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中世紀
薩爾茨堡在
新石器時代 就有人居住,45年薩爾茨堡獲得城市自治權。5世紀建成了第一座修道院
聖彼得修道院 。699年
巴伐利亞 公爵將薩爾茨堡這座
古羅馬 城市獻給了薩爾茨堡的第一任主教魯佩特,以便主教在這塊土地上傳教,並將新建的
聖彼得修道院 作為他的住所,魯佩特成為聖彼得修道院的第一位院長,此後他也成為了薩爾茨堡的主保聖人。“薩爾茨堡”(德語:Salzburg,意為“鹽堡”)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是在755年,因附近的鹽礦和城堡而得名,薩爾茨堡主教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壟斷鹽的銷售。739年薩爾茨堡成為主教的駐地,774年
薩爾茨堡大教堂 第一次落成。798年4月20日,應
法蘭克 國王查理大帝的請求,教宗
利奧三世 將薩爾茨堡升格為大主教的駐地,管轄幾乎整個老巴伐利亞地區,即下巴伐利亞、上巴伐利亞、上普法爾茨和如今
奧地利 的大部分地區。此後薩爾茨堡先後曾是屬於
東法蘭克王國 、
神聖羅馬帝國 、15世紀後
德意志 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地。
莫扎特在薩爾茨堡的出生地 薩爾茨堡著名的要塞是由大主教格布哈德從1077年開始建造的,但他並沒有親眼見到要塞的完工,由於格布哈德在1076年的繼任權鬥爭中站在教宗的一邊,1077年又曾支持對立國王施瓦本的魯道夫,因為不忠實於
亨利四世 ,這位大主教在鬥爭結束後被驅逐,而由亨利四世任命了一位對立大主教。最終是由格布哈德的繼任者們完成了薩爾茨堡要塞的工程。
由於大主教
巴本堡 的康拉德二世[4]在沒有經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腓特烈一世 同意的情況下就於1164年掌管了薩爾茨堡,腓特烈一世在1166年派兵,薩爾茨堡被腓特烈一世親信的軍隊在1167年4月4日的夜晚嚴重摧毀。其後的1168年,由腓特烈一世的侄子波希米亞的阿達爾貝特三世[5]出任薩爾茨堡大主教,但在1174年由腓特烈一世授意
雷根斯堡 議會又將其免職,6月26日由
貝希特斯加登 的海因里希出任對立大主教,但他並沒有獲得教宗的認可。1177年簽署
威尼斯 和約後,
海因里希 和阿達爾貝特三世同時放棄大主教的職位,由
維特爾斯巴赫王朝 的康拉德接任,在
康拉德 1183年應召去
美因茨 做大主教後,阿達爾貝特三世重新回到薩爾茨堡大主教的座位上,直到他去世。
大主教埃貝哈德二世是
霍亨斯陶芬王朝 的堅定支持者,他在薩爾茨堡的歷史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在1200-1246年間將封建貴族的統治權、司法權和城市的管理權集合一身,大主教成為薩爾茨堡的最高統治者,而他由於出色的執政成績被譽為“薩爾茨堡之父”。
此後薩爾茨堡的影響力越發重大,從1322年米爾多夫戰役以後,薩爾茨堡開始與相鄰的巴伐利亞為敵。1328年在大主教的授權下,薩爾茨堡逐漸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內的一個獨立國家。1348年至1349年間遭遇
黑死病 侵襲,薩爾茨堡損失了約1\3的人口。1481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腓特烈三世 認可薩爾茨堡享有城市議會和市長的自由選舉權。1511年大主教柯茨察赫的萊昂哈德採取強制手段,逮捕薩爾茨堡的市長和議會議員,強迫他們放棄所有城市特權。1524年
德國農民戰爭 爆發並蔓延到了奧地利,期間的1525-1526年,薩爾茨堡也爆發了持續3個月之久的農民和煤礦工人起義,起義農民圍攻薩爾茨堡要塞,要求減輕負擔、廢除農奴制和恢復他們的基本權利。
就在
馬丁·路德 發表《
九十五條論綱 》,開始
新教 的宗教改革之後幾年,薩爾茨堡的大多數市民已經對新教持寬容的態度,加之市民們對大主教
