多者為勝。
在這一球類形式比賽過程中,雙方都要力爭將自己的球彈入洞內,並儘量阻止對方進攻,破壞對方戰術,因而具有較高的技巧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