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頰蜂虎

藍頰蜂虎

藍頰蜂虎(學名:Merops persicus):共有2個亞種。體長27-33厘米,翼展46-49厘米,體重38-50克。嘴形細長而下彎,先端尖,嘴峰有棱脊;鼻孔裸露;初級飛羽10片;尾羽12片;體羽質密、正常且無縱紋;尾凸形,中央尾羽特形延長且端部形狹或尖削,腳細弱,中趾與外趾至少連結至基部第二個關節,與內趾則僅於基部的第一個關節並連;翅長而尖,第一片飛羽細小,第二片最長。羽色艷麗,頰藍綠色顯著,兩性相似,幼鳥似成鳥。

生活於村莊附近丘陵林地;樹棲性;以空中飛蟲為食,特別喜吃蜂類;在山地土壁挖隧道為巢;卵形頗圓,白色。

金肋亞種分布於撒哈拉沙漠西部邊界,從摩洛哥到阿爾及利亞和塞內加爾、查德,冬天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指名亞種分布於埃及包括尼羅河三角洲、以色列、土耳其,南到波斯灣、裏海和鹹海、巴爾喀什、阿富汗、印度(新德里和古吉拉特);冬季主要在熱帶非洲東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藍頰蜂虎體長27-33厘米,翼展46-49厘米,體重38-50克。其中央尾羽甚延長且較狹細,其超出側尾羽的長度遠超過跗蹠的2倍長度;尾和腰藍色;喉栗色且色淡。眼先、後及覆耳羽黑色;其下以及一狹形眉紋淡藍綠色;自額至背及翅表輝綠色;頰藍綠色顯著;腰及尾上覆羽、尾羽表面呈銅綠色;中央尾羽末段近黑色,側尾羽內翈緣以淡紅栗色;初、次級飛羽具淡黑色羽端,最外側幾枚的外翈及最內側幾枚的暴露部分呈淡綠色;翅底面呈橙棕色。鮮黃色;喉鮮栗色;自胸以下淺黃綠至淺綠色;尾下覆羽銀藍色。
幼鳥上體羽色缺乏光澤;下體喉部栗色較淡,其下呈較多的淡藍色,少綠色。中央尾羽未延長且缺乏狹形的羽端。
虹膜玫瑰紅色;嘴黑色;腳暗褐色;爪黑色。

棲息環境

活動於較開闊的近水地帶、耕地附近、林緣、村莊周圍。主要棲息於林緣疏林、田野、河岸等開闊地區。常停息在電話線上和樹木枯枝上。

生活習性

結黃昏或雨後初晴時大群回飛於空中追捕飛蟲,尤其在有繁殖白蟻紛飛時捕食最頻繁,上、下頜拍擊之聲可密密聽到;平時也棲於禿枝上、電線上,俟機襲捕飛蟲。飛翔姿態優美,狀若燕子。鳴聲悅耳,似帶顫動的口哨聲,有若“triirp”,常邊飛邊鳴。
主要以昆蟲為食物,包括蜂類、蜻蜓、小甲蟲及其他昆蟲;還包括蜜蜂、黃蜂、蟬、蛾、蝶類、白蟻等。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巴林、貝寧、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賽普勒斯、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加納、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馬拉威、馬里、茅利塔尼亞、摩洛哥、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卡達、俄羅斯聯邦、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席爾、獅子山、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蘇丹、史瓦濟蘭、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的、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烏茲別克斯坦、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遊蕩:保加利亞、維德角、葛摩、克羅地亞、丹麥、芬蘭、法國、直布羅陀、義大利、馬爾他、黑山、荷蘭、塞爾維亞、西班牙、瑞典、英國。
藍頰蜂虎分布圖藍頰蜂虎分布圖

繁殖方式

每年繁殖期約在4-7月。通常營巢於林緣路旁岩坡上或河谷岸邊上崖上,掘洞為巢,繁殖期它們就在這些環境上空或大樹上飛翔捕食或棲息。常有多對的鳥在同一小區內作巢洞,巢洞挖于山坡垂直的河岸或沙質的峭壁。挖直徑約30-40毫米、深約0.5-2米的水平隧道於林緣山坡溝壑或路旁的沙土壁上,多年使用,一處壁面常見多個巢洞零散分布。卵室一般無墊物。每窩產卵4-7枚,卵白色,形狀為卵圓形或圓形。雄鳥和雌鳥輪流負擔營巢、孵卵和育雛任務。雛鳥為晚成性。

亞種分化

藍頰蜂虎(2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藍頰蜂虎金肋亞種
Merops persicus chrysocercus
Cabanis & Heine, 1860
2
藍頰蜂虎指名亞種
Merops persicus persicus
Pallas, 1773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