韋倫 堡的馬特豪斯·朗格專制統治的不滿,1525年的農民戰爭將市民對新教的同情公開化。在1590年前,薩爾茨堡幾乎所有信仰新教的家庭被迫背井離鄉,而這些家庭中不足15歲的孩子必須留下來,交由
天主教 家庭領養。1731年大主教菲爾米安的利奧波德·安東制定了所謂的“移民政策”,再次驅逐了2萬薩爾茨堡的新教徒,同年的深秋季節,又有4000名女奴和農場工人被逮捕並驅逐,第二年又開始驅逐手工工人和農民,約有25%的被驅逐者在放逐的路上死去。直到1740年,倖存的被驅逐者才在
普魯士國王 的多次交涉下獲得了一部分賠償。由於驅逐新教徒,薩爾茨堡主教教區的人口大幅減少,造成了災難性的經濟危機。
巴洛克時代
薩爾茨堡的主教府噴泉是中歐最大的
巴洛克式 噴泉。17世紀初,大主教
賴特 瑙的沃爾夫·迪特里希認為薩爾茨堡是一座理想的和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因此對其大興土木,
薩爾茨堡老城 的外貌風格就是從當時留下的。他命令重建了薩爾茨堡大教堂,它在此前的1598年第8次被燒毀,他還修建了
米拉貝爾宮 。為了同巴伐利亞爭奪著鹽和關稅,沃爾夫·迪特里希在1611年授意占據了巴伐利亞的
貝希特斯加登 ,而
巴伐利亞 隨即占據薩爾茨堡,並決定讓霍亨
埃姆斯 的馬爾庫斯·西蒂庫斯接替沃爾夫·迪特里希,他在1628年完成了保留至今的大教堂。馬爾庫斯·西蒂庫斯的繼任者洛德龍的帕里斯伯爵在三十年戰爭中採取了明智和謹慎的
政治中立 策略,使得薩爾茨堡免受戰火之苦,與埃貝哈德二世共享“薩爾茨堡之父”(德語:Vater des Vaterlandes)的稱號。
1617年薩爾茨堡建立了一所中學,它在1622年被改制成
薩爾茨堡大學 ,設立神學和哲學系,薩爾茨堡大學的成立是大主教
反宗教改革 的一個重要舉措,也大大改善了牧師的教育程度。作曲家
莫扎特 1756年出生在薩爾茨堡,1769年至1781年為大主教效力。1772年至1803年大主教Hieronymus von Colloredo執政時期,薩爾茨堡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教育體系以奧地利作為模板進行了改革,薩爾茨堡吸引了不計其數的學者和藝術家。
政教分離後
薩爾茨堡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是其一個獨立的大主教教區,直到1803年神聖羅馬帝國通過法律,實施政教分離,薩爾茨堡大主教失去了統治地位,薩爾茨堡與
弗賴辛 和帕騷合併改由
弗朗茨二世 的兄弟托斯卡納大公
斐迪南三世 管轄,並獲得
選帝侯 資格。1805年
奧地利人 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失利後,奧地利的
蒂羅爾 州被割讓給巴伐利亞,作為交換,薩爾茨堡和貝希特斯加登則劃歸了奧地利。1810年薩爾茨堡再次易主成為巴伐利亞的一部分,1816年
維也納會議 後薩爾茨堡歸還奧地利,而貝希特斯加登則繼續歸屬巴伐利亞,這個局面一直延續到了今天。1850年薩爾茨堡脫離
林茨 的管轄獲得自治權。1919年舉行了第一次民主選舉。
納粹德國和二戰時期
在
納粹德國 的統治下,1938年4月30日納粹分子在薩爾茨堡焚書和逮捕
猶太人 和不同政見者,同年11月9日“
水晶之夜 ”薩爾茨堡的
猶太教堂 被毀。1942年納粹德國在薩爾茨堡市內建立了戰犯
集中營 ,1943年市內山丘上建起了防空洞。1944年至1945年美國空軍在總共15次空襲中摧毀或損壞了薩爾茨堡46%的建築,7600間民房被毀,14563人流離失所,有超過550人在空襲中喪生。受損最嚴重的是火車站附近地區和中心城區,包括薩爾茨堡大教堂的穹窿和
莫扎特故居 ,不過除了大教堂與橋樑以外,大部分巴洛克建築都保存完好,所以薩爾茨堡是僅存的幾個保留了原始的
巴洛克風格 的城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
1945年5月4日
美國軍隊 攻占了薩爾茨堡,納粹德國陸軍上校漢斯·萊普爾丁格爾沒有抵抗就交出了薩爾茨堡。美軍任命里夏德·希爾特曼為薩爾茨堡市市長,阿道夫·舍梅爾為薩爾茨堡州州長,並成立了
