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縣天主堂又別稱玫瑰教堂始建於清光緒末年(1908年),至民國1年(1912年)建成。解放前,教堂屬蕪湖教區西班牙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陵縣天主堂
- 地點:南陵縣
- 建造時間:清光緒末年(1908年)
- 教徒:三千多人
- 創建人:西班牙人,蒲魯紫衣大主教
背景,教堂情況,
背景
蒲魯紫衣大主教管轄,為最後一任,堂址在老城關幼稚園巷內。巷內路東為“聖母院”,內有二層樓房一幢,坐北朝南,占地約一百二十平方米,共十大間;樓下東西各有一座廂房共六間,跟樓房毗連,內有馬廄、柴草間、廚房、洗澡間和洗衣室等,院內整個建築成“匚”字形,“匚”字形中央是一個大庭院。院中栽有棗、柿、梨、杏、桃等果樹及牡丹、玫瑰等各種花草,每逢金秋,果實纍纍,鳥語花香,景色宜人。“聖母院”外築有三米多高的圍牆,與外界隔絕。院內常年住有修女二、三人,管理院內事務,並領導女教徒誦經祈禱。他們還雇有女工一、二人擔任日常烹飪、清掃、洗衣等雜事。“聖母院”的黑漆大門經常緊閉著,出入院裡的人,大抵是女的,一般男性非特殊事故,不得入內。
“聖母院”對面為天主堂本部,四周高牆環繞,內有神父樓一座,聖堂一座。聖堂可容納四五百人參加教會活動。院中有水井、花圃、操場、鐘樓、礱坊、馬廄等建築設施。
天主堂的附屬事業有學校和診所。民國35年創辦私立啟明完小,課程設定按當時教育部門的規定,不設宗教課程。學校的師資水平、教學設備及教學質量比較突出,直至1952年停辦,改為幼稚園;診所是在民國34年開辦的,主治醫師是毛羽振。學校和診所的創辦人是當時南陵縣天主堂西班牙籍傳教士郎士明。
教堂情況
南陵天主堂教徒有三千多人,大部分是城關及郊區的農民、商人等,其餘均分布在各鎮及鄉村。弋江鎮、仙酒坊、晏公殿和丫山等地都設有天主堂分公所。這些分公所都委託專人負責看管。南陵天主堂神父一年幾度到各分公所視導並舉行彌撒。
南陵天主堂有田三十多畝,大部分在晏公殿,其餘在分界山和袁村店,佃戶大都是教徒。天主堂還有臨街店面房屋一片,靠巷邊有一排平房,總計二十間出租。
南陵天主堂常年宗教活動一是每星期日(主日)的例行活動,二是節日活動。
例行活動,教徒須到教堂舉行集體禮拜(彌撒)、懺悔(教徒稱辦神功)、聽神父布道(教徒稱講道理),看彌撒、領聖餐(教徒稱領聖體)禮畢,男女信徒集體與神父會晤,然後告別,各自回家。
節日活動,一年兩次。一次是復活節,約在四月間;另一次是聖誕節,節日期間禮堂里布置得五光十色,富麗堂皇,就連大門及庭院也都懸燈結彩,光輝奪目。聖誕節之夜,禮堂里還布有假山、馬棚(象徵聖嬰降臨人間),聖誕樹上燈花朵朵。聖誕老人點綴在假山上,宗教色彩極為濃厚。全縣信徒(包括鄉鎮農村),必須前來參加節日活動。活動內容與每星期日舉行的儀式相似。
南陵縣天主堂歷年傳教士一覽表
姓 名 | 性別 | 籍貫 | 簡 歷 | 任職時間 |
米神父 | 男 | 法國人 | 巴黎神哲學學院畢業、年近八十因年邁調離 | 民國18—20年 |
康思誠 | 男 | 上海人 | 留學法、英、意等國並在國外取得多種學位 | 民國21—25年 |
羅弟甲 | 男 | 西班牙人 | 馬德里神哲學院畢業 | 民國26—31年 |
張風藻 | 男 | 宣城人 | 上海徐家匯神哲學院畢業 | 民國32—34年 |
郎士明 | 男 | 西班牙人 | 馬德里神學院畢業 | 民國34—42年 |
解放後,黨和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深得教徒的積極擁護,但南陵縣天主教堂外國傳教士郎士明以保護宗教信仰為藉口,抵制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宗教政策,利用“聖母會”不準教徒中青少年學生參加共青團、少先隊。1953年初冬,外國傳教士郎士明被驅逐出境。
1967年秋,南陵天主教徒在人民政府領導下開展了“自治、自傳、自養”的三自革新運動,成立了“南陵縣天主教愛國會”,廣大教徒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