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類型,空間,基本要素,核心設備,延伸及設備,動線,其它劇場,西洋劇,東方,知名建築,
簡介
劇場
theatre
觀眾觀賞演出的場所。詞源出自希臘文 Theatron, 意為觀看的地方。中國原有茶園、戲樓或戲園等稱謂,現統稱劇場。
劇場一般由3個部分構成:① 進行表演的地方——舞台或其他形式的表演空間;②觀看演出的地方——觀眾席;③其他附屬演出空間——演出人員休息、換裝的地方。劇場型制的演變,除了受物質、技術條件的制約和建築思想的影響外,主要由這 3個部分的功能 、規模及其相互關係的變化來決定。古希臘的劇場為露天劇場,3 個部分毗連一起又各自相對獨立 。古羅馬時代 ,這 3 個部分成了統一的建築整體,為半露天。這個傳統經過中世紀的中斷 , 到文藝復興時期,在義大利得以繼承 。1618 年在帕爾瑪建造了第一座有鏡框式舞台的劇場,後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就是在這種劇場的基礎上,從不同的方面去改進它,豐富它,直至發展成具有現代化機械設備的劇場。現代化劇場的重要標誌是電力能源的利用以及在此基礎上各種舞台設備的不斷改進和完善,如轉台 、附台 、推拉台 、車台 、活(電)動台板或升降台、完備的吊桿系統、照明控制系統等。隨著非鏡框式舞台演出的發展,又出現了不同樣式的劇場結構,如伸出式舞台、中心式舞台、終端式舞台、可自由組合變化的舞台等劇場形式以及兼有鏡框舞台和伸出式舞台特點的劇場等。20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又出現了將不同類型的演出、娛樂場所建造成綜合建築群的趨向。
中國劇場的歷史可上溯到漢唐。漢代上演百戲有看棚 ,隋唐有戲場、樂棚,宋代出現了瓦舍、勾欄,具有了劇場的要素,成為後來中國劇場的基本格局。清代的劇場沿著宮廷劇場(三層樓大戲台)、府第劇場、營業性的民間茶園、地方性的或會館裡的小型劇場等不同的型制在發展 。1909 年建造的上海新舞台,是在中國最早出現的建有鏡框式舞台的劇場 。這類劇場 ,1949年以後得到大規模發展 。80年代建造的劇場有北京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場、上海戲劇學院劇場、中國大劇院等。
類型
常見的劇場型式
依舞台與觀眾席的相對關係區分
1、鏡框式舞台
2、三面式舞台
3、環型舞台(四面式舞台、圓形舞台)
4、黑盒劇場
5、島型舞台
常見的音樂廳型式
依照建築內部整體形狀區分
1、鞋盒式
2、環形
3、葡萄園型
4、扇形
5、馬蹄形
6 、六邊形
空間
基本要素
一、舞台1、表演區域
2、左右側台、後舞台區域
3、舞台陷阱區
4、樂池
二、觀眾席
1、座椅區域
2、走道區域
核心設備
一、舞台
1、吊桿系統:配重平衡系統、手動桿操作區;卷揚機馬達、電動桿操作區、頂棚區
2、布幕系統:大幕、沿幕、翼幕、天幕、背景幕、中隔幕
3、燈光設備:燈具、燈桿、側燈架、地排、燈橋、迴路
4、特殊機具:旋轉舞台及升降舞台5、消防設備:滅火、截火、排煙、緊急照明
6、舞台監聽喇叭
二、觀眾席
1、座椅
2、空調系統
3、公共廣播系統
4、緊急逃生指標
延伸及設備
一、前台:觀眾的空間
1、停車場2、入場處、入口廣場
3、票房、票務中心:購票服務
4、服務台:資訊服務、寄物服務、紀念品販售
5、休憩處、飲食處
6、盥洗室
二、後台:舞台工作者的空間
(1)、遠離觀眾席的空間
1、化妝室、休息室
2、排練室
3、會議室
4、管理室、辦公室
5、倉庫、備品室
6、布景工廠、服裝工廠、洗衣間
7、布景道具出入口
8、演職員專用出入口
9、停車場
10盥洗室
(2)接近觀眾席的空間
1、燈光控制室
2、音響控制室
3、追蹤燈(追光)室
4、架燈空間,如貓道、燈光包廂......等。
5、貓道:位於觀眾席天花板上方用來架設燈具的區域;其開口正對著舞台,觀眾不易察覺。
6、燈光包廂(Box):位於觀眾席前端左右牆面內用來架設燈具的區域;其開口斜對著舞台
(3)設備
1、對講機系統
2、燈光線路系統:控制台、調光器、電源迴路、訊號線路
