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閣

樓閣

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多層建築物。早期樓與閣有所區別,樓指重屋,多狹而修曲,在建築群中處於次要位置;閣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築,平面呈方形,兩層,有平坐,在建築群中居主要位置。後來樓與閣互通,無嚴格區分。樓閣多為木結構,構架形式有井傒式、重屋式、平坐式、通柱式等。佛教傳入中國後,大量修建的佛塔即為樓閣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樓閣
  • 外文名:pavilion
  • 構架形式:井傒式、重屋式、平坐式等
  • 解釋:泛指樓房。閣,架空的樓
  • 著名樓閣:岳陽樓、滕文閣等
基本含義,詞語概念,著名樓閣,岳陽樓,滕王閣,

基本含義

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多層建築物。樓與閣在早期是有區別的。樓是指重屋,閣是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築。閣一般平面近方形,兩層,有平坐,在建築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如佛寺中有以閣為主體的,獨樂寺觀音閣即為一例。樓則多狹而修曲,在建築組群中常居於次要位置,如佛寺中的藏經樓,王府中的後樓、廂樓等,處於建築組群的最後一列或左右廂位置。後世樓閣二字互通,無嚴格區分,不過在建築組群中給建築物命名仍有保持這種區分原則的。如清代皇家的幾處大戲園,主體舞台建築平面近方形的均稱閣,觀戲扮戲的狹長形重屋均稱樓。
樓閣-國畫譚翃晶作品樓閣-國畫譚翃晶作品
古代樓閣有多種建築形式和用途。城樓在戰國時期即已出現。漢代城樓已高達三層。闕樓、市樓、望樓等都是漢代套用較多的樓閣形式。漢代皇帝崇信神仙方術之說,認為建造高峻樓閣可以會仙人。武帝時建造的井幹樓高達“五十丈”。佛教傳入中國後,大量修建的佛塔建築也是一種樓閣。北魏洛陽永寧寺木塔,高“四十餘丈”,百里之外,即可遙見。建於遼代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高67.31米,仍是中國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築。歷史上有些用於庋藏的建築物也稱為閣,但不一定是高大的建築,如石渠閣天一閣(見藏書樓)等。可以登高望遠的風景遊覽建築往往也用樓閣為名,如黃鶴樓滕王閣等。
中國古代樓閣多為木結構,有多種構架形式。以方木相交疊壘成井欄形狀所構成的高樓,稱井幹式;將單層建築逐層重疊而構成整座建築的,稱重屋式。唐宋以來,在層間增設平台結構層,其內檐形成暗層和樓面,其外檐挑出成為挑台,這種形式宋代稱為平坐。各層上下柱之間不相通,構造交接方式較複雜。明清以來的樓閣構架,將各層木柱相續成為通長的柱材,與梁枋交搭成為整體框架,稱之為通柱式。此外,尚有其他變異的樓閣構架形式。

詞語概念

詞目:樓閣
拼音:lóu gé
引證解釋:
泛指樓房。閣,架空的樓。
後漢書·呂強傳》:“造起館舍,凡有萬數,樓閣連線,丹青素堊,雕刻之飾,不可單言。” 唐 白居易《長恨歌》:“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西遊記》第三六回:“幸得那壁廂有樓閣不遠,想必是庵觀寺院,我們都到那裡借宿一宵。”

著名樓閣

岳陽樓

1.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樓閣2-國畫譚翃晶作品樓閣2-國畫譚翃晶作品
2.岳陽樓是以東漢末年"魯肅閱軍樓"為基礎,一代代沿襲發展而來。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於軍事上。自唐朝始,岳陽樓便逐步成為歷代遊客和風流韻士遊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於世。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登覽勝境,憑欄抒懷,並記之於文,詠之於詩,形之於畫,工藝美術家亦多以岳陽樓為題材刻畫洞庭景物,使岳陽樓成為藝術創作中被反覆描摹、久寫不衰的一個主題。
3.現在的岳陽為1984年重修,沿襲了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時的形制。登岳陽樓可瀏覽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4.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它的建築藝術價值無與倫比。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2001年元月核准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長江黃金旅遊線上湖南境內的唯一景點,是岳陽市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和岳陽旅遊業的龍頭。

滕王閣

滕王閣在歷史上有幾處,其中最知名的是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登閣縱覽,春風秋月盡收眼底,近可見仿古商業街迂迴曲折,錯落有致,西側贛江、撫江浩浩匯流,遠處長天萬里,西山橫翠,南浦飛雲,長橋臥波,令人心曠神怡。
樓閣3-國畫譚翃晶作品樓閣3-國畫譚翃晶作品
始建於唐永徽四年(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李元嬰出生於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薰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明陳文燭《重修滕王閣記》)據史書記載,永徽三年(652年),李元嬰遷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後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為滕王,故閣以“滕王”一名冠之。
公元675年,王勃寫了《滕王閣序》後,這座樓閣則更是名傳千古了。歷時一千三百多年,歷代屢毀屢興達28次,1926年毀於兵災, 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毀。僅存一塊“滕王閣”青石匾。經過南昌市民的幾年努力,1989年重陽節,滕王閣終於重新矗立於贛江之濱。
今之的滕王閣乃仿宋建築。唐宋一脈相承,宋代建築是唐代建築的繼承和發展。宋代的樓閣建築極窈窕多姿,建築藝術造型達到極高成就。宋大觀二年(1108年),滕王閣因年久失修而塌毀,侍郎范坦重建,比唐閣範圍更為擴大,並在主閣的南北增建“壓江”、“挹翠”二亭,逐漸形成以閣為主體的建築群,華麗堂皇之形貌,宏偉壯觀之氣勢被譽為“歷代滕王閣之冠”。1942年,古建大師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據“天籟閣”舊藏宋畫繪製了八幅《重建滕王閣計畫草圖》。在第29次重建之時,建築師們以此作為依據,並參照宋代李明仲的《營造法式》(此書相當於現在的建築規範),設計了這座仿宋式的雄偉樓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