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蒿介紹 德國柏林世界藝術文化中心原藝術總監柯漢思曾經評價說:“
蓬蒿劇場 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一些大劇院和大劇團。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劇場?如果到了蓬蒿就明白了”——蓬蒿劇場是什麼呢?
蓬蒿劇場——胡同里的戲劇前沿陣地。
蓬蒿劇場是北京第一家民間非營利性小劇場,在民國四合院基礎上改建而成,可容納100人觀看演出。
蓬蒿劇場是場制合一的劇場,同時具備製作、創作、出品的資格和功能。以戲劇創作、推動國內戲劇創作者及與國際聯合製作戲劇,同時開展國內/國際講座、沙龍、工作坊及論壇等活動的模式試圖建立一個有機、生態型的劇場,更準確地說是具備獨立精神的實踐戲劇中心。
自2008年成立以來,蓬蒿劇場每年演出約300場、沙龍、文學朗讀、
工作坊 及講座等公益性文化活動100多場。合計演出及活動2000多場、每年策劃及組織2-3個大規模的行業內的戲劇節及論壇。
出品製作的保留劇目:話劇《鑼鼓巷的故事》、話劇《
塞納河少女的面模 》、話劇《
我是海鷗 》、話劇《曹操到》、話劇《
尋找劇作家 》、話劇《
靈魂廚房 》、紀錄戲劇《向雪松的故事》、悲鬧劇《顧不上》、文學劇場《
一雙眼睛兩條河 》、實驗戲劇《暮然回首》、紀錄戲劇《日常_非常日常》、紀錄戲劇《25.3KM童話》等。
國際聯合出品劇目:話劇《塘鵝》(中瑞合作)、默劇《無形的橋》(中法合作)、講故事劇場《雪夜》(中以合作)。
蓬蒿劇場是國際性劇場。常駐劇團包括北京極具知名度的“北京演員工作坊”、“北京IMPROV”、“北京國際戲劇體驗機構”。常年上演歐洲、北美最新劇目。保留劇目有:《孤兒》( Orphans)、《靈》(Wit)、《
一個人的莎士比亞 》(Revel’s World of Shakespeare)等。並與德國、法國、瑞典、瑞士、以色列、英國、美國、日本、義大利、捷克、波蘭、丹麥等國家的劇團、劇場長期保持交流合作項目。
蓬蒿劇場獨立承辦的戲劇節有:“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北京東城青年戲劇演出季”、“北京-上海雙城記戲劇交流活動”、“北京國際獨角戲戲劇節”“亞洲文化視野-旅程藝術節”“中日舞蹈論壇”“丹麥兒童戲劇節”。
劇場緣起 2008年年初,牙科大夫王翔花費數千元,連發數期招聘廣告,見了幾十個人,卻找不到一名有內涵的牙科醫生,他開始感到恐懼——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在完成了由貧困向小康的過渡之後,怎樣才能從基礎性的低級需求向著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發展?抱著這種憂慮。王翔開始四處奔走。開始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戰役,而這場戰鬥最開始的勝利,就是蓬蒿的誕生——王翔,一個普通的牙科醫生,個人投資150萬元,在寸土寸金人潮如織的南鑼鼓巷中覓得方寸之地——2008年8月,中國當代第一家民間公益小劇場在這座百年四合院中誕生——那個時候的王翔不會想到,蓬蒿劇場會在中國當代小劇場發展史中扮演如此舉足輕重的作用。那個時候的他也不會想到,未來的自己和蓬蒿劇場又會面臨怎樣的困境
在北京城市的最中心,一個不到四百米的空間,因為戲劇產生了無限的可能性——有誰會想到,就是在這裡,毗鄰繁華的
南鑼鼓巷 ,緊靠
中央戲劇學院 的小劇場,在這七年之間已經上演兩千五百多部各色劇目,戲劇相關活動已逾千場,參與人數已逾三十萬人次?又有誰能知道,蓬蒿劇場是中國大陸現存罕有的,完全有私人所有,私人運營的小劇場?又有誰會想到,就是在這方寸之地,已經連續六年舉辦了中國第二大國際戲劇節“南鑼鼓巷戲劇節”?
