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30至35毫米,翅展80至90毫米。體翅灰黃至淡褐色。觸角淡黃色;
複眼大,暗綠色。胸部背面中央有一個深褐色大斑。
前翅頂角及
臀角至中央有三角形濃淡相交暗色雲狀,外緣
翅脈間內陷呈淺鋸齒狀,緣毛極短。亞外緣線、外橫線、內橫線深褐色;腎狀紋清晰、灰白色
基線較細、彎曲;外橫線、內橫線下端被灰白色劍狀紋切斷。
後翅淡黃褐色,中央紫紅色,有一個深藍色的大圓眼狀斑,斑外有一個黑色圈,最外圍藍黑色,藍目斑上方為粉紅色。後翅反面眼狀斑不明顯。
藍目天蛾成蟲圖卵
橢圓形,長徑約1.8毫米。初產鮮綠色,有光澤,後為黃綠色。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70至80毫米;頭較小,寬4.5至5毫米,黃綠色,近三角形,兩側色淡黃;胸部青綠色,各節有較細橫格;前胸有6個橫排的顆粒狀突起;中胸有4小環,每環上左右各有1個大顆粒狀突起;後胸有6小環,每環也各有1個大顆粒狀突起。腹部色偏黃綠,第一至第八
腹節兩側有白色或淡黃色斜紋7條,最後一條斜紋直達尾角。尾角斜向後方,長8.5毫米左右。氣門篩淡黃色,圍氣門片黑色,前方常有紫色斑或淡黃色點,腹部腹面稍濃。
胸足褐色,
腹足綠色,端部褐色。
藍目天蛾幼蟲蛹
長柱狀,長40至43毫米。初化蛹暗紅色,後為暗褐色。翅芽短,尖端僅達腹部第三節的2/3處,
臀角向後緣突出處明顯。
生活習性
東北、華北年生2代,河南3代,均以蛹在土中越冬。2代區5月上旬~6月上旬羽化,交尾產卵,卵期約20天,第1代幼蟲6月發生,7月老熟人土化蛹,蛹期20天左右,7月下旬~8月下旬羽化;第2代幼蟲8月始發,9月老熟幼蟲人土
化蛹越冬。鹹蟲晝伏夜出,具趨光性,卵多產於葉背,每雌可產卵300~400粒。幼蟲多在葉背或枝條上棲息,老熟後下樹入土化蛹。天敵有小
繭蜂。
發生規律
1年發生的代數,各地不同,
東北1代,
華北2代,
長江流域4代。以蛹在
根際土壤中越冬。翌年5—6月份羽化為成蟲,有明顯的
趨光性,成蟲晚間活動,覓偶
交尾,交尾後第2天晚上即行產卵。卵多散產在葉背枝條上,每雌蛾可產卵200—400粒,卵經7—14天孵化為幼蟲。初孵幼蟲先吃去大半卵殼,後爬向較嫩的葉片,將葉子吃成缺刻,到5齡後食量大而危害嚴重。常將葉子吃盡,僅留光枝。老熟幼蟲在
化蛹前2—3天,體背呈暗紅色,從樹上爬下,鑽入土中55—115mm處,做成土室後即脫皮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園林技術防治
①冬季翻土,
蛹期可在樹木周圍耙土、鋤草或翻地,殺死越冬蟲蛹。
②利用幼蟲受驚易掉落的習性,在幼蟲發生時將其擊落,或根據地面和葉片的
蟲糞、碎片,人工捕殺樹上的幼蟲。
③幼蟲入土後或成蟲羽化前,在寄主周圍地面噴施50%
辛硫磷,以毒殺土中蟲蛹。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幼蟲3齡前,可施用含量為16000IU/毫克的BT可濕性粉劑1000至1200倍液,讓天蛾幼蟲中毒後在樹上慢慢死亡腐爛,不直接往下掉到地面,既保護各種天敵,又防止污染環境衛生。
化學防治
3至4齡前的幼蟲,可噴施20%除蟲脲懸浮劑3000至3500倍液,或25%滅幼脲懸浮劑2000至2500倍液,或20%米滿懸浮劑1500至2000倍液等
仿生農藥。
蟲口密度大時,可噴施50%
辛硫磷25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
乳油2500至3000倍液,或2.5%
溴氰菊酯2000至3000倍液等藥物,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保護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