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朗鎮

蓬朗鎮

蓬朗鎮江蘇省崑山市下轄行政,於2004年3月10日正式掛牌成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蓬朗鎮
  • 所屬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 所屬市::江蘇省崑山市
  • 人口::22049人
  • 主要民族::漢族
  • 著名人物::胡石予
  • 暫住人口:67045人
  • 常住境外人員:574人
蓬朗鎮概況,蓬朗鎮未來定位,蓬朗鎮歷史,蓬朗名人,

蓬朗鎮概況

崑山市蓬朗鎮街道辦事處於2004年3月10日正式掛牌成立,為崑山市人民政府派出機構,委託崑山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管理。蓬朗街道位於崑山市東部邊緣,與太倉市南郊鎮和上海市嘉定區的外崗鎮三鎮交界。境內公路網四通八達,南部東西主幹道昆嘉路穿境而過與上海市寶錢公路無縫對接、中部東西主幹道前進路直通204國道和滬嘉高速公路,蓬朗境內東部南北大通道(沿滬大道)直接312國道和滬寧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捷。蓬朗南部境內三條鐵路(滬寧鐵路),(滬寧城際鐵路),(京滬高速鐵路)東西穿境而過。蓬朗蓬朗轄區面積為35平方公里,東西長7.5公里,南北14公里,與上海市嘉定區、江蘇省太倉市接壤,由三個行政村和四個社區組成。常住人口22049人,暫住人口67045人,常住境外人員574人。轄區有崑山龍騰光電有限公司、崑山康佳電子有限公司、建大輪胎(中國)有限公司、理想家園房產、永恆盛、崑山光電產業園、奈普光電(崑山)有限公司、崑山琉明光電有限公司、崑山京東方顯示光源有限公司、崑山厚聲電子工業有限公司、江蘇毅昌科技有限公司、天樂(崑山)數碼科技有限公司、旭硝子顯示玻璃(崑山)有限公司、西鈦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嬸境閥、等各類企事業單位550餘家。
街道辦事處下設黨政辦公室、經濟管理辦公室、社會事業管理辦公室、綜合管理辦公室、農村管理辦公室,共5個科室。主要負責轄區內集體資產、第三產業的管理和服務,側重文化、衛生、民政、計畫生育等社會事業及轄區內的黨建、群團、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穩定工作。轄區內各類公共設施齊全,有1所中學、2所國小、1所幼稚園、1個敬老院、1個老年活動室、1家衛生院以及1個集貿市場和3家大型連鎖超市,另有派出所、供電站、工商組、城管辦、環衛所等部門。街道成立以來,立足實際,以開拓創新、團結拼搏的精神,積極營造生活便利、治安良好、環境優美、人際關係和諧的文明社區,開創院狼了街道發展的新篇章!

蓬朗鎮未來定位

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將蓬朗鎮定位為“未來作為崑山東部生活和產業服務的重要節點,城市重要的產業升級與空間拓展基地”。

蓬朗鎮歷史


嘉定十年(1217年)
本境屬崑山縣惠安鄉第十三保。

洪武年間(1368-1396年)
相傳瓦浦河上漂來一塊土神廟神主牌擱淺在本鎮,鄉民以示吉祥,遂將鎮名取牌落鎮。
弘治元年--十八年(1488-1505年)
崑山知縣楊子器因“牌落”有犯“敗落”之諱,故改“牌落”為“蓬閬”。
弘治十年(1497年)
劃崑山縣的湖川、新安兩鄉和惠安之半置入太倉州,蓬閬仍屬惠安鄉。
萬曆三十年(1601年)
鎮北瓦浦河上建太平橋。

