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聖母
——萬流景仰的侗族聖母
侗族是我國江南一帶古越人中“駱越”的一支。因躲避戰亂及瘟疫,歷朝歷代屢屢南遷。隋唐時期,曾在今廣西與廣東交界的梧州、湖南與湖北交界的洞庭湖(古稱“雲夢澤”)一帶居住。史料記載:唐朝建立之初,為擴疆拓土,朝廷曾數次驅逐邊疆少數民族。至629年止,針對居住在嶺南、梧州一帶“越人”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達四次。侗族人民不得不背井離鄉,溯江沿河逃往今貴州、廣西、湖南交界及湖北西南一帶居住至今。
“薩歲”或稱“薩瑪”、“薩享”、“薩丙”,侗語意即“聖母”、“大祖母”。 “薩歲”幼名“婢奔”,成人名“杏妮”,其父母隨避難的鄉親逃到今貴州南部,他們在黎平、從江兩縣交界的大團寨住下。父母被丹陽的漢人大財主李董順加害致死後,杏妮來到六甲寨與舅父居住,並與當地青年石道結為夫婦。為躲避李董順的欺壓,夫婦兩人來到螺螄寨安身,後仍被李董順找上門。夫婦兩人不堪壓迫,遂率眾反抗。李董順在州府做官的兒子李頂郎上書朝廷,誣稱“峒蠻”造反。朝廷派大軍趕來鎮壓。由於眾寡懸殊,杏妮最後在龍額“弄堂概”處跳崖身亡。從那時起,杏妮被侗族人民所敬奉,被尊為神,幾乎每座侗族村寨都建有聖母“薩歲”庵壇紀念她。初建“薩歲”庵壇時,均得到“薩歲”靈山——“弄堂概”或六甲寨“聖母薩壇”來取土(有尋根問祖、接“薩”靈魂之意)。 一直以來,侗族聖母“薩歲”杏妮的故事在侗鄉廣為傳頌……
傳說
淒涼家世
隋朝末年,廣西梧州地方有個叫黨工的侗族窮人被一財主老爺逼死,丟下身懷六甲的妻子。她有百般苦楚,生下一個男孩之後,便在悲憤中跳河自盡,追隨丈夫而去。
這裡有一對吳姓侗族夫婦,常年靠打漁為生,他們已育有一兒,名叫吳都強。這天,夫婦倆來到河邊,突然看到一個胖娃娃無人照管。他們便將娃娃抱回家撫養,取名吳都囊(侗語“囊”即“弟弟”)。他們把都囊當作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看待,都強也分外照顧這個撿來的弟弟。幾年過去了,都強、都囊都已長大,他們長得腰圓膀闊,力大無窮。於是老人教他們學武藝,他們刀槍棍棒樣樣精通。
有一年,洪水成災。漢人李家趁機霸占良田,引起寨上眾人的憤恨。大家在都強和都囊的帶領下紛紛起來和李家做鬥爭,終究是李家財多勢大,經過幾番較量,都強在混戰中英勇犧牲了,大家忍著悲痛把他埋在一棵大樹下(侗族由此崇拜古樹、信仰山神)。
不久,收養都囊的兩位老人相繼辭世。田地荒蕪,加上李家的盤剝,人們只好拖兒帶女背井離鄉隨河而上。來到浪泡河口(都柳江支流),他們不知該沿那條河走。於是他們將兩條河的水來稱,結果八洛河水較重,他們便經八洛(今從江縣轄)來到六洞一帶(以今貴州省黎平縣肇興侗寨為中心、黎平和從江交界一帶的侗族村寨)。
行進途中,都囊走到最後,他看到一個身著侗衣的姑娘昏倒在路邊,便急忙將她扶起,並用手捧水給她喝,把自己帶的粑粑送給她吃。姑娘告訴都囊,她叫仰香,父母早死,只剩自己和哥哥沿河而上,不幸走失,只好沿河乞討尋找哥哥。
都囊很同情這個不幸的姑娘,扶著她一起上路。來到大團寨(屬今從江縣洛香鎮轄),這裡已有人落寨了,他們便在大團住下,結成夫婦。
杏妮出生
