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鐵鷹,1954年出生,江蘇淮安市人。1982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91、2002、2010年先後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山東大學文學院、華東師範大學文學院訪學。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化、中國古代小說和《西遊記》研究,現任淮陰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二級)、《西遊記》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學術兼職有:國家一級學會中國西遊記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淮安西遊記博覽館名譽館長。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學術兼職,
人物經歷
已發表學術論文七十多篇,出版《西遊記的誕生》(中華書局2007年)、《西遊記的前世今生》(新華出版社2008年)、《西遊記資料彙編》(中華書局2010年)、《分體中國小說史論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專編著近十部,其中《西遊記的前世今生》被央視科教頻道“子午書簡”欄目和央廣“從文化開始”欄目等廣為介紹,2012獲教育部第六屆優秀社科成果獎(視同二等)。2013年完成新著《淮安有部西遊記》,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在新資料的基礎上,系統介紹了吳承恩的生平及其與《西遊記》的關係。即將出版《吳承恩集(箋校)》、《吳承恩年譜》、《吳承恩傳》。
2006年“西遊記的誕生——關於成書的新說新證”課題獲得江蘇省社科基金資助;2011年 “吳承恩年譜編訂與詩文集整理”課題獲得教育部人社基金資助;
2012年《吳承恩集輯校箋注》項目獲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基金資助;2012年課題“《西遊記》成書的田野考察與成書史研究”獲國家社科基金資助。
2009年曾應邀赴台灣東吳大學等講學,2013年應邀赴日本京都大學、東京大學作學術訪問。
2012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課題“《西遊記》成書的田野考察與成書史研究”,是一個具有較強學術創新性的項目。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發展經歷過一個以“世代積累,個人寫定”為創作模式的階段,並誕生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封神演義》等一批重要作品。這種模式下的作品,有漫長的成書過程,經歷過多種文化的衝突與平衡,浸潤有不同時代的政治社會信息,因此形成了特殊的價值。近幾十年來,相關研究受到重視,形成了一個專門的學術分支,通常被稱為“成書研究”,比較系統的則稱為“成書史研究”。但由於這一領域的研究對原始資料有高度的依賴性,因此至今尚沒有形成真正在“史”的層面上完成的系統成果,勘稱第一次嘗試。
這個項目的前期研究開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即以開始,起步則是藉助於敦煌學的研究成果和近幾十年來新出現的若干與《西遊記》成書有關的文獻和實物資料,如敦煌壁畫、藏文《羅摩衍那》、隊戲《唐僧西天取經》等等,1988年曾赴西北考察敦煌、車師等考察玄奘取經古道和沿途壁畫;在零星的線索中,追尋並糾正了一個由王國維引導形成的影響至深的誤說——《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誕生於南宋,是說經話本,並由此打開思路,提出:
① 最早的系統取經故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並非如現行文學史所描述的那樣誕生於南宋臨安,也非說話人的底本,而是晚唐五代時西北地區佛教寺院裡俗講的教材。在西北地區有一個與唐代玄奘西行及佛教文化、西域文化直接相關的原生取經故事源,《西遊記》成書史的起點應該是玄奘本人和他引領的文化交流,背景是佛教的擴張和教派演變。
② 取經故事在由西北向內地浸潤的過程中,曾得到過北方民間祭祀的孵育。宋金期間,山西賽神隊戲中出現的《唐僧西天取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基於多元文化尤其是民間文化故事膨脹。
③佛教文化背景下的取經故事在演化進程中,受到了本土道教文化的浸潤侵襲,元末明初的《西遊記雜劇》是取經故事的一次革命性變化,是道教文化在故事中分庭抗禮的標誌,其最重要的貢獻是使得取經故事從文化本質到故事形態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④當取經故事逐步被道教金丹理論的詮釋主導時,吳承恩完成了百回本《西遊記》的寫定,使《西遊記》回歸到藉助歷史映照社會的文學範疇,這既是取經故事的定型,更是儒學對《西遊記》的挽救。定型的《西遊記》對三教都有包容,是長期以來宗教文化鬥爭、滲透、平衡的結果。但其本質的文化精神來自儒學,從儒學的觀點看,《西遊記》有豐富的現實社會意義。
學術兼職
(中國)《西遊記》文化研究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