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建造緣由
蒼龍號是日本海軍的主力航母之一,按照日本海軍的分類,蒼龍號和飛龍號同屬於蒼龍級,但是由於飛龍號的改動很大,已經基本上可以視作另外一個級別。
日本海軍在完成號稱世界最早的航空母艦“鳳翔號”之後,又陸續的計畫建造了由戰艦、巡洋戰艦改造而來的航母加賀號與赤城號,並有小型航空母艦龍驤號的建造計畫,因此,在華盛頓海軍軍縮條約的限制下,當時的日本海軍航母保有允許量就只剩下 21,000 噸。
在
倫敦海軍條約中,規定了
巡洋艦種的保有量中,容許擁有不超過 25% 噸位的具有航空甲板的巡洋艦,於是美國海軍遂提出了將重巡洋艦和航空母艦混合的航空巡洋艦計畫,而日本海軍與之相對應的,也在昭和七年(1932)提出了所謂的 G6 計畫,本計畫中的航空巡洋艦造型奇特,在如同航母般的外型上,于飛行甲板前端下面布置了三座漸高的雙聯裝203毫米炮塔,預計性能如下:速度 36 節,排水量 17,500 噸,艦載機 70 架。
在昭和九年(1934)開始的第二次艦船補充計畫(丸二計畫)中,軍令部要求以 G6 計畫為參考,將剩下的 21,000 噸航母保有量使用來建造兩艘所謂的航空巡洋艦。該計畫中的航空巡洋艦性能如下:排水量 10,050 噸,203 毫米的主炮裝備在中心線上,127 毫米高射炮 20 門(10 座雙聯裝炮塔),防空機槍 40 挺以上,搭載機 100 架(半數置於飛行甲板),速度 36 節,預計於昭和十一年(1936)完成一號艦,而於次年完成二號艦。
在 G8 方案里,要求蒼龍號以 10,000 噸的基準排水量上安裝了雙聯裝和三連裝的 203 毫米主炮炮塔各一座,還有 127 毫米的雙聯裝高平兩用炮 10 座總計 20 門。
從上面的圖中只可以看出,G8 方案更象是一般的航空母艦,但是要在 10,000 噸的基準排水量內實現上述要素,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下根本不可能實現。而且在其即將開工之前,發生了日本帝國海軍史上有名的“友鶴事件”。這個事件導致了對蒼龍級的設計方案再一次修改,其借鑑了“赤城”號和“加賀”號的建造和使用經驗,因此更加的完善,最終成為了純正的航空母艦。
最后蒼龍成為一種現代化的航空母艦。
建造列表
本級艦一艘,即蒼龍號。
時間表
“蒼龍”號由吳港海軍船廠建造,1934年11月20日開工,1935年12月23日下水,1937年12月29日完工。
技術特點
蒼龍號航空母艦是日本海軍第一艘專門建造的大型航空母艦,是第二次船艦補充計畫(丸二計畫)中建造的艦艇之一。日本海軍通過赤城號與加賀號的改裝經驗,將更成熟的技術運用於蒼龍號的建造。
受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日本海軍擁有航空母艦總噸位的限制,蒼龍號的排水量較小,排水量雖只有赤城號與加賀號的一半左右,但是卻擁有更快的速度。採用全通式飛行甲板,雙層機庫,島式艦橋位於右舷,其後右舷是與
赤城號航空母艦類似的向下彎曲的橫臥式煙囪。缺點是防護裝甲較弱。
蒼龍級號稱“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外觀特徵為位於右舷前部的小型艦橋和有限中部向下彎曲的煙囪。為實現高航速而採用的重巡洋艦船體,並安裝了總功率 15 萬馬力的蒸汽輪機,最大航速達 34.9 節,創下了日本海軍航母史上的記錄。由於借鑑赤城和加賀大改裝的經驗,蒼龍級在排水量約為前者一半(標準排水量 15,900 噸)的情況下仍能達到與前者相近的性能。具備雙層機庫和全通式飛行甲板,前、中、後 3 部升降機,常規載機 57 架,對空火力為 6 座雙聯裝 127 毫米高炮,首次採用的裝置還包括艦尾著艦標識、阻攔索等,這些都成為了日後日本帝國海軍其他正規航母的標準裝備,只是由於噸位限制,防護能力較弱。
蒼龍號於昭和十二年(1937)12 月 29 日完工,次年(1938)四月,蒼龍號被派往中國戰場支援,將艦載機的一部份派遣到南京。同年十月參加了廣東方面作戰的支持任務,並於十二月歸回本土。飛龍號服役後兩艦合併為第 2 航空戰隊,在司令官
山口多聞少將力薦下參加珍珠港作戰,昭和十六年(1941)七月,與飛龍號航空母艦一起南下支援法屬南
印度支那的進攻,之後就為了籌備攻擊珍珠港,而回到本土,展開嚴苛的訓練。在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從
單冠灣出擊前往珍珠港的蒼龍號搭載了零戰 21 機,七式艦攻 18 機,九九式艦爆 18 機,合計 57 機,戰果豐碩,蒼龍號艦爆隊投彈炸毀了
亞利桑那號戰列艦。由於續航能力強,在執行完珍珠港的任務回國途中,蒼龍號所屬的第二航空戰隊還奉命前往