都囊和仰香相親相愛,但到了四十歲仍沒有孩子。一天晚上,夫妻倆同時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顆明亮的星子飛落在自家屋頂上,接著,見一位銀髮老婆婆牽著一個可愛的小女孩來到家中。不久仰香懷孕了。後來生了一個女娃,因是夢見星子飛落而生,他們便取其乳名為“婢奔”(侗語即 “飛來的姑娘”之意)。婢奔五歲起就跟爸爸學武藝,後來她的身手比虎豹仔還要靈便,武藝非常高強。鄉親們見她越長大越漂亮,便以“杏妮”(即“仙女”的侗腔諧音)稱呼她。
且說杏妮他們住的寨上,數石聳天落寨最早,占的田地最多,勢力也最大。他有個兒子生得很醜陋,又不務正業,硬要杏妮做他的兒媳婦,杏妮不肯。石聳天覺得掃他的面子,便經常為難都囊夫婦。都囊夫婦只好另謀生路。
丹陽變故
距大團寨不遠的丹陽寨(今從江縣慶雲鄉轄),有個漢族大財主家叫李董順,也是從梧州遷來的。他有個兒子叫李頂郎,在州府做官。李家在這一帶勢廣田大,都囊夫婦便在他家做長工。
李董順心懷鬼胎,把最遠最壞的田地租給都囊夫婦耕種。一天,李財主把仰香叫到家裡來給他織布,趁機調戲仰香,逼仰香做他的第七房妻妾。仰香不同意,並大聲呼救。
恰在這時候,都囊從山上回來,聽到喊聲,急忙衝上樓去,見李董順正對仰香無禮,頓時氣上心頭,掄起拳頭就打。李董順被打得哭爹喊娘。李董順的家丁聽到主人喊叫,紛紛持刀持槍衝上樓來。都囊赤手空拳,寡不敵眾,邊打邊退,退到窗台邊,不幸跌下菜園,再也起不來了。都囊的鮮血濺紅了菜園的莧菜(為了紀念這位敢於抗爭的侗族英雄,從此侗族吳姓忌吃莧菜)。再說仰香見丈夫被逼身亡,氣得頭昏倒地,口吐鮮血,後用頭撞向一塊大石頭,隨夫而去。
都囊夫婦死後,李董順讓家丁們把年幼的杏妮鎖在樓上,並逼她替母成親。同在李家做活路、名叫貫公的老人,有飛檐走壁的本事,他對杏妮的遭遇深表同情。一天夜裡,貫公將杏妮救出虎口,並指點她離開丹陽寨。
六甲安身
杏妮翻山越嶺,傍晚來到一座山坳(今名“老虎坳”,屬今黎平縣龍額鄉境),正飢腸咕嚕之際,突然,林中狂風驟起,跳出一隻老虎朝她撲來。杏妮急中生智,閃身讓開。老虎撲了個空,咆哮著翻身又猛撲過來。在這緊要關頭,杏妮使出全身力氣就勢抱住老虎,用頭頂老虎的下巴。老虎張開血盆大口,也咬不了杏妮。杏妮和老虎在地上滾來滾去,正在這難解難分的時候,只聽見“嗖”的一聲箭響,老虎大叫一聲,滾到一旁死了。
一個壯如小牯牛的青年人跑上前來,從老虎眼中拔出了箭,看看老虎確實死了,連忙過來扶起杏妮,問道:“小妹,你叫什麼名字?怎么一個人跑到這深山老林里來?”杏妮回答:“我叫杏妮,只因父母被丹陽寨李家害死了,我才一個人逃了出來,想尋找母親失散十多年的哥哥、自己從沒有見過面的舅舅。”年輕的獵人說:“我叫石道,從小沒有父母,住在山下的六甲寨(今屬黎平縣龍額鄉)。”石道一邊扛起死虎,一邊引杏妮來到六甲寨自己家中暫時安身。“小妹妹,你的母親叫什麼名字?”次日,在六甲寨中,一位老大伯來問杏妮。“我娘叫仰香”杏妮答道。“哎呀!我就是你的舅舅九庫啊!”杏妮撲到舅舅懷裡放聲大哭。
杏妮從此就在舅舅家住了下來,石道天天來照顧她,與她切磋武藝,兩人的感情一天比一天好,後來結成了夫妻。
杏妮受困
侗鄉盛行在每年春秋兩季舉行賽歌會。一年秋社,八百侗鄉三百個寨的姑娘、小伙身著盛裝,匯集在“卷夕”田壩(今黎平縣龍額鄉六約河下游)舉行賽歌會。比賽那天,杏妮被推選為領唱,歌聲傾倒了在場的人們。這時,李董順帶著家丁氣勢洶洶地闖進歌堂,並把杏妮搶走。原來李董順想趁賽歌會選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做他的第七房小妾,沒想到正碰上杏妮。此時,石道正在與小伙子們吹蘆笙,發現後,他們赤手空拳敵不過李家兵丁,只好忍氣吞聲地看著李家把杏妮帶走。
