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薩碼節

侗族薩碼節

侗族薩瑪節流傳於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從江縣及周邊的侗族地區,主要以榕江縣車江侗族薩瑪節為代表。 薩瑪節是貴州南部侗族地區現存最古老而盛大的傳統節日,有侗族母系氏族社會時期風俗的遺留。宋代陸游《老學庵筆記》記載:侗人“至一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歌”,“多耶”祭薩。節日規模最為盛大的當屬榕江縣車江大壩的三寶侗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侗族薩碼節
  • 地域流傳:從江縣及周邊的侗族地區
  • 代表:榕江縣車江侗族薩瑪節為代表
  •  傳統節日: 薩瑪節
簡介,弄堂概,參考遊記,

簡介

侗族薩碼節
李頂郎帶著官兵隨後追來,把“弄堂概”圍得水泄不通,戰鬥越來越激烈。款眾使用的滾木、檑石、刀劍越來越少,官兵步步逼上山來。款眾拚死抵抗,傷亡越來越大,但仍然堅持打退官兵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石道吩咐杏妮守住山頂,自己率領部分款眾衝下山腰殺敵。混在款眾中的王素突然對準沖在前面的石道張開弓箭,九庫眼明手快,立即對準王素狠狠地放了一箭。石道英勇地倒下了,王素也被九庫的箭牢牢地釘在一棵大樹上。
石道犧牲了,官兵嚎叫著殺上山來,九庫和勇士們也在混戰中一個接一個地倒下了。杏妮指揮剩下的款眾向山頂撤退,經過幾天幾夜的血戰,最後只剩下他們母女三人。杏妮讓佳巨、佳美站在山頂上,自己隱藏在山腰石頭後面。李頂郎看見山上只有兩員女將,就一馬當先衝上山來。杏妮從石頭後面猛然躍出,一劍把他劈成兩段,然後把屍體踢下山谷。
杏妮得永生
官兵象螞蟻一樣越來越多,佳巨、佳美兩姐妹衝下山來掩護母親,她們三人又折回山頂。母女三人站在山頂上,官兵向山頂爬來,步步逼近。前面是層層圍困的官兵,後面是懸崖陡壁,下面是萬丈深潭,再也沒有後退的路了,杏妮抱住兩個女兒悲憤地說:“這裡的山是我們侗家的山,水是我們侗家的水,我們就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土地上。我們葬身在家鄉的水中,決不能讓官家捉去,決不把屍骨拋在外鄉。”
佳巨和佳美緊緊地抱住母親的手臂,說:“女兒生死都離不開自己的媽媽!”杏妮也緊緊地摟著兩位女兒,姐妹倆望著母親,同時點了點頭,母女三人縱身往岩下跳去……
杏妮母女三人就這樣英勇地跳下了懸崖。官兵撤退後,貫公帶著躲在山洞裡的鄉親們呼叫著杏妮的名字趕到“弄堂概”山來。可是,人們已經見不到自己的英雄了。
後來有傳說:杏妮母女三人跳下“弄堂概”以後,佳巨、佳美英勇犧牲了,但杏妮並沒有摔死,而是掉下了深潭,後順水漂到了龍額寨並被一垂釣老人救活。為了躲避官家的追殺,更是不讓侗家人因此受到牽連,杏妮不讓老人宣揚此事。從此,她扮成貧婦,棲身於深山岩洞之中,偶爾還到附近的村寨去教侗家婦女紡紗織布的技藝。
若干年後,六甲寨來了一位頭髮蒼白的老婦人,上了年紀的一名寨老認出了她——這不是我們侗家的英雄杏妮嗎?而此時,杏妮已是92歲的高齡了!杏妮在六甲留下後,給當地民眾帶來了風調雨順,人蓄髮旺的世外桃源景象。杏妮所到之處也都給當地人民帶來好運。一天,人們看不見杏妮,即四處尋找,發現杏妮已在寨邊的一處岩洞裡壽終正寢......
為紀念自己的英雄,六甲人在杏妮歸天之岩洞處修建木結構神堂,稱“聖母庵堂”,將其視為保佑一方的神靈。並從潭溪(今黎平縣屬)請來杏妮丈夫的親人石萬財負責管護庵堂、給杏妮敬茶。他們把杏妮尊稱為“薩歲”或“薩瑪”(侗語“老祖母”、“聖母”之意),把神堂稱為“聖母庵堂”,並於堂內雕塑“聖母”像,將她視為保佑一方的神靈。每年正月初八至初十隆重舉行“祭薩”活動。
漸漸地,杏妮的故事越來越被人們傳頌,貴州省黎平、從江、榕江,廣西三江、龍勝及湖南通道、靖州等縣的侗族村寨都紛紛到“薩歲”靈山——“弄堂概”或六甲寨“聖母薩壇”來取土(有尋根問祖、接“薩”之意),建立庵祠,把杏妮稱“薩歲”或稱“薩瑪”、“薩莽”、“薩享”。
每年春社前的春分前後一兩天,或秋社至次年春社之間,鄉親們聚集在本寨的“薩歲”庵堂附近,按照祖規,圍“聖母庵堂”轉數圈,給薩瑪像鞠躬、燒香、敬茶,以表祭祀。然後,男人們吹起蘆笙,姑娘們跳起踩堂舞,老人們則領眾人“多耶(侗族踩歌堂)”,歌頌“薩歲”功德,等等,表達對“薩瑪”的懷念和敬意。從此,“祭薩”活動成了侗族人民最古老、最隆重、最重要的活動之一。長期以來,比較隆重的“祭薩”活動有黎平縣龍額鄉六甲寨、肇興鄉紀堂、堂安、夏格、從江縣貫洞、龍洞、雲洞的正月“措也”活動;黎平縣地坪鄉半江村的六月十五“薩享節”;廣西三江、融水的“薩當節”、“薩丙節”。進入21世紀以來,由榕江縣委縣政府主辦“薩瑪節”規模較大,影響較廣。