威克島支援,直到該島在 12 月底被攻克。
原本與蒼龍號相同的飛龍號,在修正後有著許多的不同。飛龍號是
日本帝國海軍的一艘
航空母艦,與蒼龍一樣屬於第二次船艦補充計畫(丸二計畫)中建造的艦艇之一,原本是設計成跟蒼龍號相同的第二號同型艦,不過在有了加賀號的改裝經驗與蒼龍號的施工經驗之後,對飛龍號有更多加強修正的設計。尤於完工後與原先最早設計變化很多,最後飛龍與蒼龍的艦型已相差甚遠,於是便獨立成為飛龍級航空母艦與蒼龍不同的是,在發生友鶴事件之後,日本海軍便不再以較為先進且快速的電焊法施工,而是採用較傳統而緩慢的鉚接法。飛行甲板雖與蒼龍同長,而寬度卻更多了一米,但船體本身並無加寬。在加賀號的改裝經驗中,海軍航空部發現艦橋位置於舷側中央的位置較利於飛機發艦的準備與指揮,所以其後包含飛龍的航艦設計,皆把艦橋位置移至中央,但實際完工後發現,雖然艦身中段突出的煙囪與置中的艦橋分居左右舷兩側可以穩定船身的重心,但是排煙系統與熱氣會造成飛行甲板上方嚴重的亂流,所以後來的航艦設計右改回右舷前側的艦橋位置設計了,而飛龍在下令更改設計時已接近完工皆段,所以仍然是艦橋置中的設計。除了因為排水量比蒼龍更大而減慢速度之外,有別於蒼龍的雙舵設計,飛龍則改為單舵。
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 | 15900噸 |
航速 | 34.5節 |
主火力 | 雙聯裝127毫米口徑高平兩用炮6座 |
副火力 | 雙聯裝25毫米口徑高射炮14座 |
艦載機 | 57架(最多可達73架),戰鬥機16架(含預備機4架)、攻擊機12架(含預備機3架)、轟炸機36架(含預備機9架)、偵察機9架。艦戰18架、艦爆18架、艦攻18架(1941年12月)。 |
服役事件
蒼龍號於1937年12月服役,次年即投入中國近海,其艦載機在
長江流域和
華南地區協助日本陸軍部隊進行侵華戰爭。
在飛龍號航空母艦1939年7月服役後其與與蒼龍號共同編成聯合艦隊第二航空戰隊。
並於1940年加入日軍進駐法屬
中南半島的支援部隊工作,結束任務之後與蒼龍一同回到日本本土,進行戰前訓練。1941年初,日本制定的襲擊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的計畫。攻擊珍珠港後返航途中第二航空戰隊又受命支援攻占威克島。1941年12月8日,飛龍號與其它五艘中大型航空母艦一起前往夏威夷,第二航空戰隊在
山口多聞的指揮下,編入日本航空艦隊參與
偷襲珍珠港,
太平洋戰爭爆發。勝利後於返航途中,第二航空戰隊受命前往威克島海域支援
登入作戰。
1942 年1月,蒼龍號與飛龍號一起南下參加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攻略作戰,2月,在帛琉與第一航空戰隊會合,轟炸了澳洲的達爾文港。1942 年 4 月,第一、二、五航空戰隊奉命進入印度洋,掃蕩英國遠東艦隊殘部。
由於對方採取了避戰機動策略,雙方並與直接交手。4 月 5 日日機襲擊科倫坡,蒼龍號飛行隊長江草隆繁指揮的 53 架 99 艦爆遭遇英軍重巡洋艦多塞特郡號和康沃爾號,前者在 13 分鐘內被炸沉,後者在 18 分鐘內沉沒,炸彈命中率高達 88%。9 日日機又突襲亭可馬里,將基地內大批飛機、船舶和設施炸毀,隨後又與友艦配合、向正在駛往
錫蘭島東岸的英軍輕型航母
競技神號發動進攻並將其擊沉,炸彈命中率達 82%。
昭和十七年(1942年)5月27日,蒼龍號隨著一隊前所未有的大艦隊從本土出發前往中途島,參加了驚天動地的中途島大海戰。蒼龍號當時仍在第二航空戰隊里,僚艦仍是飛龍號,他們都歸在第二航空戰隊司令山口多聞海軍少將的指揮下。此海戰中蒼龍號除了預定的載機(當時艦載機搭載編制為21架零式艦上戰鬥機、21架九九式艦上
轟炸機、21架九七式艦上攻擊機)以外,還搭載了兩架後來彗星艦爆前身的新銳高速偵察機二式艦偵,和準備配上占領後的中途島基地的三架零戰。
由於密碼遭美國破譯,所以美國集中了全部的力量朝著蒼龍號所在的南雲機動部隊發動猛烈的攻勢。當日上午 10 時 25 分,就當艦隊數度擊退來襲魚雷機,準備好迎風放出戰機時,美軍俯衝轟炸機突然從空中竄下,在短短几分鐘間,三枚直擊彈命中蒼龍號飛行甲板上面,並平均的落在三座升架機前,爆炸連續引爆了停在甲板上正等待起飛的戰機和堆積在甲板上的炸彈魚雷,全艦陷入一片大火,10 時 40 分,蒼龍號的主機就停止了動作。
火災延伸到魚雷庫,發生了大爆炸,10 時 45 分,柳本柳作艦長下令全艦棄船,而自己卻堅持留在艦橋。當天整個下午蒼龍號都持續著猛烈的燃燒,日落時, 火勢稍有減退,阿部士官長奉命將柳本艦長帶下來,但是當他看到手持軍刀,獨自肅立在艦橋,表情堅定決定與艦共存亡的柳本後,也只能哭著離開。7 時 13 分, 焚燒了八小時半的蒼龍號沉沒,1103 名船員中有 718 名戰死。