杏妮被關在李家樓上,鄉親們焦急萬分,石道天天帶著十幾個後生想來營救,無奈李家戒備森嚴,一時難以下手。
為了安慰杏妮並尋機營救,石道來到關押杏妮的樓房附近唱起了歌:
污泥渾水困著小鯉魚,
魚群盼著她早回清水溪。
講無計來也有計,
污泥水塘崩埂鯉魚就難離。
杏妮聽到歌聲,心裡明白石道的主意,於是她對李董順的管家王素說:“李公真的想娶我嗎?”王素連忙說:“真心,一點也不假。”杏妮又說:“若是真心,只要答應我兩件事我就嫁給他,第一件,請大擺宴酒宴,我要看他全家老少、家丁奴才是不是誠心誠意喝我的喜酒。第二件,辦酒席那天,請送四壇酒給六甲寨的鄉親們,算是給我娘家送去的喜酒!別忘了,一定要告訴鄉親們這是‘嫁酒回窩’,罈子上也要貼上‘嫁酒回窩’四個大字。”王素稟報主人,李家一一答應。
被救脫身
六甲寨接到李家送來的四壇‘嫁酒回窩’的喜酒,並聽說今晚杏妮要和李董順成親。經驗豐富的九庫老人便說:“這是杏妮叫我們趁今夜去營救她呀!”石道猛然抓住九庫的手,說:“你怎么知道她叫我們去救營救她呢?”九庫說:“杏妮的這句話明明是我們侗家的倒頭話,你看,‘嫁酒回窩’顛倒過來不正是‘救我回家’嗎?”於是眾人便商量搭救杏妮的辦法。
深夜,李家樓房燈火輝煌,李家兵丁一個個喝得東倒西歪。石道帶著十幾個來‘賀喜’的鄉親,打了個暗號與杏妮聯繫。杏妮知道救兵已到,就裡應外合,先把幾個兵丁擊死,然後打開李家大門。九庫,石道等人衝進李家大戰一場。李家兵丁傷亡慘重,便派人前往外地請求官兵增援。九庫、石道等眾鄉親救出杏妮,知道官兵將到,寡不敵眾,便退出了丹陽寨。
棲身螺螄寨
九庫知李家要來報復,便對石道說:“你快帶杏妮遠走高飛!免得再受李家迫害。”杏妮和石道告別了舅舅和鄉親們,離開了六甲寨。他們翻過九條嶺,天色漸漸暗了下來。他們看到山腳下有個寨子,便朝那個寨子走去。為了逃避李家的跟蹤,他倆暫再離寨子不遠的深山裡觀察動靜,第二天清晨才敢進寨子細細打聽。他們來到寨邊,恰好遇到一位白髮老婦人,他們打聽:“這叫什麼寨?”“這是螺螄寨(在今黎平縣水口鎮境內,另一說是黎平縣羅里鄉境內)。”老人回答。石道又問:“寨里有外人嗎?有丹陽寨李家的親戚嗎?”老婆婆搖搖頭說:“我們都是窮人,哪有李家的親戚啊。你們兩個娃崽好象是走投無路,有熟人嗎?要是沒有,就到我家歇歇,只是屋小人窮啊。我叫薩天帕,無兒無女,孤寡一人。”“這就麻煩你老人家了!”杏妮和石道來到老人家裡安身,並象自己的母親一樣細心照料這位老人。從此,他們便在螺螄寨上長住了下來。後來,杏妮先後生下兩個女兒,一個叫佳巨,一個叫佳美。杏妮從小教她們唱歌,石道從小教她們練武。一家三代,過得和和美美。
螺螄寨人多水少,杏妮夫婦就與鄉親們一道,準備把寨前的那眼龍井挖成池塘蓄水,在井底,大家看到有兩把寶劍插在冒水縫隙里,便紛紛嘗試拔出,最後只有杏妮夫婦力氣最大,輕鬆拔出寶劍。其劍鋒刃無比,上刻“九龍寶劍”四字。大家也就將新池塘命名為“九龍塘”。 杏妮夫婦用寶劍和鄉親們一起開荒。漸漸地,寨上的田塘越來越多,貧窮的村寨也一天天富裕起來,九龍塘的魚蝦又肥又大,寨上的人吃不完,外地的鄉親也來撈魚捉蝦,螺螄寨一時名揚侗鄉。
憤怒起抗爭
這事傳到李董順的耳朵里了。一天,他帶著幾十個家丁來到螺螄寨上,並擊鼓召集眾人議事。李董順站在鼓樓坪上對眾人說:“這寨後的九龍山是我們李家的山,你們把龍井挖了,就斷了我們李家的龍脈,你們必須把井恢復,把寶劍奉還,另外,一年交千挑谷萬斤魚!”
