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目天蛾

藍目天蛾

昆蟲名,為鱗翅目,天蛾科。分布於東北、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江蘇、上海、浙江、安徽、江西、陝西、寧夏、甘肅等地。寄主:楊、柳、梅花、桃花、櫻花等多種綠地植物。低齡幼蟲食葉成缺刻或孔洞,稍大常將葉片吃光,殘留葉柄。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藍目天蛾
  • 拉丁學名:SmerinthusplanusplanusWalker
  • 別稱:柳天蛾,藍目灰天蛾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鱗翅目
  • :天蛾科
  • 分布區域:東北、內蒙古、河南、山東、江蘇、上海、浙江、寧夏、甘肅等
形態特徵,成蟲,卵,幼蟲,蛹,生活習性,發生規律,防治方法,園林技術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保護天敵,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30至35毫米,翅展80至90毫米。體翅灰黃至淡褐色。觸角淡黃色;複眼大,暗綠色。胸部背面中央有一個深褐色大斑。前翅頂角及臀角至中央有三角形濃淡相交暗色雲狀,外緣翅脈間內陷呈淺鋸齒狀,緣毛極短。亞外緣線、外橫線、內橫線深褐色;腎狀紋清晰、灰白色基線較細、彎曲;外橫線、內橫線下端被灰白色劍狀紋切斷。後翅淡黃褐色,中央紫紅色,有一個深藍色的大圓眼狀斑,斑外有一個黑色圈,最外圍藍黑色,藍目斑上方為粉紅色。後翅反面眼狀斑不明顯。
藍目天蛾成蟲圖藍目天蛾成蟲圖

橢圓形,長徑約1.8毫米。初產鮮綠色,有光澤,後為黃綠色。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70至80毫米;頭較小,寬4.5至5毫米,黃綠色,近三角形,兩側色淡黃;胸部青綠色,各節有較細橫格;前胸有6個橫排的顆粒狀突起;中胸有4小環,每環上左右各有1個大顆粒狀突起;後胸有6小環,每環也各有1個大顆粒狀突起。腹部色偏黃綠,第一至第八腹節兩側有白色或淡黃色斜紋7條,最後一條斜紋直達尾角。尾角斜向後方,長8.5毫米左右。氣門篩淡黃色,圍氣門片黑色,前方常有紫色斑或淡黃色點,腹部腹面稍濃。胸足褐色,腹足綠色,端部褐色。
藍目天蛾幼蟲藍目天蛾幼蟲

長柱狀,長40至43毫米。初化蛹暗紅色,後為暗褐色。翅芽短,尖端僅達腹部第三節的2/3處,臀角向後緣突出處明顯。

生活習性

東北、華北年生2代,河南3代,均以蛹在土中越冬。2代區5月上旬~6月上旬羽化,交尾產卵,卵期約20天,第1代幼蟲6月發生,7月老熟人土化蛹,蛹期20天左右,7月下旬~8月下旬羽化;第2代幼蟲8月始發,9月老熟幼蟲人土化蛹越冬。鹹蟲晝伏夜出,具趨光性,卵多產於葉背,每雌可產卵300~400粒。幼蟲多在葉背或枝條上棲息,老熟後下樹入土化蛹。天敵有小繭蜂

發生規律

1年發生的代數,各地不同,東北1代,華北2代,長江流域4代。以蛹在根際土壤中越冬。翌年5—6月份羽化為成蟲,有明顯的趨光性,成蟲晚間活動,覓偶交尾,交尾後第2天晚上即行產卵。卵多散產在葉背枝條上,每雌蛾可產卵200—400粒,卵經7—14天孵化為幼蟲。初孵幼蟲先吃去大半卵殼,後爬向較嫩的葉片,將葉子吃成缺刻,到5齡後食量大而危害嚴重。常將葉子吃盡,僅留光枝。老熟幼蟲在化蛹前2—3天,體背呈暗紅色,從樹上爬下,鑽入土中55—115mm處,做成土室後即脫皮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園林技術防治

①冬季翻土,蛹期可在樹木周圍耙土、鋤草或翻地,殺死越冬蟲蛹。
②利用幼蟲受驚易掉落的習性,在幼蟲發生時將其擊落,或根據地面和葉片的蟲糞、碎片,人工捕殺樹上的幼蟲。
③幼蟲入土後或成蟲羽化前,在寄主周圍地面噴施50%辛硫磷,以毒殺土中蟲蛹。

物理防治

利用天蛾成蟲的趨光性,在成蟲發生期用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等誘殺成蟲。

生物防治

幼蟲3齡前,可施用含量為16000IU/毫克的BT可濕性粉劑1000至1200倍液,讓天蛾幼蟲中毒後在樹上慢慢死亡腐爛,不直接往下掉到地面,既保護各種天敵,又防止污染環境衛生。

化學防治

3至4齡前的幼蟲,可噴施20%除蟲脲懸浮劑3000至3500倍液,或25%滅幼脲懸浮劑2000至2500倍液,或20%米滿懸浮劑1500至2000倍液等仿生農藥蟲口密度大時,可噴施50%辛硫磷25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乳油2500至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至3000倍液等藥物,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保護天敵

螳螂胡蜂繭蜂、益鳥等天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