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敬則

蔡敬則

蔡敬則(151~222),字文莊,生於東漢元嘉元年辛卯(見《上望蔡氏譜》),卒於三國,吳黃武 元年壬寅(見《舊縣誌,賜謚之年》)。系瑞安人,建羅陽縣之前已是本地土著。歷經東漢桓 帝、靈帝、少帝,獻帝及三國東吳等朝生活時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蔡敬則
  • 別名:文莊
  • 出生日期:151
  • 逝世日期:222
人物介紹,人物生平,搏虎祠,忠義廟,蔡敬則行祠,蔡敬則和忠義廟,歷史評價,關於忠義廟,關於蔡敬則,

人物介紹

人物生平

敬則少時,資質特異,賢能出眾,精通經 義,負有氣節,名聞於鄉閭,漢靈帝光和中(約公元181年)會稽郡太守根據漢朝“察舉”之 制,選拔官吏,來舉士推薦他為“孝廉”。授官南陽令(河南省南陽市),不久棄官歸故里。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壬申秋,瑞安先遇大旱,敬則率眾,引集雲山馬岙潭之水抗旱。繼之 又遭大水之災,率民奮力抗洪,然而浚河渠,興水利,以防水患。當瘟疫流行時,以藥為民 治病。災年饑荒之時開倉放糧,賑濟百姓渡過難關。
東流建安中,約十二年丁亥(207),福建東平(今建甌)發生“閩越寇亂”流民造反,抄掠財 物。敬則奉命朝廷,協同各部,率義兵前往平叛,大會東平之戰,寇遁亂平,民賴為安。因 戰功卓著,朝廷授官蔡敬則為會稽部東部都尉,鎮守永寧〖ZW(〗都尉:郡之武職,輔佐郡 守,掌一郡軍事之長官,永寧縣其管轄區就是今溫州地區之範圍,包括永、樂 、瑞、平、泰、文、洞、蒼各市縣。〖ZW)〗,並創立“都尉衙署”於邵公嶼(原瑞安縣治所 舊址)。他在都尉任內,治軍號令明肅,境內百姓安居,為避亂離散逃往他鄉難民,陸續回 鄉務農,使今增加當地人口及賦稅,治績顯著,朝廷以功論賞,晉爵敬則為“安鄉侯”。

搏虎祠

東漢末年,時局動盪,有三國鼎足分治之勢,江東盡為東吳屬地。敬則又便棄職縱兵,解甲 歸農於故里。當時集雲山之麓,時有暴虎出沒甚至白晝傷人,敬則牒投有引,親率兵丁捕殺 虎患,為民除害。百姓曾在北湖周岙公墓旁建有“搏虎祠”來紀念他。蔡公敬則一生惠愛鄉 里, 為國為民做了許多有益之事,人民稱之。公約卒於吳黃武元年(222),吳大帝孫權賜謚 為“忠義”,不久又加封為“輔正王”,墓葬在周岙。歷朝官民皆瞻祭祀之,明代里人李維 樾撰有《祭安鄉侯》一文而吊之,額定每歲朔月望日,奉祀致祭。舊時清朝有迎社神抬蔡 忠義出巡之俗。

忠義廟

為紀念蔡公敬則豐功偉績,官府及民間,將蔡公則列為當地名宦鄉賢,入祠奉祀。忠義廟 歷史悠久,由原邵公嶼都尉署改建而成。晉太守元年(323),安固縣署從北湖魯岙遷至邵公 嶼時,又以原都尉署變作縣署治所。署東側有蔡公私第改建為“忠義廟”。至明弘治元年(1 488)縣令高賓,以忠義廟逼近治所為由,再將廟宇遷至崇福院廢址(今安陽一中)復建,明 書法家太常卿周令撰《忠義廟記》。周令字異之,幼工柳楷書法,瑞安人。正德癸酉(151 3)廟又重建,書額曰“忠義”。明撫州同知黃思親撰有《忠義廟記》。黃思親字伯孝,“以 文第一”著稱,瑞安人。至清順治戊子(1648)寇亂廟毀,康熙乙丑(1685)又重建。嘉慶丁卯 (1807)再重建,瑞安知縣趙睿馨撰《忠義廟紀略》,縣訓導黃徵撰有《忠義廟紀》。黃徵, 為候選知縣,姚江人。鹹豐乙卯(1855)翰林侍讀學士,廣西學政,里人孫鏘鳴撰《重修忠義 廟碑記》,癸卯科會元兵部左侍郎,里人黃體芳篆額。這真是文章傳千古,忠義廟難留啊!