眾人聽了都很氣憤,但沒有一個人敢出來與李家論理。薩天帕氣急了,對李董順說:“我們螺螄寨三百侗寨的很多地方原是苗家居住的,後來苗家主公說這地方風水不好才全部搬走。你們李家從梧州搬到這裡居住不過是三代人,怎么說這山是你家李公的山呢?你要我們一年交千挑谷萬斤魚,寨上的人還拿那樣來填肚子呢?”李董順見薩天帕竟敢當眾頂他,氣得臉色鐵青,鬍鬚直往上吹。他猛地沖了過來,一腳把薩天帕踢倒在地,口吐鮮血。杏妮和石道驚叫著跑上來扶起老人,她已經沒氣了。眾人怒吼著湧向李董順,李董順的管家王素一看眾怒難犯,在家丁的掩護下,忙拉著李董順逃離了螺螄寨。
鄉親們悲憤難忍,要為薩天帕報仇,他們多少年來一次又一次地被李董順欺凌。仇恨的種子也深深埋在杏妮的心裡,她拔出了劍,石道張起了強弓,鄉親們也紛紛磨礪刀槍。在杏妮夫婦的帶領下,他們連夜衝進丹陽寨,憤怒的人群呼喊著湧進李家樓房。杏妮手舞寶劍,寒光閃閃,李家兵丁紛紛倒地。李董順從夢中驚醒,剛要跳窗逃跑,杏妮趕上前去一劍把他砍翻,給父母報了仇。眾人捉住管家王素,他嚇得戰戰兢兢地跪在地上連喊救命。杏妮正要舉劍把王素砍死,石道一把抓住勸道:“留著他吧!他認得字,要他把李家的銀錢、禾穀分給窮鄉親們。”石道叫王素把穀倉和銀庫打開,三百侗寨的鄉親們都聚集道丹陽寨來分錢分糧,好不熱鬧。
杏妮站在高處,高聲對眾人說:“鄉親們,李家仗著他有財有勢,欺壓我們種田人,今天我們殺了李董順,出了心中一口氣,大家又分到糧食和錢,可是李董順的兒子李頂郎是州官,他決不會甘心的,我們三百侗寨只有拿起刀槍,結成大款,才能保住田地,才能保住父老鄉親。”眾人紛紛高呼同意。九庫聽說螺螄寨起款了,也帶著六甲寨的鄉親們來入款。貫公也帶著寨上的老人老幫款隊搓繩,打草鞋。
艱難鏖戰
不出所料,李頂郎得知父親被殺、家產被分的訊息後,當即恨得咬牙切齒。為了“報仇雪恨”,便調派八千官兵殺往侗鄉。
官兵一路燒殺搶掠,在丹陽寨附近的山沖時,突然鑼聲震天,鼓聲動地,兩邊檑木飛石轟然而下,嚇得官兵們紛紛跑進山路兩旁躲命。誰知路邊淨是埋了竹籤的陷阱,他們個個掉下陷阱,死傷人馬半數。李頂郎見大事不好,急忙下令退出山沖,改從兩邊向上進攻。奉命堅守丹陽寨的貫公等人也帶著眾人狠命猛擊,憑藉著險要地勢,一直把官兵壓在九龍山下。
官兵探知六甲寨侗族民眾即將過“六月六”節,遂分三路兵馬欲趁機圍剿。杏妮即讓人通知各家各戶,在殺好煮熟了的雞鴨魚肉中摻拌桐油,把酒菜擺在桌上,人躲上山。官兵衝來,見剩一座空寨,大喜,即放手大吃。豈料吃後卻中了毒,上吐下瀉。杏妮見狀率眾衝出山林,橫掃官兵,使之損失過半。官兵整治兵馬後,捲土重來,採取殺光燒光手段襲擊村寨。杏妮等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叫人暗用乾杉樹葉,圍堆官兵駐地,火燒其營寨。官兵落荒而逃。
官兵大敗,三百侗寨吹笙敲鑼,慶祝勝利。杏妮知道敵人不會罷休,還會調來更多的兵馬,於是她同石道去到“九洞”(以今從江縣往洞鄉為中心、從江和黎平、榕江交界一帶的侗族村寨)、“三寶”(今
榕江縣車江鄉、忠誠鎮交界的18座自然村寨)等地聯絡更多鄉親共同起款,擴大隊伍,以對付更加兇惡的敵人。