奧地利社會民主黨 、奧地利人民黨和
奧地利共產黨 。薩爾茨堡解放後,無家可歸的難民、
猶太人 和旅居國外的德國人蜂擁到薩爾茨堡,1946年12月有約13200個難民從東歐和中歐聚集到薩爾茨堡和周邊,為了安置這些難民,薩爾茨堡共建造了8座
難民營 。1945年8月11日,市民們迎來了二戰後的首次
薩爾茨堡音樂節 ,這項創辦於1920年的音樂節每年夏天舉行,二戰時被迫停辦。
1945年9月26日薩爾茨堡成為
奧地利共和國 重建後第一個表示支持和承認
維也納 卡爾·倫訥政府的
聯邦州 ,薩爾茨堡與
上奧地利州 和施蒂利亞州的一部分組成了二戰後美軍在奧地利的占領區,美軍最高指揮部就設在薩爾茨堡,最初幾周占領當局單方面查抄了薩爾茨堡的許多建築,但隨後便同州政府和市政府合作,薩爾茨堡的市民也和占領當局相安無事。藉助
馬歇爾計畫 和占領當局的經濟援助,薩爾茨堡很快恢復了經濟。
自然環境 地理位置 薩爾茨堡(Salzburg)位於
奧地利 中部的
薩爾茨堡州 和
德國 巴伐利亞州 的交界處,在
德國 慕尼黑 以東150千米,在
奧地利維也納 以西300千米。地處
阿爾卑斯山 北麓,南面是高山連綿,北面卻是一馬平川,最近的高峰是翁特峰(Untersberg),海拔1973米,距離市中心僅5千米。薩爾茨堡是一座山城,市內有多座原始的山丘,包括要
塞山 (Festungsberg,542米)、蒙西斯山(Mönchsberg,540米)、萊恩山(Rainberg,511米)和卡布金納山(Kapuzinerberg,640米),是歐洲綠化覆蓋率最高的中心城區。
薩爾茨堡要塞 坐落在要塞山上,是
薩爾茨 堡城市的標誌,要塞長250米,最寬處150米,是中歐現存最大的一座要塞。總長225千米的薩爾茨河流經薩爾茨堡,它是地跨奧地利和德國的
因河 的最長和水量最大的一條支流。
氣候條件 薩爾茨堡屬於溫帶森林氣候,受
阿爾卑斯山 的影響,降雨量較大,冬夏季都非常的短暫。每年的四月到十月是薩爾茨堡比較理想的旅遊時間,這段時間的天氣比較宜人,而且匯集了世界上最多頂尖音樂家的薩爾茨堡音樂節也在7、8月舉行,一些歌劇、戲劇等等藝術演出也都是在夏天舉行,夏天的薩爾茨堡簡直就是沉浸在音樂的海洋當中。當然,冬天的時候薩爾茨堡也是有它鮮為人知的動人一面。純白聖潔的雪花在空中紛飛,樂團演奏的美妙樂聲縈繞在整個城市的上空,簡直就是一個冬天的童話世界。每年的11月底至12月底,特別是
聖誕節 前後的時候,薩爾茨堡也是熱鬧異常,老城區還會舉行浪漫的音樂會和傳統的民族活動。
交通條件 薩爾茨堡是奧地利音樂藝術中心。這裡曾是偉大的音樂家
莫扎特 的誕生地,
貝多芬 、
海頓 等音樂家在此創作了大量不朽的樂章。始創於1920年的薩爾茨堡節至今仍是歐洲最隆重的音樂節日之一,當年的首演劇目是《普通人》。聞名世界的指揮家
卡拉揚 (1908年4月5日誕生於薩爾茨堡)曾經指揮過無數作品,他的樂迷年復一年從世界各地趕到這裡,以期一睹大音樂家的遺風。
薩爾茨堡還是奧地利著名旅遊勝地。當地的旅遊業每年要為奧地利創匯達50億先令,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5%。
薩爾茨堡更是一個注重外交的城市。當地政府非常重視薩爾茨堡在奧地利甚至在世界上的地位。國際間交流,包括科技、經濟、旅遊等各項活動,薩爾茨堡的積極參與程度決不亞於首都維也納。
歷屆市長 一直到20世紀上半葉,薩爾茨堡市的政治都受到保守勢力的影響,羅伯特·普羅伊斯勒在1914年成為薩爾茨堡市議會中的第一位社會民主主義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5年5月5日,曾於1935年至1938年擔任過薩爾茨堡市長的里夏德·希爾特曼被美軍任命為臨時市長。從1999年開始,薩爾茨堡市長由市民直接選舉產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薩爾茨堡歷任市長:
1952年—1957年:施坦尼斯勞斯·帕赫爾(奧地利社會民主黨)
1957年—1970年:阿爾弗雷德·貝克(奧地利社會民主黨)