雍正二年(1724年)
分崑山地置新陽縣,集鎮以北街楊家弄為界,北屬新陽縣,南屬崑山縣。
光緒三年(1877年)
崑山縣知事金吳瀾撥公廟田27畝,辦蓬閬鎮義塾。
光緒六年(1880年)
太倉判轎白朱壽臣在蓬閬開設萬源壽醬酒坊。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
蓬閬鎮人李文彩(鞏欠漏字仲霞)、周星墓鍵束檔伯等籌米、豬、茶捐五百餘千文,並請撥福年庵廟田八十餘畝,在昆境重區二圖金粟庵舊址創辦蓬溪公立兩國小堂。
宣統二年(1910年)
崑山、新安兩縣廢7鄉15保16都,劃為1市17鄉72區373圖,蓬閬始建鄉制,轄8區25圖。(丁虛村屬海16圖)
中華民國
民國元翻抹鍵年(1912年)
崑山、新陽兩縣合併為崑山縣,蓬閬仍為鄉制。
民國十八年(1929年)
蓬閬與夏駕橋鄉合併為崑山縣第二區,區公所高在蓬閬鎮,下轄雙林、丁墟、天福庵、包家橋、沙葛、蓬閬、夏駕橋7鄉。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
11月,崑山實行保甲制,蓬閬設13個保。
是年,太安輪(太倉—安亭)開航,蓬閬為停靠站之一。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安岳航班(安亭—太倉縣岳王)開通,蓬閬屬停靠站之一。
民國26年(1937年)
農曆十月初九上午八時多,侵華日機3架投彈3枚,炸死居民8人,傷1人。
是年,由崑山整罪潤承guang子通電蓬閬鎮,鎮上開始用電照明。
民國34年(1945年)
9月,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河蟹)黨當局調整和政區劃,蓬閬由五區改為二區,轄5鄉、58保、716甲。
民國36年(1947年)
2月,雙林鄉併入蓬閬鎮,為縣屬鎮,年底改稱蓬閬鄉。
春,已故詩人胡石予的棺木由外地移抵家鄉,安葬在祖塋旁。
11月7月,蓬閬鄉鄉長張持中辭職,縣政(河蟹)府派副鄉長王雨谷充任。
民國38年(1949年)
5月13日,蓬閬解放,同月,建立中(河蟹)共蓬閬區委員會,唐文章任區委書記,孫貫三任區長。
7月,蓬閬初級中學建立,高兩班補習班。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
11月,崑山縣由6區改劃為10區27鄉(鎮)。蓬閬區轄:蓬閬、夏溪、茜步3鄉。
1950年
1月,廢保甲制,建立鄉村人民政權。蓬閬區轄:蓬閬鎮、香堂鄉、夏駕鄉、兵希鄉、盛莊鄉、茜步鄉、沙葛鄉、同春鄉、雙林鄉、大通鄉、白楊鄉、包橋鄉,計12個鄉,116個行政村

蓬朗名人

胡石予(1868~1938),名蘊,字介生,別署瘦鶴,半蘭舊廬,崑山蓬朗鎮人。早期任教於蘇州草橋中學,即以校為家。從事教育工作數十年。學識淵博,術業精深,能詩擅文,其詩清淡閒適,神似陸放翁。1912年(45歲)入南社,被尊為南社詩翁之一,柳亞子訝其詩才敏捷,以“八叉七步”稱譽之。金松岑評其詩為:詩骨清而不染時習。又工丹青,尤擅畫梅,喜作大幅、喜繪墨梅。因取材於生活,不落範本舊窠,故下筆自然,幅幅相異,虬枝縱橫,大氣磅礴,借物寄懷言志,氣韻高雅飄逸。畫梅畫葉,畫梅畫梅實,畫繁枝不補一花一蕊,是其作畫之創格。曾云:“少時屋後荒籬之南,有梅一樹,多年不著一花,乃戲為《催花曲》,而所畫僅作繁枝,亦紀實也。”一生畫梅五十年,聲譽雀起,求畫者接踵而至,名滿江左。其作畫必自撰詩句,詩畫雙絕,珠聯璧合。如《畫梅贈亞子》一絕云:“莽莽蒼蒼,寒星之芒,孤潤有光,滿光流芳”配以一手精妙楷書,越見精神,可稱三絕。 晚年他仍篤學不綴,撰文吟詩,臨池揮毫,還每日於大青磚上練習擘窠大字。抗戰時因患丹毒,復染細菌性痢疾,醫治無效,病故於安徽銅陵章村。 其一生著作浩瀚,有《半蘭舊廬文集》、《半蘭舊廬詩集》、《半蘭舊廬詩話》、《梅花百絕》、《後梅花百絕》、《畫梅贅語》、《胡氏家訓》、《蓬閬詩存》、《章村詩存》等數十種。
方還(1867~1932),原名張方中,字惟一,晚號螾庵。新陽(清代割崑山西北境置,民國元年復併入崑山)蓬閬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與同仁創辦邑內第一所新式學校——樾閣學堂於半繭園,同年又發起創建亭林學會於亭林祠(大致在今培本國小內)。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昆新教育會和商會成立,即分別被推選為會長。光緒末和宣統年間又當選為江蘇省諮議局議員和清政府資政院(相當於國會)民選議員,積極參與政事。辛亥革命爆發後,與同盟會會員一起投身崑山光復活動,勝利後被公推為崑山民政分府民政長(相當於縣長),當時百廢待舉,乃竭盡全力悉心處理政務,頗多政績。民國後歷任北京女子師範學校校長、上海招商局公學校長、南通女子師範學校校長等職,為我國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在韓國鈞任江蘇省長和王伯群任國民政府交通部長時,還出任他們的秘書,執掌重要文字的撰寫等工作。方還博學多才,古文詩詞,無一不工,尤精翰墨,名噪江南,堪稱詩、文、書“三絕”。時有“南北兩方”(南方為方還,北方方地山)之譽。方還的書法作品不論大字小楷,均雍容大度,瀟灑飄逸,極富書卷氣。1932年4月方還病逝於南京,故鄉人士特地將他的靈柩掛上專列運回崑山,公葬於亭林公園馬鞍山東南麓東齋荷花池畔,並建一“方還亭”,以紀念這位為故鄉作出過重要貢獻的崑山名士。