而創造這一切的蓬蒿劇場,她的身後只有老闆王翔,劇場為數不多的員工和實習生,熱心的志願者和那些默默支持蓬蒿的人們——誰都不會意識到,今日之蓬蒿,早已不僅僅是一個小劇場,她已成為北京、乃至全國的劇場學習、創作、研究基地; 一個以表演藝術為核心的國際文化中心;一個藝術青年、國內外藝術大師之家,一個社區中提供公共精神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間。今日蓬蒿之於社會的價值,已經日益凸顯。
時至今日,這場原本屬於老闆王翔的一人戰爭依舊在繼續,但是和多年前不同的是,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裡,加入到這場戰役中——志願者和實習生們的到來有力保障了戲劇節的有效運轉,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支持幫助保證了蓬蒿和戲劇節的持續運行——如果說,蓬蒿是一艘在狂風驟浪中飄搖的航船。但是她並不會被毀滅,就像王翔義無反顧的創辦蓬蒿一樣——蓬蒿劇場也在義無反顧地堅守著自己的責任。
蓬蒿成績 蓬蒿劇場提出了文學劇場概念,推動樂劇本文本的發展,從經典
劇本 到當代新文本。蓬蒿引領戲劇文本的創造與革新。 這些劇作完全沒有考慮所謂的“市場規律”,是真正的為人心寫作、為良知寫作。讀這些劇作,或是觀看這些劇作的演出,總能感受到一種久違了的純真。這純真來自於拙樸、“無添加”的童心,也來自於老一代知識分子正直、良善的秉性。文學劇場的焦點在於作者對知識分子境況的關注、對知識分子生活的描摹,讓文學劇場的作品中充盈著一種文人情趣。
蓬蒿劇場聯動國內創作者及國際劇場,催生當代劇場新生力量。 蓬蒿劇場在這八年以來不斷扶持,培育劇場的新生力量——南鑼鼓巷戲劇節中的新生創作展示單元就是如此;蓬蒿不僅鼓勵後起的創作者;更是經由他們一道,來探索劇場形式新可能——這就是蓬蒿劇場帶來的新生——除了鼓勵人們去探索無限的可能性,蓬蒿劇場更加鼓勵,遵從內心感受出發的探索。
蓬蒿將大部分關注點擴展到我們所處的生存空間之外。“戲劇和表演的創作源頭除了自我表述之外,更是對人的關懷以及對現實社會的感受”——蓬蒿秉承著這樣的理念,鼓勵所有創作者和觀眾一道打開劇場的大門,走到城市的街頭巷尾,重新審視作為公眾風景的劇場。
蓬蒿劇場是中國當代
小劇場 發展的先行者——他開拓了中國當下發展小劇場的新路——在中外之間不斷搭建橋樑,在知識和信息大量堆砌,浮躁盲目的的當下為所有渴望找回精神歸屬的人們建立了一個家園,作為一家獨立小劇場,蓬蒿在略顯消極的中國文化社會環境中艱苦的行進。一方面,蓬蒿劇場在履行著作為劇場空間的責任——他們在不斷推動公眾對知識、審美、常識、理性的覺醒,另一方面,蓬蒿劇場也在承擔著作為一個公眾空間所應具備的社會責任意識,在文化政策立法、推動公民社會的方面求知、求解、實踐。蓬蒿劇場的存在代表了中國當代劇場的重建的開始,他的公民社會觀念吸引了大批年輕戲劇同仁和知識分子。他出品製作的多部戲劇開創了文學戲劇的先河;他聯通了北京與國際的劇場網路;她向政府提出多項文化改善政策,蓬蒿劇場業已成為北京乃至全國最不可或缺的表演藝術場地以及交流平台。也是中國小劇場未來走向的模範和楷模。
自2012年,蓬蒿劇場就已經開始對中國的文化政策提出建設性意見,劇場通過開展文化論壇、出版物等。從對藝術管理、劇場管理的技術層面開始,學習如何將現代西方藝術管理學納入劇場討論和發展的課題上。在蓬蒿舉辦的論壇劇場《亞洲文化視野–旅程藝術節》,《再劇場》,《中國獨立劇場報告》將論壇與表演,思考與創作結合,邀請香港、台北、新加坡以及中國十城市獨立劇場的同仁們一起探討——於商業和體制以外,非營利性文化組織的深層社會環境與困境,探索獨立劇場之精神。
戲劇節 第二屆南鑼鼓巷戲劇節海報 這是北京第一個由民間劇場發起主辦、政府支持舉辦的國際戲劇節
這是一個具備國際水準和視野戲劇藝術節,它的存在推動了戲劇創作者與從業者的縱深發展。
這是國內最有活力、最具深度交流的國際戲劇節
這就是南鑼鼓巷戲劇節——中國唯一的為當代表演藝術搭建的交流平台
在他的背後——是蓬蒿劇場在默默支撐的身影。
第四屆南鑼鼓巷戲劇節海報 他們,以一己之力,舉辦了大大小小各種戲劇節和交流論壇,其中還包括具備世界影響力的南鑼鼓巷戲劇節,如果仔細看一看曾經在這裡舉辦過的戲劇節的名字,參加戲劇節的行業巨擘,國外具有影響力的團體組織,與蓬蒿劇場有合作關係的各行各業的精英。你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這八年之內,蓬蒿劇場究竟為藝術,為人民,為社會,做了多少的事情
第五屆南鑼鼓巷戲劇節海報 過去的五年內,來自十二個國家的個人或團體,帶來了131部劇目,在蓬蒿舉辦了30場工作坊,以及23場不同講座,參與人數已經超過20萬人次——這就是“南鑼鼓巷戲劇節” 這是北京第一個由民間劇場發起主辦、政府支持舉辦的國際戲劇節——從第一屆南鑼鼓巷戲劇節開始,從兩個劇場十場話劇開始,從僅有十萬元人民幣的投資開始,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蓬蒿的第八個年頭,戲劇節的第六個年頭,蓬蒿劇場將南鑼鼓巷 戲劇節推升為一個具備國際水準和視野戲劇藝術節,在廣大有志之士和東城區政府的幫助下,他始終以一家私人劇場的身份,推動了戲劇創作者與從業者的縱深發展。逐步建立起國際戲劇交流平台,除了邀請國內外優秀、前沿的劇場作品外,蓬蒿劇場更為注重戲劇創作的深度交流。高密度高質量的戲劇工作坊、思想與實踐分享、劇場論壇等活動,更是蓬蒿劇場作為戲劇,思想交流平台的核心內容。
第六屆南鑼鼓巷戲劇節海報 劇場資料 ·舞台空間:
長(縱深)500cm(可延長,可縮小進劇場正門面對舞台方向) 寬(橫向)720cm(兩邊鐵柱子內經,左側是化妝間門2個,右側有通道) 高 430cm(劇場後牆最低處並行成斜高面至527cm)
座位 布置86個常設座位,可加座至100個座位
*見平面及側面圖 ·劇場燈光設備(燈光控制室位於觀眾席正後方二樓)
劇場一隅:
蓬蒿劇場平面圖:
(場地平面圖)
乘車路線 758、104、103路等等到北兵馬司站下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