1970年—1980年:海因里希·薩芬瑙爾(奧地利社會民主黨)
1980年—1990年:約瑟夫·雷申(奧地利社會民主黨)
1990年—1992年:哈拉爾德·萊特訥(奧地利社會民主黨)
1992年—1999年:約瑟夫·德夏恩特(奧地利人民黨)
1999年至今:海因茨·沙登(奧地利社會民主黨)
文化 薩爾茨堡擁有眾多的劇院、音樂廳、電影院和博物館等。
薩爾茨堡音樂節 自從1920年以來每年夏天舉行,創始人是奧地利詩人雨果·馮·霍夫曼斯塔爾(Hugo von Hofmannsthals),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77年的薩爾茨堡國際音樂節。與之相映成趣還有著名指揮家
赫伯特·馮·卡拉揚 在1967年創辦的復活節音樂節。每年1月27日左右的一周是薩爾茨堡的莫扎特周,紀以紀念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薩爾茨堡的偉大音樂家莫扎特。
1965年,好萊塢電影《
音樂之聲 》在薩爾茨堡與其附近的山區拍攝,故事是根據一個薩爾茨堡修女的真實經歷改編的,主人公的原名為瑪麗亞·馮·特拉普,她被派到一個奧地利家庭照料7個失去母親的孩子,瑪麗亞和孩子們組成了一個家庭合唱團在奧地利巡迴演出,她與
特拉普 男爵相愛並結婚,二戰爆發後中她們一家經歷千辛萬苦,憑藉著唱歌,逃離了德國納粹占領下的奧地利。影片獲得了同年10項奧斯卡提名,最後獲得包括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和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在內的5項,成為全世界最成功的影片之一。
飲食 薩爾茨堡最出名的特產是莫扎特朱古力球,由薩爾茨堡的宮廷糕點師在1890年發明,並以城市之子莫扎特的名字命名。莫扎特朱古力球以
開心果 、
杏仁糖 、
牛軋糖 等和
黑朱古力 製成球狀朱古力,
錫箔 包裝紙上印有莫扎特的肖像。與莫扎特朱古力球相像的,薩爾茨堡還以多個城市之子的名字命名了許多
果仁糖 ,如
巴赫 果仁糖(Bachwürfel)、沃爾夫·迪特里希果仁糖(Wolf-Dietrich-Block)、
都卜勒 果仁糖(Doppler Kon(Ef)fekt)和帕里斯·洛德龍果仁糖等。
除此之外,薩爾茨堡小園子(Salzburger Nockerln)是典型的薩爾茨堡飯後熱甜品,薩爾茨堡香腸(Bosna)和薩爾茨堡乳酪炸麵條(Pinzgauer Kasnockn)也是聞名遐邇。
旅遊 薩爾茨堡城內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具有獨特的魅力,主要代表是薩爾茨堡天主教堂和米哈貝爾花園。整個薩爾茨堡老城在1996年12月5日入選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 的
世界遺產 名錄。薩爾茨堡有著眾多城堡和宮殿,
薩爾茨堡要塞 坐落在城市內的山丘上,是薩爾茨堡的
地標 ,長250米,最寬處150米,建造於1077年是中歐現存最大的要塞。
城市中央有一座總主教沃爾夫·迪特里希為他的情人所建造的宮殿和花園,當時以這位情人的名字命名為“阿爾滕奧宮”,沃爾夫·迪特里希的繼任者馬爾庫斯·西蒂庫斯為了抹去這段不光彩的故事,將其改名為“
米拉貝爾宮 ”,“米拉貝爾”是個義大利女名,意思是“驚人地美麗”。
海爾布倫宮 和它的宮殿花園、噴泉也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
薩爾茨堡主教座堂重建於1614年至1628年,是阿爾卑斯山北側的第一座
巴洛克式 教堂,聖伯多祿修道院是德語區內的第一座
修道院 。
本篤會 的諾恩貝爾格修女院是全世界現存歷史最悠久的
女修道院 。
糧食胡同 是薩爾茨堡老城最著名的步行街,它之所以出名,是因為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就出生在這條街上的9號,莫扎特的父親雷歐波得·莫扎特在1747年租下了這棟樓的第3層,莫扎特一家在這裡一直生活到1773年離開薩爾茨堡去了維也納,現今莫扎特出生的樓房中是莫扎特博物館,遊客絡繹不絕。
