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牧良

蔣牧良

蔣牧良(1901—1973),原名希仲,中國作家;湖南漣源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國民黨國民革命軍第三十軍秘書,湖南《中國晨報》、《國民日報》副刊主編,香港《小說》月刊編委。建國後,歷任第四野戰軍政治部創作員,總政治部文化部助理員,湖南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二屆湖南分會主席;著有短篇小說集《銻砂》、《夜工》,中篇小說《旱》,報告文學、小說集《鐵流在西線》;“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3年2月23日病逝,終年72歲。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人物作品,

人物生平

蔣牧良,湖南省湘鄉縣(今漣源市)人,1901年5月4日出生在湘鄉縣楊家灘橋頭蔣家沖。家境貧寒,4歲喪父,5歲發蒙,讀了7年私塾。12歲入縣城求實學校讀書。1916年布店倒閉,輟學到新化縣一個礦山當小職員。他仍想讀書,於是攢了幾個錢,又重新回到學校。
1922年中學畢業。1923年考入長沙雅禮大學預科,後又轉入武昌高等師範旁聽。
1925年投軍。參加了北伐戰爭。在舊軍隊幹了5年,當了營部軍需。他感到這樣混下去沒有出路,於1930年春離開了部隊,考上南京訓練總監部司書。1932年到南京衛戍司令部當收發員。不久又調至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第三廳副宮室當司書,恰好與同鄉張天翼共事。此時,張天翼已是有名的作家,張得知他對文學非常喜愛,便鼓勵他拿起筆來。於是,他開始了創作生涯。
同年11月,他的處女作《高定祥》在當時最大文學刊物之一《現代》上發表,獲得讀者好評,被認為是繼茅盾《春蠶》發表後的又一篇反映農村生活的力作,受到魯迅的關注。從此,他積極投入寫作,僅一年多時間,就發表了20多短篇小說和一部中篇小說。同時還發表了大量的散文。
在魯迅和一批青年作家的影響下,他思想日益進步,積極參加左翼文化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後,與張天翼等從上海回到湖南,投身長沙文化界抗日救亡活動。
1938年4月,由譚丕模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他根據黨組織的安排,曾到國民黨西北軍孫仲連部第三十一師做過統戰工作。行動被發覺後,回到家鄉。雖然與黨組織失去聯繫,但仍以筆當槍,宣傳抗日救國。因此被日本人通緝,其作品亦遭查禁。1944年赴湘西,參與《中國晨報》的籌辦並開始新聞編輯工作,先後擔任《中國晨報》、《中央日報》(湖南版)和《國民日報》副刊主編。
1947年春,他輾轉上海、香港,終於與黨組織取得聯繫,並於同年8月重新入黨。從此,他更加積極為黨工作,協助周而復編輯《北方文叢》,參加茅盾主編的《小說》編委會。同時,他還抓緊進行寫作,發表了《老秀才》等小說,成為他創作上的又一個豐收期。
1949年春以新華通訊社特派記者身份,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轉戰鄂、湘、桂,撰有《殲滅自匪解放廣西》等一批反映解放軍輝煌戰果的通訊報導,受到四野政治部的表彰。
新中國建立後,歷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文化部創作員、《解放軍文藝叢書》編輯部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58年當選為湖南文聯副主席和作協湖南分會主席,為繁榮家鄉的文學創作做了大量工作。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不公正待遇,黨籍也被停止了。在逆境中,他堅信自己一生清白,曾在給老友張天翼的信中說:"一旦得到工作的機會,我就要拚命乾,一年乾三四年的工作來補償過去。"
1973年2月,他恢復了黨籍,並任省文化組副組長,但恢復工作僅7天,他就一病不起——1973年2月23日病逝,終年72歲。
蔣牧良創作態度嚴謹認真,曾對親屬說:"作品不是商品,為了稿費亂髮東西(文章)是最壞的作風。"

人物作品

砂(短篇小說集)1936,文生
旱(中篇小說)1936,良友
夜工(短篇小說集)1937,文生
強行軍(短篇小說集)1937,開明
十年(短篇小說集)1945,長沙求知書店
高爾基(散文)1949,三聯
餘外婆(短篇小說集)1949,上海學習出版社
鐵流在西線(小說、通訊集)1950,上雜;增訂本,1960,湖南人民出版社
殲滅白匪解放廣西(通訊)與人合集,1950,中南新化書店
老秀才(短篇小說集)1951,香港求實出版社
蔣牧良小說選1983,湖南人民出版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