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洲賽農艇

蓮洲賽農艇

蓮洲賽農艇,流行於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蓮洲鎮民俗,珠海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於臨水而居,蓮洲地區的村民孩童時期就與水打交道,他們模仿著長輩劃農艇的姿勢,幾經指點,也就掌握了劃農艇技巧了,因而水鄉人人都會得心應手的駕馭農艇。農艇作為是蓮洲水鄉漁耕農作時代的主要交通工具,具有水鄉特色。比賽過程激烈競爭能激發人們力爭上遊的勞動幹勁和生活熱情,達到傳承傳統體育精神、豐富和活躍民間文化生活的目的。以舉辦農艇文化節的形式為農艇這一傳統項目注入了新的活力,並以此為載體,喚起鄉愁,凝聚人心。

2021年6月18日,蓮洲賽農艇被珠海市人民政府列入珠海市第十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蓮洲賽農艇
  • 批准時間:2021年6月18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珠海市斗門區
  • 申報單位:珠海市斗門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譜系,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農艇,曾是蓮洲水鄉數百年漁耕農作時代的主要交通運輸工具。因斗門與中山文化同根,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斗門主體區域黃楊山附近島嶼劃歸香山縣管轄,稱潮居鄉。中山阜沙地區的農艇(俗名“蛤仔艇”)賽誕生於清末民初,是當地百姓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勞動和生活技能而沿習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阜沙地區和蓮洲地區都是河網密布的水鄉,百姓的生活習俗大體一致,因此蓮洲地區的扒農艇和阜沙的扒農艇有著密切的聯繫,按照推斷,蓮洲的賽農艇應始於清末民初。
由於臨水而居,蓮洲地區的村民孩提時就與水打交道,他們模仿著長輩劃農艇的姿勢,幾經指點,也就掌握了劃農艇技巧了,因而水鄉人人都會得心應手的駕馭農艇。與此同時,人們之間還會經常比試劃農艇的技巧,看誰劃得更快。於是賽農艇也就成了水鄉人一大樂事和民間習俗。

民俗內容

農艇競速
分別有單人賽、三人賽和五人賽,參賽的選手都是諳熟水性、年齡在50歲以內的本地村民。參賽選手卯足力氣奮力拚搏,在水道兩旁觀眾的“加油”聲中你追我趕,場面緊張激烈。
農艇拔河賽
比賽雙方派出最強陣容的大比拼,往往都是勢均力敵不相上下,看誰意志更頑強,耐力更持久。
水上藝術巡遊
隨著一聲號令,兩條插上“龍頭”和“龍尾”的木船領頭開始巡遊,精心扮演的“海龍王”和“龍母”分別坐在船頭上,船上配有鑼鼓手並由20名青年負責划船。接著其他表演隊伍跟隨亮相:精心打扮穿著大襟衫的新郎、新娘向觀眾展現特色疍家婚嫁文化,拋漁網、放漁網、撐艇仔的表演則再現疍家人的生產生活習俗,彰顯疍家人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精神風貌。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喚起鄉愁,凝聚人心
農艇作為是蓮洲水鄉漁耕農作時代的主要交通工具。雖然如今其作用日漸式微,然而蓮洲水鄉人認為農艇承載的過去和留下的功績不應該被遺忘,用舉辦農艇文化節的形式再現在世人面前,讓農艇“重生”,並以此為載體,可以喚起鄉愁,凝聚人心。
傳承傳統體育精神
蓮洲賽農艇賽程規則通俗易懂,民眾參與性強,觀眾摩肩擦踵爭相觀看。比賽過程激烈競爭能激發人們力爭上遊的勞動幹勁和生活熱情,達到傳承傳統體育精神、豐富和活躍民間文化生活的目的。
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蓮洲賽農艇活動大受百姓歡迎,每當舉辦賽事之日,百姓萬人空巷前來觀看,周邊地區的民眾以及旅居港澳及海外的鄉親也趕來參加盛事,“賽農艇”已成為了維繫海內外鄉親的重要紐帶,對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有著深遠意義。

傳承狀況

蓮洲賽農艇每年定期舉辦,在水鄉地區有廣泛的民眾基礎。

傳承譜系

傳承人都是諳熟水性的本地村民,其中以馮華新、盧兆南、吳志偉最具代表性,三人當中,又以馮華新家族為主。馮華新家族譜係為:曾祖父馮廣發(1882年—1930年)、祖父馮益祥(1910年—1954年)、父親馮炳財(1935年—2009年)、馮華新(1966年—)、兒子馮志永(1987年—)。
按馮華新培養出來的傳承人,師承關係可以排序為:馮華新—盧兆南—吳志—馮志永。

保護措施

西滘村堅持開展培訓和傳承工作,每年都培養了大批扒(劃)農艇運動員,組隊參加區的比賽屢獲佳績傳承人一直堅持參加鎮內農艇比賽,並在每屆比賽活動中組織比賽的事務,平時也積極為參賽選手指導技巧。
2021年6月18日,斗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入選蓮洲賽農艇的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4年,蓮洲鎮舉辦了首屆農艇文化節。
2023年6月17日,2023首屆珠海(蓮洲)農艇文化嘉年華在斗門區蓮洲鎮福安村舉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