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簡介,分類地位,種屬分布,價值,
形態特徵
體中等大,長圓筒形,黑色、灰色,某些種類鞘翅上有黃褐色橫紋,體表被毛。頭大,下口式,後頭急縊如頸,口器發達,觸角11節,絲狀或念珠狀。前胸一般狹於鞘翅基部。前足基節窩開式,前足中足基節大形,左右相接觸,後足基節橫形,爪裂為2叉狀。鞘翅較柔軟,兩翅在端部分離,不合攏。復變態,幼蟲寄生於蝗蟲卵或蜂巢內。成蟲植食性,為害豆類、瓜類、馬鈴薯等作物。如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豆白條蕪菁 (Epicauta gorhami mars.)等。本科成蟲血液中含芫菁素,是一種發泡劑,並有利尿作用。當被捕捉時,這種毒液能從足上分泌出來,因此採集時要小心。本科已知種類2300種以上,常見屬有:斑蝥屬(Mylabris)豆芫菁屬(Epicauta)、芫菁屬(Lytt)地膽屬(Meloe)。
生活習性
芫菁科幼蟲一般寄生於蜂巢,或食蝗卵,成蟲為害豆科植物及雜草。遇驚嚇時常從腿乘符閥節分泌黃色液體,此液中含有強烈之斑蝥素(cantharidin),能侵蝕皮膚,使之變紅,形成水泡,有令人不快之劇臭,自古把此蟲乾燥研磨,作為藥用(發泡劑及利尿肯民設懂劑)。
中國藥用種類主要為眼斑芫菁(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及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兩種,俗有斑蝥等名。分布較廣,成蟲食大豆葉及花生頗烈。日本醫用種類為芫菁Epicauta gorhami Marseul。歐洲用者為西班牙綠芫菁Lytta vesicatoria Fischer-Waldheim(即Spanish fly)。據研究以毛角豆芫菁Epicauta hirticornis Haag-Rutenberg含斑蝥素最多。
芫菁科昆蟲具復變態。以豆芫菁為例:成蟲產卵於土中,幼蟲共6齡,第1齡幼蟲蛃型,行動活潑,稱為三爪蚴,在土中尋食蝗蟲卵塊或其他蟲卵;第2齡幼蟲步甲型;第3、4齡幼蟲均為蠐螬型;第5齡幼蟲為象甲型,系越冬蟲態,不食不動,呈休眠狀態,通稱假蛹;第6齡幼蟲又呈蠐螬型,最後化蛹。
寄生性的灶跨戒種類(如短翅芫菁屬和歧翅櫛芫菁屬)的三爪蚴,直接附於寄主蜂類的體上,進入蜂巢內,以寄主的卵或蜂蜜為食,經過復變態發育為成蟲,離開蜂巢。
簡介
芫菁科昆蟲體中型。體壁柔軟。體色多灰暗,少數種類有鮮艷的光澤。頭大而能活動,下口式。觸角11節,線狀或鋸齒狀,有的種類雄蟲觸角呈櫛齒狀。前胸比鞘翅基部窄。鞘翅長於腹部,其左右翅末端分離,亦有短翅型;翅的質地柔軟。足細長,跗節為5-5-4式,爪縱裂為2。
屬復變態種類,成蟲產卵於土中,幼蟲共6齡。第1齡幼蟲具有發達的胸足,稱為三爪幼蟲,能在十中搜尋蝗卵,寄生於卵腳旬趨袋中取食卵粒;第2-4齡變成行動緩慢、胸足不發達的蠐螬型幼蟲;第5齡為擬蛹;第6齡又為蠐螬型幼蟲。有的種類寄生在蜂巢內,取食蜂類幼蟲。成蟲植食性,主要為害豆類、馬鈴薯、花生、甜菜等作物。本科昆蟲有些種類體液中含有“斑蝥素”,人藥用於利尿和作發泡劑。該科本志記述1亞科4屬13種。
分類地位
芫菁科yuán jīng (Meloidae)是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有顎亞門(Mandibulata)、昆蟲綱(Insecta)、有翅亞綱(Pterygota)、鞘翅目(Coleoptera)、多食亞目(Polyphaga)、擬步甲總科(Tenebrionoidea)的一科。
種屬分布