弄堂概

“弄堂概”是侗族聖母“薩歲”(薩瑪)杏妮殉難的地方。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
1、廣義:泛指由北向南的堂概河流經方圓5公里的地方,分布著九條小山脈,稱“九龍山”。以黎平縣龍額鄉上地坪寨為中心,東至從江縣洛香鎮平樂寨,西到黎平縣肇興鄉宰柳寨,南括黎平縣龍額鄉立更村,北有從江縣慶雲鄉丹陽寨。這些村寨最大的不超過200戶人家,最小的不到20戶。
2、狹義:專指“薩歲”靈山。黎平縣龍額鄉上地坪寨境內西南面1.5公里處的一座土石山。相傳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黎靖參將鄧子龍鎮壓吳勉率領的侗族農民起義時,為斬斷此地龍脈,派人將“薩歲”靈山與弄抱山相連線部分的山體挖斷,使堂概河改變了水路,“薩歲”靈山變成一座孤山。
特別聲明!
本文主要援引自以下書目,在此致謝!如其他網站轉帖,請務必保留以下信息:
1、《侗族簡史》:《侗族簡史》編寫組編,1985年10月,貴州民族出版社;
2、《中國侗族村寨文化》:吳浩主編,2004年11月,民族出版社;
3、《侗族文化研究》:馮祖怡、潘年英等編,1999年9月貴州人民出版社;
4、《侗鄉風情錄》:楊通山、蒙光朝編,1983年四川民族出版社;
5、《貴州的橋》:吳正光主編,2004年10月,貴州科技出版社;
6、《揭秘千年》:薛永應著,2003年11月,中央編譯出版社;
7、《侗族通覽》:冼光位主編,1995年廣西人民出版社;
8、《侗鄉情韻》:編寫組編,2000年10月,貴州人民出版社;
9、《2005年黔東南州侗學年會文集》之《從“薩歲”歌中論“薩歲”》,蘭榮輝著;
10、《杏妮》:陳紅娟撰,2003年3月12日,《從江報》;
11、《六洞的祭薩》:劉文光、梁家成撰,2006年1月,《黔東南日報》。
12、《女神與泛神——侗族“薩瑪”文化研究》黃才貴著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銀漢凍狼綜合整理)

參考遊記

農曆正月期間,遊歷黔東南侗寨,可以體驗到侗族最古老而盛大的傳統節日——薩瑪節。
宋代陸游《老學庵筆記》記載:侗人“至一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歌”,“多耶”祭薩。侗族薩瑪節流傳於黔東南州榕江縣、黎平縣、從江縣及周邊的侗族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榕江縣車江大壩的三寶侗寨。祭祀薩瑪的時間一般在春耕之前的農曆正月、二月,或秋收之後的農曆九月、十月。
“薩瑪”是侗語譯音,“薩”即祖母,“瑪”意為大,薩瑪可漢譯為“大祖母”,她是整個侗族共同的祖先神靈的化身。侗族人認為祖先能賦予人們力量去戰勝敵人和大自然災害,使村寨安樂、人畜興旺,因而奉為侗族的社稷神。同時,薩瑪又是傳說中的古代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會的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薩瑪節至今保留著悠久的母系氏族社會遺風。祭壇一般由村里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婦管理,祭薩儀式通常只有中老年婦女和年長的男性可以參加。節日期間,所有侗族女性都放假,參加祭祀和遊樂活動,所有的家務活都由男人去完成。
侗族薩瑪節
祭薩瑪時,管薩老婦人先燒好茶水,給薩瑪敬香獻茶,身著盛裝的女人排著隊祭祀。大家每人喝一口祖母茶,摘一根常青樹樹枝插在髮髻上後,跟隨手持半開雨傘的老婦人繞寨一周,從江邊的古道來到鼓樓廣場,邊歌邊舞,與薩同樂。隨隊相伴的侗族蘆笙芒筒隊吹奏古曲,聲聲響徹山谷。
歡慶到夜晚,女人們在村街用方桌拼成長桌宴席,宴請村民和親友。酒足飯飽後,男人女人們相約去薩瑪祠前面的鼓樓坪,唱著琵琶歌、多耶歌,跳著歡快的舞,祈求家庭幸福,村寨豐收。
據侗寨的老人說,歷史上侗族人每遇出征、狩獵、開山、建屋、生育等重大事件,都會到薩瑪祠祭薩,請求薩瑪保佑。凡家庭不和、鄰里糾紛、違反村規民約等,也要到薩瑪祠起誓,請薩瑪裁決。小孩生病,或遇到不測時,到薩瑪祠求助以保平安無事等習俗流傳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