蓬朗名人

胡石予(1868~1938),名蘊,字介生,別署瘦鶴,半蘭舊廬,崑山蓬朗鎮人。早期任教於蘇州草橋中學,即以校為家。從事教育工作數十年。學識淵博,術業精深,能詩擅文,其詩清淡閒適,神似陸放翁。1912年(45歲)入南社,被尊為南社詩翁之一,柳亞子訝其詩才敏捷,以“八叉七步”稱譽之。金松岑評其詩為:詩骨清而不染時習。又工丹青,尤擅畫梅,喜作大幅、喜繪墨梅。因取材於生活,不落範本舊窠,故下筆自然,幅幅相異,虬枝縱橫,大氣磅礴,借物寄懷言志,氣韻高雅飄逸。畫梅畫葉,畫梅畫梅實,畫繁枝不補一花一蕊,是其作畫之創格。曾云:“少時屋後荒籬之南,有梅一樹,多年不著一花,乃戲為《催花曲》,而所畫僅作繁枝,亦紀實也。”一生畫梅五十年,聲譽雀起,求畫者接踵而至,名滿江左。其作畫必自撰詩句,詩畫雙絕,珠聯璧合。如《畫梅贈亞子》一絕云:“莽莽蒼蒼,寒星之芒,孤潤有光,滿光流芳”配以一手精妙楷書,越見精神,可稱三絕。 晚年他仍篤學不綴,撰文吟詩,臨池揮毫,還每日於大青磚上練習擘窠大字。抗戰時因患丹毒,復染細菌性痢疾,醫治無效,病故於安徽銅陵章村。 其一生著作浩瀚,有《半蘭舊廬文集》、《半蘭舊廬詩集》、《半蘭舊廬詩話》、《梅花百絕》、《後梅花百絕》、《畫梅贅語》、《胡氏家訓》、《蓬閬詩存》、《章村詩存》等數十種。
方還(1867~1932),原名張方中,字惟一,晚號螾庵。新陽(清代割崑山西北境置,民國元年復併入崑山)蓬閬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與同仁創辦邑內第一所新式學校——樾閣學堂於半繭園,同年又發起創建亭林學會於亭林祠(大致在今培本國小內)。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昆新教育會和商會成立,即分別被推選為會長。光緒末和宣統年間又當選為江蘇省諮議局議員和清政府資政院(相當於國會)民選議員,積極參與政事。辛亥革命爆發後,與同盟會會員一起投身崑山光復活動,勝利後被公推為崑山民政分府民政長(相當於縣長),當時百廢待舉,乃竭盡全力悉心處理政務,頗多政績。民國後歷任北京女子師範學校校長、上海招商局公學校長、南通女子師範學校校長等職,為我國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在韓國鈞任江蘇省長和王伯群任國民政府交通部長時,還出任他們的秘書,執掌重要文字的撰寫等工作。方還博學多才,古文詩詞,無一不工,尤精翰墨,名噪江南,堪稱詩、文、書“三絕”。時有“南北兩方”(南方為方還,北方方地山)之譽。方還的書法作品不論大字小楷,均雍容大度,瀟灑飄逸,極富書卷氣。1932年4月方還病逝於南京,故鄉人士特地將他的靈柩掛上專列運回崑山,公葬於亭林公園馬鞍山東南麓東齋荷花池畔,並建一“方還亭”,以紀念這位為故鄉作出過重要貢獻的崑山名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