世界約2300種,廣布於世界各地。中國已記錄130餘種,包括古北界和東洋界的種類。該科一般分為兩個亞科:芫菁亞科(Lyttinae)和櫛芫菁亞科(Nemognathinae)。芫菁亞科在中國常見的屬有斑芫菁屬、豆芫菁屬、綠芫菁屬和短翅芫菁屬;櫛芫菁亞科常見的屬有柔櫛芫菁屬(Apalus)和帶櫛芫菁屬(Zonitis)等。
價值
該科種類經濟價值比較複雜,既有益又有害。成蟲為植食性,很多種類是農牧業的重要害蟲,主要為害豆類、黃麻、馬鈴薯、花生、甜菜等作物以及牧草、苜蓿等,有的種類還為害藥用植物如黃芪、甘草等。《本草綱目》所載的“葛上亭長”即指豆芫菁屬的豆芫菁或同屬的其他種類;歐洲用來提取芫菁素的種類主要是綠芫菁屬的西班牙綠芫菁。
幼蟲為捕食性或寄生性。捕食性記舉重的如芫菁亞科的斑芫菁屬和豆芫菁屬,幼蟲取食蝗卵,對於抑制蝗阿影熱擊應料蟲的發生起著有益的作用。寄生性的如芫菁科的短翅芫菁屬、櫛芫菁亞科的歧翅櫛芫菁屬等,幼蟲寄生於花蜂或蜜蜂的蜂巢內,對養蜂業有害,對植物的授粉亦不利。
芫菁科昆蟲體內斑蝥素的氣相色譜法測定,分別採用酸水解法和直接浸提法處理不同種芫菁樣品、短翅豆芫菁Epicauta aptera Kaszab的卵和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的不同蟲體部位,後用氣相色譜儀測定斑蝥素含量,結果表明:用酸水解法處理後的芫菁體內斑蝥素含量較之用直接浸提法處理後有顯著提高,增高幅度在1~9倍之間,其中以豆芫菁屬Epicauta昆蟲的增高幅度最大,一般在7倍以上,而斑芫菁屬Mylabris的斑蝥素含量增幅不高,芫菁卵中斑蝥素含量變化不顯著,斑蝥素主要富集於大斑芫菁的腹部。
分類地位
芫菁科yuán jīng (Meloidae)是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有顎亞門(Mandibulata)、昆蟲綱(Insecta)、有翅亞綱(Pterygota)、鞘翅目(Coleoptera)、多食亞目(Polyphaga)、擬步甲總科(Tenebrionoidea)的一科。
種屬分布
世界約2300種,廣布於世界各地。中國已記錄130餘種,包括古北界和東洋界的種類。該科一般分為兩個亞科:芫菁亞科(Lyttinae)和櫛芫菁亞科(Nemognathinae)。芫菁亞科在中國常見的屬有斑芫菁屬、豆芫菁屬、綠芫菁屬和短翅芫菁屬;櫛芫菁亞科常見的屬有柔櫛芫菁屬(Apalus)和帶櫛芫菁屬(Zonitis)等。
價值
該科種類經濟價值比較複雜,既有益又有害。成蟲為植食性,很多種類是農牧業的重要害蟲,主要為害豆類、黃麻、馬鈴薯、花生、甜菜等作物以及牧草、苜蓿等,有的種類還為害藥用植物如黃芪、甘草等。《本草綱目》所載的“葛上亭長”即指豆芫菁屬的豆芫菁或同屬的其他種類;歐洲用來提取芫菁素的種類主要是綠芫菁屬的西班牙綠芫菁。
幼蟲為捕食性或寄生性。捕食性的如芫菁亞科的斑芫菁屬和豆芫菁屬,幼蟲取食蝗卵,對於抑制蝗蟲的發生起著有益的作用。寄生性的如芫菁科的短翅芫菁屬、櫛芫菁亞科的歧翅櫛芫菁屬等,幼蟲寄生於花蜂或蜜蜂的蜂巢內,對養蜂業有害,對植物的授粉亦不利。
芫菁科昆蟲體內斑蝥素的氣相色譜法測定,分別採用酸水解法和直接浸提法處理不同種芫菁樣品、短翅豆芫菁Epicauta aptera Kaszab的卵和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的不同蟲體部位,後用氣相色譜儀測定斑蝥素含量,結果表明:用酸水解法處理後的芫菁體內斑蝥素含量較之用直接浸提法處理後有顯著提高,增高幅度在1~9倍之間,其中以豆芫菁屬Epicauta昆蟲的增高幅度最大,一般在7倍以上,而斑芫菁屬Mylabris的斑蝥素含量增幅不高,芫菁卵中斑蝥素含量變化不顯著,斑蝥素主要富集於大斑芫菁的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