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清排渾

蓄清排渾,是治理黃河泥沙的一種技術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蓄清排渾
  • 地位: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 正式開工:1957年4月13日
  • 運用方式:蓄清排渾
基本信息,三峽的蓄清排渾,

基本信息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黃河難治,根在泥沙。黃河三門峽工程經歷數年探索,摸索出了獨特的“蓄清排渾”運用方式。
1957年4月13日,舉世矚目的黃河三門峽工程正式開工建設。短短3年時間,一座大型水利樞紐開始下閘蓄水套用。由於經驗不足,蓄水不久,庫區就出現嚴重淤積,造成潼關河床抬高4.5米。泥沙淤積問題一時成了世人關注的焦點。
1964年、1969年周總理親自關懷並召開了治黃會議,先後兩次對三門峽樞紐進行改建,第一次改建通過在大壩左岸增建兩條泄流排沙隧洞,將電站左側4條發電引水鋼管改為泄流排沙管;第二次改建將原1至8號施工導流底孔打開成為泄流排沙孔,下臥1號至5號發電引水鋼管,採取安裝5台總容量為25萬千瓦的發電機組等綜合措施,並實行獨特的“蓄清排渾”運用方式,即汛期泄洪排沙,非汛期蓄水運用,變水沙不平衡為水沙相適應,使整個庫區泥沙年內進出平衡。經過幾年探索運用,潼關河床高程下降,庫容恢復到60億立方米左右,從而使水庫效益得以發揮。從1987年起,又對樞紐工程進行二期改建,陸續打開了9、10、11、12號原施工導流底孔,從而使大壩泄流排沙規模從運用初期的3084立方米每秒增加到9701立方米每秒,使樞紐效益得到進一步發揮。為充分利用黃河水資源,三門峽樞紐局於90年代安裝了兩台總容量為15萬千瓦的發電機組,對1號機組進行技改增容1萬千瓦,使電站容量增至41萬千瓦,跨入國家大型水電站行列。
三門峽樞紐工程通過增建、改建後,發揮了巨大的防洪、防凌、灌溉、供水、發電、減淤、生態等綜合效益。在防洪方面,防禦了6次1萬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在防凌方面,使黃河下游防凌由人為破冰發展到水庫調節河道流量的防凌新階段。在發電方面,三門峽水電站成為華中網局骨幹電站之一,發電經濟效益按1995年可比價格為47.0億元。三門峽水庫還為長年乾旱缺水的周邊地區營造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每年冬春季節,數萬隻白天鵝飛臨庫區,被譽為黃河上的“天鵝湖”。
三門峽水利樞紐的探索實踐,為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利樞紐提供了成功經驗。“蓄清排渾”的運用方式已被黃河小浪底、萬家寨、長江葛洲壩等多泥沙河流水利工程成功借鑑,也必將為三峽這樣大型世紀工程提供科學保證。

三峽的蓄清排渾

由於泥沙的長年淤積,古代的雲夢澤已經消亡,近代的洞庭湖也正在逐步萎縮,那么,代替它們調蓄長江洪水的三峽水庫會不會被泥沙淤滿而失去其防洪與興利效用呢?這也就自然成為社會各界人士十分關心的一個問題。?
根據泥沙專家運用數學模型計算的結果,在三峽水庫上游不再建任何水庫的條件下(實際上完全不可能,專家們是考慮最不利條件進行計算的),三峽水庫運行100年後,水庫內的泥沙淤積和沖刷基本達到平衡時,防洪庫容仍能保留86%,興利調節庫容仍能保留92%。也就是說,三峽水庫能夠長期運用。根據規劃,三峽水庫上游在2030年以前還要建設一批大型水庫,考慮上游建庫攔沙方案後,三峽水庫運行100年的泥沙淤積量,〖JP2〗僅相當於上游不建水庫、不攔沙方案40年的淤積量。為什麼雲夢澤可以消亡,洞庭湖可以萎縮,而三峽水庫可以不受泥沙淤積的影響而能夠長期運用呢?這是因為三峽水庫採用了"蓄清排渾"的運用方式。
"蓄清排渾"是水庫的一種運用方式。三峽水庫上游來水量和來沙量在年內分配是很不均勻的,以寸灘水文站為例,每年主汛期7~9月的來水量和來沙量分別占全年的52.3%和78.2%。根據這一來水來沙特點,每年汛期水庫水位保持在防洪限制水位145米運行,使含沙量較大的洪水(俗稱為渾水)能夠順暢地排至下游;汛後水中的含沙量小了,變清了,10月份水庫開始蓄水,11月末蓄到正常蓄水位175米,以充分發揮發電與航運效益。三峽水庫汛期排出"渾水"(實際上是排沙),汛後蓄滿"清水",這種運用方式就叫做"蓄清排渾”。
"蓄清排渾"是我國泥沙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從建設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多泥沙河流上的水庫運用方式。採用這種運用方式,可使多泥沙河流上水庫的大部或全部興利庫容得以長期保留,它已在三門峽、鬧德海、黑松林等多座水庫運用,均取得了良好的、預期的效果。現以三門峽水庫為例稍微展開說幾句。黃河上的三門峽水庫是一座高壩大庫,由原蘇聯列寧格勒水電設計院按蓄水攔沙(基本上不排沙)運用方式設計,1960年9月建成後水庫經常保持在高水位,造成泥沙大量淤積在水庫內,淤積末端向上游延伸的速度很快,影響了陝西關中平原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到1964年10月,三門峽水庫330米水位以下的庫容已由58.9億立方米減少到22.1億立方米,損失庫容62%。這時,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會議研究決定三門峽水庫進行改建,主要工程是將大壩內低高程的、已封堵的導流底孔打開,改建成泄洪排沙底孔。至1972年二期改建工程完成後,不僅使庫水位315米時的泄洪能力從4000立方米/秒增加到10000立方米/秒,還使入庫泥沙可以完全排出庫外,並沖刷了以前的泥沙淤積,水庫水位330米以下庫容也由22.1億立方米,恢復到31億立方米,並且一直保持到現在。1972年到現在,水庫雖然經過多次滯洪運用,水庫庫容沒再受到影響。三門峽水庫的運用實踐有力地證明,"蓄清排渾"是迄今惟一可行的長期保留多泥沙河流水庫興利庫容的運用方式。?
三峽水庫的特點使其具備了套用"蓄清排渾"運用方式的更優越的條件。一則三峽水庫是一座典型的峽谷型水庫,主要是槽庫容,灘庫容所占比例很小,更有利於"蓄清排渾"方式的運用;二則長江的年徑流量和洪峰流量都要比黃河大得多,而含沙量又比黃河小得多,既便於汛期大流量"排渾",也有足夠的水量能滿足汛後"蓄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