體育 薩爾茨堡1914競技體育俱樂部(Salzburger AK 1914)是薩爾茨堡州內最早成立的體育俱樂部,一些體育訓練協會有著更悠久的歷史,薩爾茨堡體育訓練協會創建於1861年,1922年成立了薩爾茨堡工人體育俱樂部。
薩爾茨堡紅牛足球俱樂部 的前身薩爾茨堡奧地利體育俱樂部組建於1933年,是薩爾茨堡最成功的一家足球俱樂部,在1953年首次升入
奧地利足球超級聯賽 ,1970年至1971年賽季成為聯賽季軍,僅次於
因斯布魯克勇士足球俱樂部 (FC Wacker Innsbruck),此後球隊在超級聯賽與甲級聯賽之間徘徊,一直到1988年至1989年賽季最後一次升入超級聯賽,成為俱樂部的轉折點,1993年至1994年賽季
歐洲聯盟杯 決賽輸給
國際米蘭 ,1994年至1995年賽季歐洲聯賽冠軍杯決賽圈,1994年、1995年和1997年三次獲得奧地利足球超級聯賽冠軍,1971年、1992年和1993年三次獲得奧地利足球甲級聯賽亞軍,1974年、1980年、1981年和2000年四次獲得
奧地利足總杯 亞軍,1978年和1989年兩次獲得奧地利足球甲級聯賽冠軍,1994年、1995年和1997年三次獲得奧地利足球協會超級盃,2005年起由
紅牛能量飲料 冠名後,2006年獲得奧地利足球超級聯賽亞軍,2007年奧地利足球超級聯賽冠軍。1984年薩爾茨堡還曾獲得
美式足球 的奧地利冠軍。
在冰上曲棍球運動方面,1977年成立的薩爾茨堡冰球俱樂部,後來的薩爾茨堡紅牛冰球俱樂部從2004年起在甲級聯賽戰績優秀,女子冰球隊在2005年至2006年賽季獲得甲級聯賽冠軍。
對於以舉辦音樂節而出名的薩爾茨堡來說,大型的體育比賽並不多見。薩爾茨堡馬拉松賽自2004年起每年春天舉行,馬拉松賽程環繞入選世界遺產的薩爾茨堡老城共4圈,主辦方是“非洲醫療和研究基金會”(AMREF),馬拉松賽每年能收入約25000歐元,用於
肯亞 西南醫療設施的建造。2006年的
世界公路腳踏車錦標賽 在薩爾茨堡和周邊地區舉行,賽事持續4天,薩爾茨堡共接待了超過33萬遊客,成功的組織在世界範圍內贏得了讚譽。
2008年歐洲足球錦標賽將在奧地利和瑞士舉行,薩爾茨堡的瓦爾斯·西岑海姆歐洲足球錦標賽足球場是奧地利的四個賽場之一,將承辦其中的三場小組賽。薩爾茨堡曾是2010年和2014年兩屆
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的申辦城市,但是都沒有申辦成功,分別輸給了加拿大的
溫哥華 和俄羅斯的
索契 。
教育科研 薩爾茨堡共有5所大學,其中歷史最悠久的是1622年創建的
薩爾茨堡大學 (Paris-Lodron-Universität Salzburg),它曾於1810年關閉,1962年重建,大學擁有天主教神學、法學、文化和社會學、自然科學4個經典院系。
Mozarteum大學的前身是1841年創立的音樂學院,1970年成為大學,以音樂演奏專業為特色,也有針對戲劇藝術、舞台表演和導演等的教育學專業。為了填補在薩爾茨堡大學缺少的醫科專業,2003年成立了
帕拉塞爾蘇斯醫科私立大學 (Paracelsus Medizinische Privatuniversität),大學以
帕拉塞爾蘇斯 的名字命名,他是中世紀歐洲一位著名的醫生,曾在薩爾茨堡行醫並長眠在這裡。雖然是一所私立大學,但大學有1\3的經濟來源於國家資助,大學教授人類醫學、護理學和分子醫學,學生在薩爾茨堡大學醫院和巴伐利亞的其他醫院中實習。薩爾茨堡高等技術學院(Fachhochschule Salzburg)成立於1995年,開設工程、經濟等實用課程和健康、社會等專業。薩爾茨堡大學商學院(SMBS – University of Salzburg Business School)由包括薩爾茨堡大學在內的5個投資方在2001年創立,開設經濟學的碩士課程。
除此之外,薩爾茨堡還擁有多所學院、研究所、高等學校和圖書館。
著名人物 出生在薩爾茨堡的著名人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