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場

泛指中國古代演戲的場所,在歷史上有過各種不同的名稱和形態。唐代中國戲劇已具雛形,至宋、金兩代正式形成。各個朝代的演戲場所隨著戲劇藝術的發展而演進。就建築而言,以唐代的戲場、宋代的勾闌(也作勾欄、構欄)、元代的戲台和清代的戲樓、戲園為其主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戲場
  • 外文名:theatrical building
  • 拼音:xichang
  • 特點:歷史上有過各種不同的名稱和形態
簡介,唐宋戲場,瓦舍勾闌,戲台,戲樓,戲園,其他,

簡介

xichang
戲場
theatrical building

唐宋戲場

唐代稱演戲場所為戲場,僅知戲場在寺廟旁,並從一些詩詞中見到“樂棚”、“歌台”、“舞台”等字樣。敦煌一淨土變壁畫上有一築於水池上的表演台形象,台方形,上鋪花毯,四周有欄桿但唐代戲場形制仍不詳宋代在御前演雜劇時則是隨百戲演出的《東京夢華錄》上記有元宵節日在宣德樓下壘成“露台”,皇帝和宮嬪在樓上觀戲,百姓在露台下觀戲。露台是枋木壘成的臨時表演台,有欄桿圍繞,四面觀戲。

瓦舍勾闌

宋代雜劇在民間的演出場所稱勾闌或瓦舍勾闌,也稱邀棚,是在公共娛樂場所的瓦舍中勾闌內演戲。北宋汴梁、南宋臨安都有多處瓦舍勾闌。勾闌把樂棚、舞台等綜合起來,三面觀戲,隔出一面充後台。宋代的一些文獻記載中只敘述其數量多,規模大,而具體形象則很少描述。勾闌形制一直延續到元、明以至清初。從元初杜善夫散曲《莊家不識勾闌》中可略知勾闌的台是有頂的,上面象座鐘樓,觀眾三面圍坐,觀眾席是個木坡。看戲要先付錢,戲園外還張貼著花綠紙榜,寫出劇目和演員等。勾闌是中國營業性劇場的開端。

戲台

金代稱“舞亭”或“舞廳”,元代稱戲台。最初戲台多建於寺觀等宗教建築前的廣場上,用於演戲酬神。金代舞亭今已無存,山西省稷山縣馬村宋、金墓群一、二號和侯馬市金大安二年(1210)董氏墓出土有磚雕戲台模型。元代民間大量興建戲台,山西省境內有數座遺存至今。其中臨汾魏村的牛王廟戲台建於元至元二十年(1283),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戲台,單檐歇山頂,有斗。自明代開始,戲劇表演出現兩軍對峙的武打場面,要求舞台面積增大,且前後台要分開。明代寺廟戲台遺存至今的有山西省太原市晉祠的水鏡台和陝西省三原的一處單面的小戲台。清代遺存至今的寺廟戲台,著名的有廣東省佛山市祖廟戲台、安徽省亳縣花戲樓、四川省灌縣二王廟戲台等。清代除寺廟戲台外,在城市的會館中也建有戲台。會館戲台建於庭院內的南側,面向北,觀眾席設在庭院中或正廳和廂房中。有的在庭院上建屋頂,三面設樓座,已同戲園相似。會館戲台仍有不少保存至今,如北京的陽平會館、天津的廣東會館、山東省聊城縣的山陝會館、煙臺市的福建會館等都保存有較好的戲台。北京清代王府中多有固定的戲台,如醇親王府、恭王府都有。一般宅邸中沒有固定的戲台,堂會演戲時臨時搭台,有供租賃的成套器材,稱為“行台”。但江南富家常在園林中建造戲台,如揚州寄嘯山莊戲台建在水池之中,利用水面增強音響,夏日觀戲又可納涼。農村的臨時戲台,清代稱為“草台”,多搭建在曬場上或靠山近水的空曠地方。江南水鄉的戲台建在空間開闊、河道交叉的水面上,觀眾從四面八方乘船而來,坐在船上看戲。【臨汾魏村牛王廟戲台】

戲樓

清代宮苑中的戲樓是綜合了民間戲台建築的精華發展而成的一種觀演建築,不僅面積大,而且變單層為兩層或三層。戲樓都是坐南朝北,和觀戲的殿堂組成四合院。正殿明間是皇帝的席位,兩廊各間賜王公大臣觀戲。乾隆時期所建的大戲樓有:紫禁城的寧壽宮暢音閣、壽安宮大戲樓、避暑山莊的福壽園清音閣和圓明園的同樂園清音閣等。光緒時建有頤和園的德和園大戲樓。現在僅存寧壽宮暢音閣和頤和園德和園大戲樓。
三層大戲樓的台面,由上至下,分別稱為福台、祿台、壽台。底層壽台是主要的表演部位,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相當於民間戲台面積的9倍。祿台的表演部位只占台的進深一間面積;福台更小,表演部位只占前檐下的中間部分。這樣向上逐層縮淺台面,是因視線關係和上面的兩層台要留出天井的位置。每層台各有上下場門。壽台後壁有一層閣樓,稱“仙樓”。仙樓有四座木扶梯通向壽台,兩座木扶梯通向祿台,供戲中神仙角色上下場之用。壽台台板下為地下室,有四口旱井、一口水井。水井當時認為能起共鳴作用以增強音響。壽台頂部有三個天井,各井口上均設轆轤架,是用來表演入地升天的神話情節時的機械。演喜慶承應大戲時,三層台同時演出,構成豐富多彩的空間舞台效果。舞台背後的拌戲樓是演員化妝、休息和存放戲箱等的地方。清代宮苑中規模較小的戲樓有紫禁城的重華宮漱芳齋戲樓和頤和園的聽鸝館戲樓,都是兩層的建築。

戲園

勾闌發展到近世成為戲園。清初,北京的戲園仍與勾闌相似,如《日本唐土名勝圖會》上所畫的廣和查樓,是一座重檐歇山頂的戲台,台前空場上有人立著看戲,兩側和後面有看棚,看棚同戲台互不聯接。以後逐漸出現有舞台、戲房和客座的戲園,舞台和觀眾席上均有屋頂,而且聯接在一起。至清嘉慶時戲園已有樓座,建築漸臻完備。客座中樓下前部稱散座,中部稱池心,樓上稱官座,備有放置茶具的方桌。清代後期北京戲園極多,著名的有太平園、四宜園、廣和查樓、月明樓、方壺軒等。

其他

戲台、戲樓建築都是採用木構架、瓦屋頂的傳統建築形式,屋頂以歇山、卷棚為主。裝修考究,大量使用雕飾。枋、柱上掛匾額、楹聯,詞句巧妙。油漆彩畫用色和題材別具一格,烘托出中國戲曲演出時所需要的富麗堂皇而又神秘奇特的氣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