3、高空作業機具:升降調燈梯、A字鋁梯、鷹架
4、錄音、播音系統:麥克風、混音機、擴大器、等化器、喇叭
5、舞台監聽、監看設備
6、服裝管理設備
7、化妝室設備:化妝鏡
8、外接電箱
9、一般電源插座
動線
1、觀眾的動線
2、須與舞台和後台隔離
3、舞台工作者的動線
4、須與觀眾席和前台隔離
5、劇場管理者的動線
其它劇場
西洋劇
1、古希臘時期
2、古羅馬時期
3、中世紀時期
4、英國伊莉莎白時期
劇場列表
a、劇場(The Theatre)
b、幕帷劇院(The Curtain)
c、玫瑰劇院(The Rose)
d、天鵝劇院(The Swan)
e、環球劇院(The Globe)
f、吉星劇院(The Fortune)
5、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
6、法國新古典主義時期
7、十八世紀
8、十九世紀
東方
中國
1、中國現存最早的農村神廟舞台,在山西高平王報村。建於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發現並公布。
日本
1、能樂的劇場
2、歌舞伎的劇場
3、人形淨琉璃的劇場
知名建築
悉尼歌劇院位於澳大利亞悉尼,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已成為悉尼市的標誌性建築。該歌劇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該劇院設計者為丹麥設計師約恩·烏松(Jørn Utzon)。
悉尼歌劇院坐落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其特有的帆造型,加上悉尼港灣大橋,與周圍景物相映成趣。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遊客前來觀賞這座建築。
悉尼歌劇院主要由兩個主廳、一些小型劇院、演出廳以及其他附屬設施組成。兩個大廳均位於比較大的帆型結構內,小演出廳則位於底部的基座內。其中最大的主廳是音樂廳,可容納大約2500人。設計的初衷是把這裡建造成為歌劇院,後來設計改動了,甚至已經完工的歌劇舞台被推倒重建。音樂廳內有一個大風琴,是由羅納德·沙普(Ronald Sharp)於1969年至1979年製造的。它被認為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鏈桿風琴,由10,500根風管組成。
主廳中較小的一個才是歌劇院。由於當初是將較大的主廳設計為歌劇院,小廳被認為不太適合做大型的歌劇演出,舞台相對較小而且給樂隊的空間也不便於大型樂隊演奏。曾因改造擴建而耗時多年。
其他附屬設施則包括戲劇院、影院以及攝影室。一些免費的公共演出也經常在入口的階梯前舉行。
中國第一座西方劇場
1866年,僑民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座西式劇院──蘭心大劇院,它由外國人經營管理,定期演出業餘劇團ADC編演的戲劇。
一些曾留學國外,或對西方戲劇感興趣的中國人,時常出入於蘭心大劇院,他們有幸在中國本土上觀看西洋戲劇,逐漸對這種新鮮的藝術樣式有了更具體的認識。
1899年,上海聖約翰書院的中國學生,編演了一出名為《官場醜史》的新戲。該劇描寫一位鄉下財主,到城裡縉紳人家做客,見到豪華場面便不知所措,鬧出了許多笑話,大丟其臉。此人回家後立志做官,居然捐得個知縣。雖然,他也學得一些官場禮節,怎奈不會斷案。後來終被革職,當場將官服剝下,而裡面露出的仍舊是鄉下人的土布衣衫。這齣戲“既無唱工,又無做工”,演出方式同傳統戲曲迥然不同,但其中一些情節卻是從傳統戲曲中化用過來的。學生演戲活動的開展,打破了中國人傳統意識中視演戲為賤業的局限,為後來的留學生演劇以及文人演劇活動奠定了基礎。此外,這類演出,演員是中國人,所吸引的觀眾也多為普通的中國老百姓,這就使得西方戲劇不再是少數洋人的專享,而開始緩慢的走向中國民眾。所以,人們把學生演時事新劇作為中國早期話劇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