蔡敬則行祠

另有“蔡敬則行祠”在北門外錦湖裡,始建於清初,康熙癸亥(1683)十月,邑儒朱鴻瞻撰《 忠義廟紀》。朱鴻瞻字表民,號默齋,以教學為業,為“一時名士”稱之,著有《竹園類輯 》傳世。至今錦湖“行祠”(俗稱外忠義廟),以及周岙山之“蔡忠義公之墓”尚在,均有待 於 重修。有文記其事,明代三篇,清代四篇,尚錄載在《瑞安縣誌》,內容豐富,可作研究蔡 敬則文化珍貴史料。此外還有“名宦祠”和“忠義祠”,蔡敬則緣列首席入祠。

蔡敬則和忠義廟

歷史評價

清同冶翰林侍讀學士、廣西學政孫鏘鳴有一首《里人路祭安鄉候像有感》的七律,詩曰:“旌旗翩翩上北林,冬冬社鼓錦河潯。九衢燈火聲如沸,三月鶯花春正深。白鶴歸來城郭在,於菟仙去劫灰沉。若非棠舍留遺愛,里巷謳思豈到今。”大意是,在鶯飛草長的三月時節,鄉人們在城北錦河路祭安鄉候蔡敬則,旌旗翩揚,全城燈火如晝,人聲鼎沸,並感慨之:如果沒有忠義廟這座建築,記載著他的功績,鄉親們哪裡還會記得他,並頌揚他啊!
忠義廟是因為紀念祭祀蔡敬則而建,蔡敬則是因為有了這忠義廟而被“里巷謳思到如今”。

關於忠義廟

為紀念蔡公敬則的豐功偉績,官府及民間將蔡敬則列為當地名宦鄉賢,並將他作為神來奉祀,後來所有《忠義廟記》中的“神”即指蔡敬則。並將原邵公嶼都尉署改建為忠義廟,此後又六度因廢圮重建、遷建。晉太守元年(323),安固縣署從北湖魯岙遷至邵公嶼時,又以原都尉署變更作署治所。署東側蔡公私第改建為“忠義廟”。至明弘治元年(1488),縣令高賓以忠義廟逼近治所為由,再將廟宇遷至崇福院廢址(今安陽一中)復建,明書法家太常卿周令撰《忠義廟記》。周令字異之,幼工柳楷書法,瑞安人。正德癸酉(1513)廟又重建,書額曰“忠義”。明撫州同知黃思親撰有《忠義廟記》,黃思親字伯孝,“以文第一”著稱,瑞安人。至清順治戊子(1648)寇亂廟毀,康熙乙丑(1685)又重建。嘉慶丁卯(1807)再重建,瑞安知縣趙睿馨撰《忠義廟紀略》,縣訓導黃徵撰有《忠義廟紀》。鹹豐乙卯(1855)翰林侍讀學士、廣西學政孫鏘鳴撰《重建忠義廟碑記》,癸卯科會元、兵部左侍郎黃體芳篆其額。

關於蔡敬則

現在尚能見到有關蔡敬則遺蹟的尚有:倉前街蔡公祠,上望蔡公祠,周岙“蔡忠義公之墓”,一中紀念亭。其中:“蔡敬則行祠”在北門外錦湖裡,始建於清初,康熙癸亥(1583)十月,邑儒朱鴻瞻撰《忠義廟紀》。朱鴻瞻字表民,號默齋,以教學為業,稱之為“一時名士”,著有《竹園類輯》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