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蕭譫墓
- 位置:南京市棲霞鎮新合村甘家巷四隊
- 文物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蕭譫墓石刻位於南京市棲霞鎮新合村甘家巷四隊農田中。
蕭譫(478年一522年),字僧達,梁文帝蕭順之的第十一子,梁武帝蕭衍的異母弟。齊時官至西中郎外兵參軍。梁武帝兵入建康後,齊和帝封之為給事黃門傳郎、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加都督。
梁天監元年(502年),加封安西將軍、始興郡王。他在荊州任所,勵精為治,廣辟屯田,減省力役,頗有政聲。天監七年冬回京都建康,當地人依依不捨,作歌唱道:“始興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時復來哺乳我?”後歷官中書令、雍州刺史、益州刺史。荊州刺史。天監十八年,遷待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領軍將軍。普通三年(522年)十一月去世,時年45歲。梁武帝詔贈詩中、司徒、驃騎將軍,謚曰忠武。
蕭譫墓前現存石刻2種5件,其中石辟邪兩隻,東西相對,間距20米。西辟邪僅存後胯部,側立在農田中,長1.70米,高1.01米。東辟邪為雄獸,頭部已殘缺。身長3.78米,高2.92米,體圍4.14米。腹側雙翼,翼前部雕飾似浪花,後部為翎毛5根,身飾勾雲紋。長尾及地,4足,每足5爪。關於蕭譫墓東辟邪頭部殘缺,在當地農民中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蕭譫墓神道右邊(東側)大石獅子肚子下面有個小石獅子(小辟邪),以前大獅子經常會拖小孩子給小獅子吃和玩,後來人們就把它的頭打掉了。”
在東辟邪的腹下,確實有小辟邪,而且是兩隻。根據1997年10月18日有關專家的測量,一隻長l.25米,高 l.14米;另一隻長1.14米,高1.05米。這兩隻小辟邪造型與神道辟邪相似,面部眼、耳、口、鼻俱全,張口垂舌,腹側有翼,雙足前伸,抬頭挺胸。腹部與後腿之間未樓空,且與方形基座連為一體,整個雕刻簡樸有力。這兩隻小辟邪背部被人工鑿平,置於東辟邪的腹下,起著石墩的支撐作用。
關於小辟邪原來的位置和用途,從其基座是方形而不是圓形,可以斷定不是神道石柱柱頭之物。我們推測很有可能是作為墓葬中的鎮墓獸。1955年45月間,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曾在武進縣奔牛地區被毀的六朝墓中,發現兩個石質鎮墓獸-石辟邪,它們與南京、丹陽等地六朝陵墓石刻辟邪相似。其中一隻長27.3厘米,高23.4厘米;另一隻長30.3厘米,高23.7厘米。昂首張口,作蹲伏狀,有點風化殘蝕。這兩隻石質鎮墓獸與蕭譫墓東辟邪腹下的小辟邪造型相近,用途應無二致。
蕭譫墓現存石碑一通,龜趺座兩個。約立於梁朝普通三年(522年)十一月八日(《江蘇金石記》)。石碑為神道東側石碑,是南朝陵墓石碑中保存文字最多的一通石碑。本世紀20年代,南京古物保存所主任楊鹿鳴鑒於石碑前傾,為保存這份古老的文化遺產,曾親自督率石工修復。1955年,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將這塊石碑從水田中提升,並從青龍山購來石塊4個作為石座,再次對這塊石碑進行了維修加固。 1957年,建碑亭保護。碑高4.45米,寬1.60米,厚0.33米。龜躍座長1.46米,寬l.60米,高1.15米。碑首圓形,碑首中部有直徑0.10米的圓形穿孔,碑脊兩邊各飾相互交結的雙龍。碑額上書“梁故傳中司徒驃騎將軍始興忠武王之碑”17字,共5行,每行4宇,末行1字。雖是楷書,但帶有行書筆意,為歷代書家所矚目。碑陰列記人名。碑文楷書,共36行,每行86字,共3096字。碑文雖有脫落,但能夠辨認的尚有2800餘字。該碑為著名文人、東海徐勉(466年-535年)撰文,吳興貝義淵書寫,都元上石,丹陽房賢明刻字(《石刻考工錄》)。該碑碑文為楷書,梁啓超稱“南派代表,當推此碑”。
