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薛閣塔
- 地理位置:安徽省亳州市老城東南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免費
- 外形:高34.15米,周圓23.36米
- 建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歷史沿革,建築特點,結構,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歷史文化,縣誌記載,傳說故事,文物保護,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亳州知州鄭交泰為重振亳州文風而修建,薛閣塔又名文峰塔。
嘉慶十七年(1812年),亳州州紳何天衢捐資續建薛閣塔2層。
清嘉慶三年(1798年),亳州都司李銘,在薛閣原址之上堆土為山,重建成廟宇,改名為觀音山。
抗日戰爭時期,薛閣塔多處被日軍炮擊,傷痕累累。
2017年09月13日,薛閣塔保護項目“觀音山漢墓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建築特點
結構
薛閣塔由地宮、塔身和塔剎三部分構成。塔身為磚結構,樓閣式建築造型,直椎八角形,共七層,高34.15米,底層周長23.36米,塔座為八塊大清石奠基。每層外轉角為磚砌仿木方柱,柱上是磚枋,枋上為塔檐,枋下飾磚刻斗拱、禽鳥、花卉圖案。塔內為“壁內折上式”,從第二至第六層內壁上各有一面南小龕,為供神之處。每層均設定平座,可以從塔的各層室內走到外檐,向遠處眺望。平座由斗拱支承,實際作用與現代建築上的陽台,別無二致。塔剎八角飛檐、翹角垂脊、風鈴叮噹,筒瓦屋頂,玲瓏剔透。塔尖為鐵鑄蓮花座,座上鑄葫蘆式塔剎,直插雲霄。
特點
薛閣塔整體呈平面八角,第一層塔身稍高,每層均設定平座,可以從塔的各層室內走到外檐,向遠處眺望。平座由斗拱支承,整座塔雖兩次建成,但結合巧妙,不見刻意雕鑿的痕跡。塔內部磚券穹頂,塔內為“壁內折上式”,第一層塔身磚雕垂簾,錯落有致。薛閣塔的“孤塔凌霄”是古代亳州八景之一,七層寶塔連同塔頂、塔尖在內高約九丈,是當時亳州最高的建築。
文物遺存
薛閣塔一層的塔壁上,雕刻有精美的磚雕,磚雕內容多以花卉,飛禽走獸為主,薛閣塔每層之間都有錯落有致的蓮花台,每層蓮花台表面飛禽環繞,而清朝文官補服多以飛禽為主,寓意狀元及第,而花卉寓意開花結果和奪魁,祈求文風興盛。
研究價值
歷史價值
薛閣塔採用北方磚塔構造方法建造,保存亦較完整,結構富於變化,為中國北方磚塔建造技術的典型作品,是一處重要的清塔實物。從歷史價值看,作為歷史演化的物證,薛閣塔年代久遠,工藝精巧,又經歷代修繕,對於研究明清以來教育發展觀念的演化變遷,具有重要的價值。
藝術價值
薛閣塔造型雄奇、挺拔俊美,是明清時期高超建築工藝水平和社會審美觀念的直觀反映。作為現在的為數不多的八角樓閣式磚塔,薛閣塔體量協調,結構嚴謹,塊面持重,渾然一體,歷經百年而巍然矗立,具有高度的牢固性。
歷史文化
縣誌記載
《亳州志》記載:清乾隆三十七年,亳州知州鄭交泰,察知自人清朝以來,亳州除吳楚奇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中過解元而外,幾乎沒有出現過一個進士,認為亳州文風不盛的原因與風水有關,倡議在城東南原明代考功薛蕙的家廟附近建造文峰塔.以振亳州文風。因資金有限,當時只完成五層。嘉慶十七年(1812),州紳何天衢捐資續建2層,成為現在的七級玲瓏寶塔。
傳說故事
傳說原來塔上的鐵葫蘆里有一顆寶珠,在夜間閃閃發光,亳州城外十多里處都能看見。抗日戰爭期間,日本鬼子占領了亳州,他們聽說塔頂有舍利子,就派人將舍利子偷走了。從此,再也看不到薛閣塔上舍利子的燦燦光華了。為了掩蓋他們偷寶的事實,日本人想用大炮把塔轟倒,後來遭到亳州人的強烈反抗,才沒有得逞。
文物保護
1998年5月4日,薛閣塔被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國務院將該塔作為曹氏家族墓群的附屬建築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年底,薛閣塔曾經進行了一次修葺。
2013年,亳州市市政府對薛閣塔保護修繕。
2016年12月,薛閣塔亮化工程正式完工。
2019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劃分薛閣塔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
旅遊信息
地址:薛閣塔位於亳州市譙城區薛家巷。
薛閣塔
門票:免費開放。
交通:乘亳州公交6路、新3路觀音山漢墓下車即可到達薛閣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