李頂郎敗回州府,連夜派人去稟報朝廷,並說“峒蠻”造反了。皇帝聽說“峒蠻”造反,連忙派出“平蠻將軍”率八萬人馬前來幫李頂郎嚴懲“峒蠻”。官兵每到一個侗寨,就血洗一處山村。杏妮的隊伍雖然壯大了,但刀劍終究不足,只好借地形險峻,與官兵常年周旋。經戰九年又九個月,田地荒蕪了,糧食沒有了,鄉親們就剝樹皮挖野菜充飢,勒緊褲帶和官兵作戰。杏妮夫婦率殘部退據岜三順(今榕江縣境),後突圍沿河而下,行至八洛,官兵乘船即尾追而至。無奈,杏妮夫婦遂又率眾改道上山,經雲洞、丹陽(今從江縣境),輾轉至“弄堂概”的九龍山(今黎平縣龍額鄉境)安營紮寨。不久官兵又追尋而來,團團將九龍山圍困。由於山上嚴重缺水少食,杏妮夫婦決議率眾下山拼戰以突圍。也正在這緊要關頭,被杏妮夫婦饒命不死的王素騙取佳巨、佳美的信任,盜出九龍寶劍,用狗血澆淋,使之失去威力。在鏖戰中,杏妮夫婦英勇殺敵,寶劍彎得像一張弓。由於飢餓和傷亡,杏妮的人馬越來越少,官兵卻一天比一天增多,他們步步為營,包圍款眾。其中,一萬官兵專剿杏妮夫婦所率的不足千人的款眾。杏妮夫婦只得帶領眾人退入地勢險要的“弄堂概”深山懸崖(今黎平縣龍額鄉馬尾灘“三龍搶寶”境)堅守。
決戰“弄堂概”
李頂郎帶著官兵隨後追來,把“弄堂概”圍得水泄不通,戰鬥越來越激烈。款眾使用的滾木、檑石、刀劍越來越少,官兵步步逼上山來。款眾拚死抵抗,傷亡越來越大,但仍然堅持打退官兵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石道吩咐杏妮守住山頂,自己率領部分款眾衝下山腰殺敵。混在款眾中的王素突然對準沖在前面的石道張開弓箭,九庫眼明手快,立即對準王素狠狠地放了一箭。石道英勇地倒下了,王素也被九庫的箭牢牢地釘在一棵大樹上。
石道犧牲了,官兵嚎叫著殺上山來,九庫和勇士們也在混戰中一個接一個地倒下了。杏妮指揮剩下的款眾向山頂撤退,經過幾天幾夜的血戰,最後只剩下他們母女三人。杏妮讓佳巨、佳美站在山頂上,自己隱藏在山腰石頭後面。李頂郎看見山上只有兩員女將,就一馬當先衝上山來。杏妮從石頭後面猛然躍出,一劍把他劈成兩段,然後把屍體踢下山谷。
杏妮得永生
官兵象螞蟻一樣越來越多,佳巨、佳美兩姐妹衝下山來掩護母親,她們三人又折回山頂。母女三人站在山頂上,官兵向山頂爬來,步步逼近。前面是層層圍困的官兵,後面是懸崖陡壁,下面是萬丈深潭,再也沒有後退的路了,杏妮抱住兩個女兒悲憤地說:“這裡的山是我們侗家的山,水是我們侗家的水,我們就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土地上。我們葬身在家鄉的水中,決不能讓官家捉去,決不把屍骨拋在外鄉。”
佳巨和佳美緊緊地抱住母親的手臂,說:“女兒生死都離不開自己的媽媽!”杏妮也緊緊地摟著兩位女兒,姐妹倆望著母親,同時點了點頭,母女三人縱身往岩下跳去……
杏妮母女三人就這樣英勇地跳下了懸崖。官兵撤退後,貫公帶著躲在山洞裡的鄉親們呼叫著杏妮的名字趕到“弄堂概”山來。可是,人們已經見不到自己的英雄了。
