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興泉(1937.7—2005.11),男,漢族,籍貫江蘇武進,1962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放射性地質與勘探專業,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研究員級)。曾任核工業華東地勘局二六一大隊總工程師,核工業二七0研究所所長。畢生從事鈾礦地質勘查和研究工作,為江西相山鈾礦田的突破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89年榮獲我國首屆最高層次的地質科學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蔣興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武進
- 出生日期:1937年7月
- 逝世日期:2005年11月
- 畢業院校:北京地質學院放射性地質與勘探專業
- 職業:鈾礦地質專家
個人簡介,發表著作,獎勵表彰,
個人簡介
蔣興泉(1937.7—2005.11),男,漢族,籍貫江蘇武進,1962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放射性地質與勘探專業,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研究員級)。畢生從事鈾礦地質勘查和研究工作,為我國最大的火山岩型鈾礦田—相山鈾礦田的突破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89年榮獲我國首屆最高層次的地質科學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曾任核工業華東地勘局二六一大隊一工區技術員,地質科技術員、工程師、地質組長、管理組組長,大隊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核工業二七0研究所所長等。中國核學會鈾礦地質學會理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負責相山鈾礦田紅衛礦床勘探,提出了相山北部盲岩體、盲構造、盲礦體“三盲”找礦模式。七八十年代提出“近、頻、多、變、中”,即靠近岩漿、熱液通道和復活型切基底斷裂地段,多期次構造、岩漿、熱液活動頻繁地段,多種岩層、多種岩性界面發育的地段,控礦構造、次火山岩體和火山岩層界面變異地段,禁止蓋層剝蝕適中和火山岩層厚度適中的地段等五項相山火山盆地鈾礦找礦標誌。九十年代以後,主持完成了“相山火山岩型富大鈾礦找礦模式及攻深方法技術研究”項目,提出了“火山岩岩性—岩相—構造”和“鈾源—水源—熱源”一體化新思路,並用於找礦預測。負責實施了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項目—“江西省樂安縣山南鈾礦接替資源勘查”,相山山南礦區深部及外圍找礦取得了新突破。是《鈾礦地質勘查規範》(DZ/T0199-2002) 和《華東鈾礦地質志》的主要編寫成員。
發表著作
發表論文8篇,參與出版專著一部,編制各類重要地質報告十餘份。
獎勵表彰
1989年,第一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
2020年12月11月,中國鈾業有限公司在京召開紀念核地礦創建65周年座談會,入選“中國鈾業功勳人物”。
獲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一項,中核集團科技二等獎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