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天主堂

蕪湖天主堂

蕪湖天主堂,位於安徽省蕪湖市鏡湖區吉和街28號鶴兒山,由大教堂、神父樓、主教公署舊址、聖母院舊址、修士樓舊址5幢建築構成,總面積為14830平方米。

蕪湖天主堂從設計到施工,技藝考究,是近代西洋宗教建築在蕪湖的成功範例。該教堂延續了建築文化之脈絡,在設計中採用了中西建築文化共存手法,講使用了“磚木混合”方式,是古今建築過渡時期之產物。

2013年3月5月,蕪湖天主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蕪湖天主堂
  • 地理位置:安徽省蕪湖市鏡湖區吉和街28號鶴兒山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1737-5-130
  • 批准單位: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布局,結構,特點,主要建築,神父樓,主教樓,聖母院,縱覽修士樓,保護措施,參觀指引,地理位置,交通指引,

歷史沿革

蕪湖天主堂始建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6月。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5月,蕪湖天主堂在“蕪湖教案”中被燒毀。清政府賠款十二萬三千多兩白銀在原址重建。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6月,新教堂竣工。同年8月,天主教成立蕪湖總鐸區,包括太平府、和州、廬州、滁州等地。
民國元年(1912年),建成縱覽修士樓。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建成主教樓和聖母院。

建築布局

結構

教堂為歐洲中世紀哥德式建築風格,磚、木、石混合結構,平面呈“十”字形。坐東朝西,南北對稱布局,建築面積為2042.62平方米。教堂分成三部分一是鐘樓。居於前向,南北對稱,面闊三間,通高27.77米。主體為穹窿頂,以基座式建構收頂,飾有十字架。二是大廳。通體採用混凝土和花崗岩石結構,耐久堅固。大廳之明間採用跨度較大的穹窿頂,兩側用木質人字架支撐屋頂,形成層次豐富、跳躍活潑的屋頂剖面組合。第三部分是祭台。祭台分主次三座,中間一座是耶穌養父聖約瑟的祭壇,左為聖母瑪麗亞的祭壇,右是聖子耶穌的祭壇。
蕪湖天主堂
蕪湖天主堂

特點

蕪湖天主堂5幢建築,從設計到施工,技藝十分考究,是近代西洋宗教建築在蕪湖的範例。該教堂在長江中下游乃至全國都有教高的知名度。該教堂延續了建築文化之脈絡,在設計中採用了中西建築文化共存手法,使用了“磚木混合”方式,是古今建築過渡時期之產物。

主要建築

神父樓

大教堂南側有一座四層高的神父樓,建於20世紀初,為天主堂的附屬建築。神父樓每層都有寬闊的內走廊,南北兩面有很多房間,陳設簡單整潔。神父樓前原設有廣場兼足球場,樓後山上原建有涼亭。每年夏季,各縣、鎮的神父都來蕪湖歇夏。他們在鶴兒山下挖了地窖,每到冬天,收集冰雪藏於地窖,夏天就變成了冰室,還在鶴兒山上飼養乳牛,以供應牛奶。
蕪湖天主堂
教堂內部

主教樓

天主教主教公署,亦稱主教樓,位於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院內。四坡屋頂,鋪蓋機制紅瓦,木質“人”字形屋架,兩層外廊式建築,底部有架空層,建築面積為1611.9平方米。東側是以立柱支撐的外廊,柱上端的橫樑略呈弧形,柱與柱之間安裝欄桿。

聖母院

聖母院舊址位於主教公署西側,坐南朝北。該院由西班牙人設計監造,是蕪湖市今存規模較大的教會建築之一。平面類似“工”字橫擺式樣。券廊式建築,體量較大,包括架空層共有四層。該院占地面積為1054平方米,建築面積為4217.36平方米,以中樓為軸線,東西對稱。中樓南向外凸,有如天平之撐桿。這裡曾經是教會的育嬰堂,當年震驚中外的“蕪湖教案”就是從這裡發端的。大樓的架空層是當年教會收養嬰兒的地方,通風采光條件都不理想,不利於嬰兒保育,嬰兒被收養後,父母想領回,也不被允許,因而激起民憤,以致釀成風潮。

縱覽修士樓

縱覽修士樓舊址為安徽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鏡湖區大官山山頂,現為海軍部隊辦公用房。該樓是天主教外國修士的宿舍及學習中文場所。這裡地勢高敞,視野開闊。該樓東西對稱朝向,東北角挑築亭式建構,包括架空層在內共三層,占地面積為619.7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859平方米。平面長方規整。東、西、北三向設外廊,西南角和西北角有樓梯登樓。主體梁架為木結構,紅磚砌築牆體,雙坡屋面鋪蓋瓦楞式鐵皮。修士樓內部裝修簡潔明朗,沒有過多修飾。其外觀為西式風格,內部為中式風格,是中西建築技藝的結合。

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月,蕪湖天主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觀指引

地理位置

蕪湖天主堂位於安徽省蕪湖市鏡湖區吉和街28號鶴兒山。
天主教堂

交通指引

蕪湖市內乘坐公車2路、 13路、 18路、 22路、 27路、 36路、 37路、 41路、 46路、 48路、 115路、 503路、 K503路、 游3路公車天主教堂站下車步行前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