在該碑之西10.20米處的農田中,殘存有破損的龜趺座一個,與之相應;在該碑以北19.90米處,還存有破碎的龜趺座一個,說明原來可能還有石碑一對。
蕭譫(478年一522年),字僧達,梁文帝蕭順之的第十一子,梁武帝蕭衍的異母弟。齊時官至西中郎外兵參軍。梁武帝兵入建康後,齊和帝封之為給事黃門傳郎、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加都督。
梁天監元年(502年),加封安西將軍、始興郡王。他在荊州任所,勵精為治,廣辟屯田,減省力役,頗有政聲。天監七年冬回京都建康,當地人依依不捨,作歌唱道:“始興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時復來哺乳我?”後歷官中書令、雍州刺史、益州刺史。荊州刺史。天監十八年,遷待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領軍將軍。普通三年(522年)十一月去世,時年45歲。梁武帝詔贈詩中、司徒、驃騎將軍,謚曰忠武。
蕭譫墓前現存石刻2種5件,其中石辟邪兩隻,東西相對,間距20米。西辟邪僅存後胯部,側立在農田中,長1.70米,高1.01米。東辟邪為雄獸,頭部已殘缺。身長3.78米,高2.92米,體圍4.14米。腹側雙翼,翼前部雕飾似浪花,後部為翎毛5根,身飾勾雲紋。長尾及地,4足,每足5爪。關於蕭譫墓東辟邪頭部殘缺,在當地農民中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蕭譫墓神道右邊(東側)大石獅子肚子下面有個小石獅子(小辟邪),以前大獅子經常會拖小孩子給小獅子吃和玩,後來人們就把它的頭打掉了。”
在東辟邪的腹下,確實有小辟邪,而且是兩隻。根據1997年10月18日有關專家的測量,一隻長l.25米,高 l.14米;另一隻長1.14米,高1.05米。這兩隻小辟邪造型與神道辟邪相似,面部眼、耳、口、鼻俱全,張口垂舌,腹側有翼,雙足前伸,抬頭挺胸。腹部與後腿之間未樓空,且與方形基座連為一體,整個雕刻簡樸有力。這兩隻小辟邪背部被人工鑿平,置於東辟邪的腹下,起著石墩的支撐作用。
關於小辟邪原來的位置和用途,從其基座是方形而不是圓形,可以斷定不是神道石柱柱頭之物。我們推測很有可能是作為墓葬中的鎮墓獸。1955年45月間,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曾在武進縣奔牛地區被毀的六朝墓中,發現兩個石質鎮墓獸-石辟邪,它們與南京、丹陽等地六朝陵墓石刻辟邪相似。其中一隻長27.3厘米,高23.4厘米;另一隻長30.3厘米,高23.7厘米。昂首張口,作蹲伏狀,有點風化殘蝕。這兩隻石質鎮墓獸與蕭譫墓東辟邪腹下的小辟邪造型相近,用途應無二致。
蕭譫墓現存石碑一通,龜趺座兩個。約立於梁朝普通三年(522年)十一月八日(《江蘇金石記》)。石碑為神道東側石碑,是南朝陵墓石碑中保存文字最多的一通石碑。本世紀20年代,南京古物保存所主任楊鹿鳴鑒於石碑前傾,為保存這份古老的文化遺產,曾親自督率石工修復。1955年,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將這塊石碑從水田中提升,並從青龍山購來石塊4個作為石座,再次對這塊石碑進行了維修加固。 1957年,建碑亭保護。碑高4.45米,寬1.60米,厚0.33米。龜躍座長1.46米,寬l.60米,高1.15米。碑首圓形,碑首中部有直徑0.10米的圓形穿孔,碑脊兩邊各飾相互交結的雙龍。碑額上書“梁故傳中司徒驃騎將軍始興忠武王之碑”17字,共5行,每行4宇,末行1字。雖是楷書,但帶有行書筆意,為歷代書家所矚目。碑陰列記人名。碑文楷書,共36行,每行86字,共3096字。碑文雖有脫落,但能夠辨認的尚有2800餘字。該碑為著名文人、東海徐勉(466年-535年)撰文,吳興貝義淵書寫,都元上石,丹陽房賢明刻字(《石刻考工錄》)。該碑碑文為楷書,梁啓超稱“南派代表,當推此碑”。
在該碑之西10.20米處的農田中,殘存有破損的龜趺座一個,與之相應;在該碑以北19.90米處,還存有破碎的龜趺座一個,說明原來可能還有石碑一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