後來有傳說:杏妮母女三人跳下“弄堂概”以後,佳巨、佳美英勇犧牲了,但杏妮並沒有摔死,而是掉下了深潭,後順水漂到了龍額寨並被一垂釣老人救活。為了躲避官家的追殺,更是不讓侗家人因此受到牽連,杏妮不讓老人宣揚此事。從此,她扮成貧婦,棲身於深山岩洞之中,偶爾還到附近的村寨去教侗家婦女紡紗織布的技藝。
若干年後,六甲寨來了一位頭髮蒼白的老婦人,上了年紀的一名寨老認出了她——這不是我們侗家的英雄杏妮嗎?而此時,杏妮已是92歲的高齡了!杏妮在六甲留下後,給當地民眾帶來了風調雨順,人蓄髮旺的世外桃源景象。杏妮所到之處也都給當地人民帶來好運。一天,人們看不見杏妮,即四處尋找,發現杏妮已在寨邊的一處岩洞裡壽終正寢......
為紀念自己的英雄,六甲人在杏妮歸天之岩洞處修建木結構神堂,稱“聖母庵堂”,將其視為保佑一方的神靈。並從潭溪(今黎平縣屬)請來杏妮丈夫的親人石萬財負責管護庵堂、給杏妮敬茶。他們把杏妮尊稱為“薩歲”或“薩瑪”(侗語“老祖母”、“聖母”之意),把神堂稱為“聖母庵堂”,並於堂內雕塑“聖母”像,將她視為保佑一方的神靈。每年正月初八至初十隆重舉行“祭薩” 活動。
漸漸地,杏妮的故事越來越被人們傳頌,貴州省黎平、從江、榕江,廣西三江、龍勝及湖南通道、靖州等縣的侗族村寨都紛紛到“薩歲”靈山——“弄堂概”或六甲寨“聖母薩壇”來取土(有尋根問祖、接“薩”之意),建立庵祠,把杏妮稱“薩歲”或稱“薩瑪”、“薩莽”、“薩享”。
每年春社前的春分前後一兩天,或秋社至次年春社之間,鄉親們聚集在本寨的“薩歲”庵堂附近,按照祖規,圍“聖母庵堂”轉數圈,給薩瑪像鞠躬、燒香、敬茶,以表祭祀。然後,男人們吹起蘆笙,姑娘們跳起踩堂舞,老人們則領眾人“多耶(侗族踩歌堂)”,歌頌“薩歲”功德,等等,表達對“薩瑪”的懷念和敬意。從此,“祭薩”活動成了侗族人民最古老、最隆重、最重要的活動之一。長期以來,比較隆重的“祭薩”活動有黎平縣龍額鄉六甲寨、肇興鄉紀堂、堂安、夏格、從江縣貫洞、龍洞、雲洞的正月“措也”活動; 黎平縣地坪鄉半江村的六月十五“薩享節”;廣西三江、融水的“薩當節”、“薩丙節”。進入21世紀以來,由榕江縣委縣政府主辦“薩瑪節”規模較大,影響較廣。
“弄堂概”簡介
“弄堂概”是侗族聖母“薩歲”(薩瑪)杏妮殉難的地方。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
1、廣義:泛指由北向南的堂概河流經方圓5公里的地方,分布著九條小山脈,稱“九龍山”。以黎平縣龍額鄉上地坪寨為中心,東至從江縣洛香鎮平樂寨,西到黎平縣肇興鄉宰柳寨,南括黎平縣龍額鄉立更村,北有從江縣慶雲鄉丹陽寨。這些村寨最大的不超過200戶人家,最小的不到20戶。
2、狹義:專指“薩歲”靈山。黎平縣龍額鄉上地坪寨境內西南面1.5公里處的一座土石山。相傳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黎靖參將鄧子龍鎮壓吳勉率領的侗族農民起義時,為斬斷此地龍脈,派人將“薩歲”靈山與弄抱山相連線部分的山體挖斷,使堂概河改變了水路,“薩歲”靈山變成一座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